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流專家:企業亟須降低物流高成本
2008-4-24 14:36:00 來源:現代物流報 編輯:56885 關注度:摘要:... ...
□宋曉華趙偉莉
4月9日,在江蘇舉行的現代物流業高層論壇上,國內最著名物流專家一致認為:物流高成本,是生產制造業的一大“頑癥”,而發展現代物流業,必須從制造業尋找突破口。
“從2001年的18.8%到2007年的18.4%,我國物流總費用與GDP的比率6年才下降0.4個百分點,這說明中國物流粗放的格局仍然沒有改變。”中國物流與采購聯合會首席顧問丁俊發說,“很多外國公司跟我發牢騷,說中國企業的物流怎么可以這樣管理?”
丁俊發說,如果把制造企業物流分成供應物流、生產物流、銷售物流、回收物流的話,目前國內制造企業主要釋放出來的是銷售物流,如供應物流全部或部分交給第三方物流公司的大約只有18%;生產物流很難進入,已外包第三方物流公司的鳳毛麟角。
“物流服務是新型工業化的第三利潤源,大家要牢記三個90%。”丁俊發說。對制造企業來講,純生產的時間只占全部生產流程總時間的10%,而物流時間占90%;一個產品的生產成本只占10%,而采購與物流成本占90%;生產的利潤只占總利潤的10%,而物流與銷售利潤占利潤的90%。
然而,庫存大、周轉慢,是國內制造企業、流通企業物流成本大的主要原因。根據國家有關部門對全國重點制造企業、流通企業的調查,內資企業平均擁有倉庫面積14.1萬平方米,是外資的4.9倍;內資企業平均擁有貨運車66臺,裝載設備38臺,分別是外資企業的3.7倍和1.5倍。
“講到企業競爭力,現在不少制造企業、流通企業并沒有感到物流落后有多大壓力,這主要是廉價勞動力的優勢還存在,環境污染、資源損耗的社會成本并不高。一旦這些優勢沒有了,這么高的物流成本將使‘中國制造’打上一個大問號,一些外資企業將尋求新的落腳點。”丁俊發憂心忡忡地說。
“物流成本高是中國生產、制造、流通業一個沉重的包袱。中國物流業應從制造業有所突破,實現制造業與物流業的聯動發展,促進現代制造業與服務業的有機融合。”丁俊發說。
北京科技大學教授、物流研究所所長吳清一說,在2007年的世界500強中有制造企業155家,其中90%已構建供應鏈戰略聯盟,而在中國500強企業中,有制造企業280家,真正構建供應鏈戰略聯盟的不到10%。
目前,我國實施物流外包的企業中,有超過30%的客戶對物流供應商不滿意。這就要求第三方物流企業除了具備基礎的倉儲、運輸的營運能力外,還要具備運作更專業、工作更高效、反應更靈敏、信息更準確、追蹤更及時、成本更節約、服務更周到的要求。
吳清一說,作為外包主體的制造業,如果本身素質不高也難以選擇合作伙伴。制造企業自身基礎管理薄弱、生產效率低下、信息化水平不高,在和第三方物流結成供應鏈伙伴關系時將無法提供必要的技術支持,形成外包實施的困難,“因此,不論是外包的主體制造業還是作為承包方的物流企業,在結成供應鏈伙伴關系時,都要強強聯合。”
如寶潔公司與沃爾瑪結成供應鏈伙伴關系,沃爾瑪POS系統向寶潔開放有關產品的銷售信息,寶潔自動向沃爾瑪配送中心補貨。沃爾瑪免除了訂貨、進貨等一系列的工作量,精簡了龐大的配送系統;寶潔則即時獲得了產品市場信息,為產品供應鏈的有效運作提供了支持。
“強強聯合后,就會促成企業強者愈強、大者愈大的發展趨勢,而條件不具備的企業將在供應鏈整合過程中被邊緣化。”吳清一說。所謂的“強”的企業不一定是大企業,小企業只要做專做精,在自己的核心業務方面具有競爭力,也可以在全球供應鏈的整合中找到自己的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