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工作需要像樣的衣服嗎?
2008-4-14 20:50:00 來源:物流天下 編輯:56885 關注度:摘要:... ...
部分用人單位以貌取人給貧困大學生帶來壓力。蔡華說,去年11月份,學校召開雙選會,自己充滿信心到重慶一家企業投簡歷,招聘人員看他一眼說:你能不能穿套像樣的西裝再來?當著同學的面,蔡華很尷尬。他說,一些經濟困難的女生被迫辦理了可以透支的信用卡或借錢購買化妝品和服裝,以期找到好的職位。
很遺憾,在用人單位以貌取人這個命題上,我們聽到了太多情緒化的所謂民意聲音,最基本的邏輯是:我沒有錢,所以你無權教訓我穿什么樣。客觀地說,企業不是辦慈善的,只要不違法違規,它有權在招聘條件上要求、甚至是苛求我們的任何求職者,尤其是公眾型、客戶型單位,招聘一個不懂禮儀、不會穿衣的盡管合乎民心、但不合效益和規律。當然,這并不是說招聘單位一味地選美成風就很有道理了,但是,市場自有市場的游戲規則,我們口水化地義憤人家招的是不是繡花枕頭顯然是越俎代庖。
在我們習慣性地罵完用人單位之后,為什么從沒有去反思另外兩個重要的命題:一是我們為什么不會穿衣了?二是我們為什么就沒有像樣的衣服出來找工作了?其實,像樣的衣服未必就是錦衣華服。中國的穿衣戴帽向來很有講究、是很像樣的,這和GDP歷來沒有直接關系,而是通過儀表儀容展示的一種風度與氣質,可惜的是,我們在衣服質地本身之外,已經不大懂得如何穿衣了,舉手投足間已經喪失了一種習得性的傳統優雅:不會像樣地穿衣、不會像樣地排隊、不會像樣地談吐……這也未必能怪學生,在整個教育的維度里,我們離生活性、交際性審美的距離早不是十萬八千里了;其次,沒錢買衣服當然不能怪罪,但用人單位愛美之心顯然也不是譴責就能解決得了的問題,這個矛盾恰恰在于:是什么樣的制度和體制讓我們的應屆畢業生連買件像樣的衣服都捉襟見肘了呢?花在昂貴的中國高等教育上的學費如果能省下來幾個百分點,足夠我們的這些窮孩子買幾套像樣的衣服了,不要說在國內應聘,就是去國際,怕也不至寒酸,問題是:我們本該用來扮靚青春的那筆血汗錢去了哪里呢?它去充當了我們看不見的成本。現在,我們卻只能罵招聘方的無情,但,我們為什么不去同樣義憤填膺地問問:我為什么買不起一件像樣的衣裳呢?
我為什么沒有像樣的衣服出來找工作?這是我們面對以貌取人的招聘單位時應有另一種理性。過度以貌取人是不對的,但是,穿套像樣的衣服真的就是架在求職者脖子上的刀子嗎?在這個求職尷尬里,無辜的大學生也許并不只是受到了用人單位的刻薄和羞辱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