鋼材流通業:擠壓下突圍
2008-4-24 14:41:00 來源:現代物流報 編輯:56885 關注度:摘要:... ...
□ 本報記者 韓冀倩
近幾年,鋼市的火爆使得鋼鐵流通商獲得了豐厚的回報,同時流通商的數量也急劇增長。但近一時期,雖然鋼價依然高企,鋼材流通商們卻已經感受到了涼意。接受記者采訪的各地流通商大都表示,洗牌不可避免!
在鋼材市場火的時候,鋼材經銷商的日子確實過得不錯,不過,近一段時間他們的日子不是太好過了。
“現在生意已經不大好做了,”河北一家鋼材市場的銷售人員向記者證實。他表示,現在“買的人不多”,而由于前期許多商戶都囤積了一些鋼材,“許多老板的資金壓力很大”。
“市場成交比較清淡,”溫州市鹿城區金屬材料商會副會長高志強也說。他還表示,隨著市場的變化,競爭會越來越激烈,“這么多的經銷商,將來肯定會進行整合”。
“整合與發展是鋼材流通業發展的必然。”對此,中國金屬材料流通協會秘書長李智強向記者表示。
有關專家表示,我國從事鋼材流通的企業目前在20萬家左右,數量大、規模小、服務水平低的問題非常突出。隨著市場情況的變化,業內的競爭會非常激烈。
與此同時,一方面,上游鋼企的銷售觸角越來越長,流通商的生存空間在縮小;另一方面,下游用戶需求的個性化已成趨勢,對服務的要求也越來越高。同時,以電子商務為代表的新型流通模式的推廣應用正在加速……
整合,已然不可避免!
鋼企觸角延伸壓縮生存空間
雖然此前鋼企直銷的比例甚小,約在3%~5%,但今后這個比例可能會大大提高。
近年來,以鐵礦石為代表,鋼鐵企業的生產成本急劇增大。為更有效地轉嫁成本壓力,并謀求更多的利潤,鋼鐵企業在研發和服務方面迫切需要與下游用戶形成更緊密地合作,切實掌握并滿足用戶的需求。
而作為下游用戶與上游廠商中間紐帶的鋼材流通企業,顯然沒能達到鋼鐵生產企業的要求。據寶鋼人士透露,寶鋼制定建立旨在滿足國內主要地區用戶的加工配送中心的規劃,相當程度上就是為了能盡快響應客戶的需求。
記者從各大鋼鐵企業了解到,目前,建立加工配送中心或銷售中心已成為這些企業營銷部門的重要工作。一家大型鋼企的部門負責人表示,雖然未來在什么地方設點不方便透露,不過肯定會繼續在全國布點。另一家鋼鐵企業的內部人士還表示,現在各家鋼鐵企業之間競爭已經非常激烈,出于搶占市場的目的,也有必要在各地建立加工配送或銷售中心,以更快地響應客戶的需要,為客戶進行貼身服務。
據有關資料,目前寶鋼已在全國建立了18家加工配送中心,鞍鋼有8家,武鋼是7家,太鋼也在北京、天津、遼寧、佛山等地布點。
由此看來,鋼企向下游延伸已是大勢所趨。
難入銀行“法眼”流通商陷“瓶頸”
由于鋼材價格不斷上漲,原本就需要大量資金的鋼材流通企業,現在更加感覺到了資金的壓力。
“資金已經成為我們的一大難題,從銀行貸不了,拆借的利率又太高”,唐山市豐潤區一家鋼材流通企業的李經理最近一直在跑資金。 “很難!”他表示,現有的服務模式太低端,長此以往肯定不行,但企業要發展電子商務、發展加工配送,都需要資金,而由于達不到銀行的 “門檻”要求,只能自籌資金,企業經營的壓力很大。
隨著競爭的激烈,鋼材流通商也在謀求新的利潤增長點,加工配送就是其中重要的一項。
據了解,目前在很多地方,鋼材加工配送的利潤已經超過了銷售的利潤,成為利潤的 “大頭”。
不過,流通企業要參與進來,還是需要一定的成本的,尤其是比較高端的加工機械的成本,就是很多流通企業無法負擔的。而且要建立完善的物流系統,也需要大量的資金。
與流通企業相比,大型生產企業的優勢就太明顯了:
4月11日,中國農業銀行與本鋼公司銀企簽署全面合作協議。根據協議,農行向本鋼提供授信100億元。之前,中國建設銀行股份有限公司與中鋼集團簽訂了金融達70億元的合作協議。
規模的優勢、行業的地位,再加上國企的身份,在融資方面,流通企業與大型鋼企完全不在一個級別。
同時,國內主要鋼企大部分都是上市公司,或者是上市公司的母公司,這使他們在募集資金方面占據了太多的優勢。
對于有著資本優勢的鋼鐵生產企業來說,有什么理由不向下游延伸,開發新的利潤源呢?
突圍方向難尋覓專業化或成選擇
隨著這一行業的發展,未來的整合被業內人士廣泛認同。不過,向什么方向發展?這成為大部分被訪企業最大的難題,而專業化、面向高端的發展方向,得到了部分企業的認同。
“難也要發展。”李經理表示,傳統的賺取差價,或是簡單的加工配送,未來肯定行不通。 “用戶有要求你就要滿足,你做不到人家就找另外的企業。”用戶越來越個性化的需求也讓他頗為頭痛。
“流通商不可能什么都滿足,相對專業化應該是未來鋼材流通企業的發展方向。”高志強認為。
不過,高志強并不認同愈專業愈有競爭力的說法。 “如果太專業了會限制企業的用戶面,如果這類用戶不行了,會使流通企業大受影響。”
市場似乎更認同專業化。
就在不久前,專業為IT制造業提供配套金屬物流服務的江蘇澳洋順昌金屬材料股份有限公司,新股首發申請獲得證監會發審委通過。由此,該公司獲得了發展所急需的資金,相對其他企業,獲得了明顯的競爭優勢。
但一位證券分析人士向記者表示,該公司屬于兩頭在外——原料采購、銷售對象均與韓國一家企業有關,因此風險不小。同時公司的客戶僅為IT企業,一旦企業因成本升高而轉移,也將面臨風險。
看來,專業化雖然好,風險卻也不小。究竟向何處發展,這確實是個問題。
這些問題已經引起了中國金屬材料流通協會的關注。李智強秘書長對記者表示,協會已經注意到了這些問題,正在與企業進行溝通,對有關問題進行調研。他表示,將在下半年召開的金屬材料流通年會上就有關問題與各方進行溝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