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化成鋼企降本利器
2008-4-24 14:37:00 來源:現代物流報 編輯:56885 關注度:摘要:... ...
□ 劉雅瓊
通過投資建立信息化自動化管理系統,如今的鋼鐵企業已經在制造過程中創建起一套貼近市場、融合客戶需求的一體化、標準化和精準化的運作規程體系和流程管理體系。而信息化為鋼鐵企業帶來的效益已經要用億元來計算了,一般的鋼鐵企業通過信息化管理可以實現3年節省1億元。
賬單上線訂單上線
寶鋼一直扮演著國內鋼鐵行業的“領頭羊”角色。不過,直到2002年,武漢鋼鐵公司全面實現了信息化管理后,當時同為鋼鐵行業“四大家族”的另外兩家——首鋼和鞍鋼再也坐不住了。自此,國內大中型鋼鐵企業的信息化建設便如火如荼地開展起來。
據中國鋼鐵工業協會提供的數字表明,截止到目前,全國共有30家大型鋼鐵企業實現了信息化,這30家的鋼產總量約占全國鋼產量的51.8%。因此,可以說我國半數以上的鋼鐵企業都實現了信息化管理。
中國鋼鐵工業協會信息化自動化推進中心副主任漆永新說,符合信息化管理的企業必須達到兩個標準,一個是賬單上線,另一個是訂單上線。賬單上線就是實現財務成本核算的信息化,絕不是簡單的財務數據的電子化,而是要將預算管理、成本核算、財務數據管理等全部納入系統的信息化管理。同樣的,訂單上線也不僅是產品訂單的電子化集成,而是要建立起包括產品生產管理、銷售合同和生產調配在內的精細化、智能化的信息管理體系。
這兩個標準都有一個相同的要求,不是簡單的提高企業的運營效率,而是要進入企業生產經營領域的核心系統,真正能夠在企業的經營成本和發展戰略方向等核心環節起到較大的影響作用。
重心從生產轉向市場
大型聯合鋼鐵企業集團最大的特點就是規模龐大,生產工序工藝復雜、過程持續、流程長、環節多,因此運行成本高,這直接導致了企業運行周期長,資金流動相對緩慢等特點。因此,企業很大的一部分利潤空間也就被消耗掉了。
“以前的鋼廠,都是按照工廠庫存產品結構的多少來進行生產,接受客戶訂貨的,從另一個角度看相當于消耗庫存。”漆永新說,實施信息化管理后,龐大的企業流程完全逆反過來,將“以生產為中心”轉為“以市場為中心”,按照客戶訂單安排生產,購買備料、決定庫存,使企業運行周期明顯縮短,大大節省了企業的運營成本。
在寶鋼,通過信息化管理已經能夠實現合同簽訂后,客戶對自己所訂購的每一噸鋼材,其實時狀態都可以通過信息管理平臺了如指掌。客戶可以通過電子商務平臺查詢訂購的鋼材是正在生產,還是已經出廠在運輸途中。
把生產、財務、銷售、技術等經營活動所產生的物流、財務流、信息流,同步集成到一個管理信息系統平臺上,然后根據平臺上所積累的數據和在當前的市場環境中所遇到的新問題,調整業務流程,再根據新的業務流程設置企業組織和支持新組織的信息系統的架構已經成為大型鋼鐵企業的普遍做法。
財務成為信息化核心
信息化平臺建立起來后,最顯著的變化就是企業以財務為核心,實現了財務與企業各種業務的集成,通過自動化管理在生產經營領域發生了脫胎換骨的變化。
僅僅財務電算化,還不是真正意義上實現信息化,因為仍然需要大量的人力手工輸入,只是通過計算機的使用,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業務人員勞動強度,相對提高工作效率,但并沒有實現人員工作的減少。信息化之后,企業各級財務用于月結、年結的時間大大縮短了,原來的月結差不多需要一個星期的時間,年結的時間更長,現在實行賬單上線后,一般的企業只需要3~5天,比較好的企業2天內就可以完成。漆永新說: “這是巨大的進步。不過國際上最領先的財務信息化管理可以在24小時之內完成,我國的鋼鐵企業還是有一定的差距,但這種差距已經不是質的問題了。”
信息化在對財務績效產生明顯影響后,對于企業提升管理水平也發揮了重要的作用。時間的縮短意味著財務數據對企業決策層的參考價值提高了,數據的價值就會提高。最主要的是財務數據的真實性提高了,過去多級財務制度,又涉及核算、結算,工作量非常大,并且都是手工做賬,各個環節都有可能發生做假,容易造成財務漏洞的增加,最后的數據真實性無法保證。改進為電算自動入賬后,只有報銷的憑據是人工的,其他都是自動入賬,真實性大大提高了。
財務人員免去了輸入、輸出、算賬的工作,節省了大量的時間,就可以把更多的精力放在財務分析上,幫助企業決策更加準確。
統一財務是巨大的進步,審計部門也可以直接查閱電子賬單,方便審計工作。
財務人員的角色變換
財務人員的大幅減少,為企業節省了人力成本。同時,財務人員的工作重心也發生了變化。財務人員從過去的“算賬員”角色開始向“分析員”身份轉換。節省了大量時間,可以集中力量做財務數據的分析工作,信息化為財務分析提供了廣闊的舞臺。
漆永新說,已經建立或正在建立的數據倉庫,完全可以支持財務人員進行各種類型的數據分析。數據倉庫的建立,貫穿起多級財務系統,使聯級財務分析成為可能。而聯級財務分析對于幫助企業與市場之間實現更有效的互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舉例來說,以前某一個產品在某一個地區的銷售量有多大,利潤如何等數據很難統計,需要進行大量的數據搜集和整理工作,既費時又費力。而且有時候統計數據出來了,但卻因耗時過長而錯過了最佳的生產時期。實現電子化管理后,財務人員只需點幾下鼠標就可以輕松獲得想要的各種精細化數據,這樣做出的聯級分析報告使生產能夠及時根據市場的需求和變化而進行調整,從而實現企業成本的降低。
固定資產實現重新配置
同樣的,信息化的建立對于固定資產管理也發揮了巨大的作用。鋼鐵企業生產環節繁多、工藝復雜,需要的各種儀器工具也就多,用業內的行話說,“玩的就是裝備”。一家大型的鋼鐵企業中,各種運輸工具、制造儀器、設備、各種輔料備件,可謂應有盡有。負責固定資產管理的機動處肩負重任,企業對他們的要求是不能夠因為工具或備料不足而影響生產。為了不誤工,機動處經常要買原料,最后在盤庫時發現有大量的存貨,十幾年都用不完,造成了極大的浪費。而且,盤點庫存,及時備料也成了一項艱巨的任務。過去,盤一次庫需要動用大量的工作人員,耗時耗力。而且因為倉庫分散,極易重復備料,致使成本增加、資源浪費。
實施信息化后,任何時候,都可以知道庫存是多少,消耗量是多少,何時達到報警線,根據這些數據推算出更加科學合理的耗材進度,及時安排采購。這樣在保障生產的前提下,既可以保持合理的庫存,也能夠減少流動資金的占用,對于企業減少成本具有相當大的效應。
3年節省1個億
信息化為鋼鐵企業帶來的效益已經要用億元來計算了。“一般的鋼鐵企業通過信息化管理實現3年節省1億元,是沒有一點問題的,有些企業甚至還能大幅超過這個數字。”憑著對鋼鐵行業的了解,漆永新語氣十分肯定。
他舉例說,現在大部分鋼鐵企業使用的信息化管理財務軟件都是國際著名的電子化管理系統,如果國際上一旦發生反傾銷爭議的時候,我國的鋼鐵企業就可以用這些詳實的數據來進行駁斥,在這套軟件中,所有的企業成本都是有據可查的。“通過國際認可的數據進行談判,就是獲勝的最有力保障,如果官司打贏了,給企業帶來的回報就是幾個億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