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物流的急先鋒--瑞士等國發展現代物流的經驗及啟示
2008-4-20 12:08:00 來源:浙江經濟 編輯:56885 關注度:摘要:... ...
借鑒瑞士、意大利等國的先進物流管理制度和成功經驗,對浙江現代物流發展具有重要的借鑒意義
一、物流強國的發展歷程
瑞士是歐洲引進"物流"概念較早的國家之一,也是較早將現代技術用于物流管理的先鋒。在瑞士,企業使用第三方物流的比重達76%,而且70%的企業至少選擇了兩家以上的第三方物流。瑞士雖然是內陸國家,但擁有一支由大約25艘船組成的出海商船隊,占世界船舶總噸位的0.1%。
意大利地處地中海中部的戰略性位置,以焦亞陶羅、塔蘭托和卡利亞里三個世界級港口為核心,加上156個分布于不同地區的港口,組成了一個發達的物流網絡。此外,與幾個重要工業國接壤,使意大利成為連接亞洲、歐洲和北美洲的重要通道,使其成為貨物抵離的重要市場和地中海地區與北歐進行貿易的天然物流平臺。據統計,近些年意大利每年進出口量增速達13%。
歐洲的科技進步,尤其是IT技術的發展及相關產業的合并聯盟,有力地推動歐洲各國現代物流業迅速發展。目前,瑞士等國物流市場主要由第三方物流、空運和海運貨代、卡車貨運網絡等三方面構成。物流供應商正在致力于開拓那些對物流需求迅速的地區以及醫藥、高科技、汽車和電子業對物流需求最高的領域。隨著物流公司的跨領域擴張,瑞士等國物流市場已發生了根本性的改變。究其發展歷程史,大致經歷三個階段:
--物流發展的初級階段(20世紀50-70年代)。這一時期,瑞士等國制造業還處于加工車間模式,工廠內的物資是由廠內設置的倉庫提供,企業通過郵件交換信息,采用貼標簽的方式跟蹤產品,使用紙帶穿孔式的計算機及相應的軟件作為信息處理的平臺,而且儲存與運輸分離,相對落后的管理技術導致較高的產品成本。
--物流快速發展階段(20世紀70 -90年代)。這一時期,瑞士等國經濟快速發展,出現了多家企業聯合的企業集團和大公司,物流需求旺盛,工廠內部的物流已不能滿足企業集團對物流的要求。倉庫由靜止封閉的儲存式設施演變為動態的物流配送中心,配制中心的裝運情況和訂單都成為企業獲取信息的途徑,信息交換采用電話方式,通過產品本身的標記實現產品的跟蹤,進行信息處理的硬件平臺是小型計算機,企業一般使用自己開發的軟件。此外, 20世紀80年代,瑞士等國探索出綜合物流需求鏈管理體系,這種聯盟型新體系實現最終消費者和最初供應商之間的物流與信息流的整合,改變原先各企業分散的物流管理方式,物流效率大大提高,為企業創造了巨大的財富。
--電子物流的興起階段(20世紀90年代至今)。進入上世紀90年代以來,瑞士等國一些跨國公司紛紛在國外特別是在勞動成本比較低廉的亞洲建立生產基地,因而瑞士等國物流企業的需求信息是直接從顧客消費地獲取,并采用在運輸鏈上實現組裝的方式,使庫存量實現極小化。同時,信息交換采用EDI系統,產品跟蹤應用了射頻標識技術,信息處理廣泛采用了互聯網和物流服務方提供的軟件,基于互聯網和電子商務的電子物流在瑞士等國蓬勃發展。
二、瑞士等國發展現代物流的經驗
專業化是現代物流發展的核心。瑞士等國的物流企業大多在專業化的前提下,定位于規模化經營和增值服務,即不追求貨物品種的多樣化,而是追求少數種類貨物的絕對數量,通過規模化的物流產生效益;物流企業負責少數種類貨物生產和銷售以外的全部業務。例如,瑞士泛亞班拿集團是一家代理和運輸公司,主要提供國際多式聯運服務,專注于電子設備、通訊器材和汽車的運輸服務,從2005年起負責美國IBM電腦的歐亞綜合后勤、物流需求鏈管理,運送從亞洲到歐洲的生產組件,運作在匈牙利由賣方管理的庫存集貨樞紐,協調監管德國、盧森堡和匈牙利之間的卡車運輸,還提供相關的產品需求鏈管理的解決方案、清關、鐵路運輸和工程管理的服務等。
港口是現代物流發展的重要載體。現代物流發展過程中,港口商業化的趨勢進一步增強,港口保稅區、臨港工業區以及自由港的發展使港口作為國際物流系統中的重要節點,發展成具有涵蓋供應鏈物流所有環節特點的綜合服務體系。如巴塞羅那充分利用得天獨厚的地理位置和港口優勢,使其成為歐洲最繁忙的港口之一。港內水域面積約300公頃,擁有17個專用碼頭,有50多家國內外公司進駐,已開通250多條航線并與100多個國家通航,日益增長的國際貿易和新市場拓展促使東西方貨物流通量急劇增加,讓巴塞羅那港大受其益。
政府適度介入是現代物流發展的必要保障。歐洲各國政府根據經濟社會發展條件,適時適度地為現代物流業發展提供政策支持,主要表現在以下六個方面:一是協調政府的管理職能,為物流產業發展提供良好的制度環境。歐盟在促進歐洲統一市場形成的過程中,推行的統一貿易政策、運輸政策、關稅政策、貨幣政策等,極大地促進了貨物在全歐洲范圍內的自由流通。二是打破壟斷,減少政府干預,創造充分競爭的市場環境。三是加強基礎設施的投入,以最大限度地發揮各種運輸方式效率為中心的基礎設施協調發展政策,促進大型貨運樞紐、物流基地、物流中心和公共配送中心等新型物流基礎設施發展。四是推進物流產業的標準化進程。針對物流基礎設施、裝備制定的基礎性和通用性標準;針對安全和環境制定的強制性標準;支持行業協會對各種物流作業和服務制定相關的行業標準。五是支持物流知識和技術的創新與推廣。六是制定必要的導向性政策,引導和鼓勵物流產業發展。
行業協會是現代物流發展的有力支撐。如歐洲物流協會組織的物流企業問卷調查,跟蹤和分析整個歐洲物流產業發展狀況,結合世界物流產業的發展趨勢,引導和促進整個行業的發展。此外,歐洲各物流協會統一采用了歐洲物流協會開發和制定物流教育培訓標準,并形成相應的物流從業資格認證制度。各物流協會常利用研討會、組織專項研究活動等,還建立與歐盟和各國政府的對話機制,積極尋求政府對物流產業發展的支持。
并購結盟是現代物流發展的重要趨勢。由于經濟全球化導致跨國物流業務的增加、物流業競爭日趨激烈、外包物流服務正被廣泛采用、運輸網絡的不斷開放等原因,近年來,歐洲物流企業的收購活動越來越多,這清晰地表明現代物流業正不斷向規模化、聯盟化方向發展,其主要目的是削減物流成本開支,提升國際競爭能力。這一趨勢演進的最終結果是物流業將以國際企業為主導,中小企業的生存空間將慢慢萎縮并可能最終退出市場。如2002年是歐洲跨國物流企業收購、結盟活動在歷史上最多的一年,全年354宗并購活動中超過一半為大型國際物流企業所運作,這其中又以德國、英國和瑞士的物流企業最為活躍,像瑞士的德迅集團(K&N)借此機會充實了企業實力,擴大了市場份額。
三、"急先鋒"給予的啟示
發揮政府的管理和調節作用。一是加強現代物流規劃引導,結合省市土地利用總體規劃、城市總體規劃和道路運輸總體規劃,做好全省港口貨運集疏運網絡、干線公路集疏運網絡、城市配送網絡布局。圍繞"四個物流樞紐"(杭州、寧波、溫州、金華--義烏)以及產業基地和大型專業批發市場等,培育一批現代物流企業集聚的物流中心。二是創造良好的發展環境。進一步規范物流企業注冊審批,統一市場準入標準,加大財政扶持力度。三是確保土地、資金等要素供給。積極拓寬融資渠道,各金融機構對具備較高信用等級資質的物流企業應給予重點支持;支持物流企業利用境內外資本市場融資或募集資金;支持民間資本參與物流項目建設。保障必要的建設用地,對省重點物流建設項目應按照倉儲、運輸等相關行業標準控制用地規模,需要新增用地的,在供地上給予優先,在地價方面給予一定的優惠。
充分發揮港口在發展現代物流中的重要作用。從全國乃至全球大的物流布局看,浙江最大的優勢是港口。浙江現有寧波、舟山、溫州、臺州、嘉興等深水良港,這些港口位于我國大陸海岸線中部,地處南北海運主通道和長江黃金航道的交匯點,內連我國中西部各省市,外接沿海、近洋、遠洋航線,是通江達海的深水樞紐港。要按照"統一品牌、統一規劃、統一開發、統一管理"的要求,積極推進寧波-舟山港口一體化進程。依托港口和口岸,結合集疏運系統和大通關工程建設,大力發展具有集裝箱堆場、貨物裝卸搬運、貨物配載、貨物中轉與倉儲、多式聯運、國內外貨運代理、物流信息管理與咨詢、物流系統設計咨詢等功能的港口物流,繼續把集裝箱運輸作為港口物流的重中之重,優化港口空間布局。
大力提高物流業的信息化水平。積極應用信息技術。要以建設"數字浙江"為契機,運用現代信息技術,構筑物流公共信息平臺。支持企業運用現代信息技術,開發應用企業內部的網絡信息系統,實現企業內部、企業之間信息資源的共享。支持企業廣泛應用電子數據交換(EDI)、條碼(Code)與射頻識別(RFID)等先進物流信息技術。支持企業采用自動化、智能化的物流設施設備,提高口岸通關速度。
推廣技術標準和培養物流人才。鼓勵物流領域應用國家和國際性的物流術語標準、物品編碼標準、表格與單證標準、計量標準、技術標準、數據傳輸標準、物流作業和服務標準。推進物流領域廣泛采用標準化、系列化、規范化的運輸、倉儲、裝卸、包裝機具設施和信息交換等技術,遵守國際通用條碼標準體系。鼓勵研究機構開發先進適用的運輸、倉儲、裝卸等標準化物流專用設備。積極鼓勵省內高等院校開設物流專業,開展本科、碩士、博士等多層次的學歷教育。充分利用國內外教育資源和現代教育手段,開展現代物流教育和短期培訓。制定并推行物流職業資格證制度,規范對物流職業資格認證主體的管理。大力引進國內外優秀物流專業人才,對引進的物流中高級技術人員與高級管理人員,給予省引進人才政策規定的相關待遇。浙江省發改委現代物流考察團
(執筆:黃勇 張國云 黃炯 靳麗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