紡企期盼供應鏈共同分擔社會責任成本
2008-4-10 18:46:00 來源:物流天下 編輯:56885 關注度:摘要:... ...
作為耐克、瑪莎、Hogo Boss Burberry、Esprit、Tommy Hilfiger等國際知名品牌的供應商,廣東溢達紡織有限公司幾乎平均每天都有客戶來查廠,主要包括有沒有超時、是否按時為工人交納保險以及工人工作生活環境等。
而為了成為世界500強通用電氣(GE)中國地區冰箱、烤爐等產品面板鋁材的獨家供應商,廣東鳳鋁鋁業有限公司也經歷了通用電氣多次驗廠,從技術水平、管理體系甚至具體到員工的年齡及工資等情況都被列入考核的標準,經過一年詳細的考評合格后,廣東鳳鋁才拿下通用電氣的訂單。
在全球最重要生產基地之一的珠三角,“查廠”對很多企業來說已經不是什么新鮮的事情。為了保證穩定的供應以及降低風險,一些跨國采購商開始不僅注重產品本身質量,而且開始深入工廠內部了解整個生產流程和監管體系,尤其是去年美國第一大玩具商美泰幾次大規模召回中國問題玩具后,這種趨勢更加明顯。是否關注社會責任的管理,例如是否為員工提供安全健康的生產環境、提高生產效率和產品質量、減低損失和賠償、改善勞資關系、減少雇員流失等等,這些往往成為加工廠獲取訂單的一個重要籌碼。
工廠難以承受成本上漲之重
由于油漆含鉛超標的中國企業利達玩具有限公司被卷入召回風波,這家超過5000人的加工廠頃刻瓦解。
當西方一些媒體將矛頭對準“中國制造”時,美泰出來為玩具召回事件向中方致歉,表示所召回的玩具絕大部分是由于美方設計缺陷所致,而不是中國制造商的問題,美泰愿為召回負全面責任。
中國玩具業內普遍認為美泰在將生產外包過程中對供應鏈監管中存在漏洞,簡單依賴代工廠來承擔控制質量風險的重任不大現實。
“美泰事件對中國制造的影響,一方面增強了海外采購商和中國制造商對產品認證、檢測以及流程管理等方面意識;另一方面由此所增加的成本基本由工廠來承擔,這對處于供應鏈生產環節、僅收取微薄加工費的中國工廠來說是不合理、不公平的。”國家日用電器質量監督檢驗中心環境檢測站副站長劉功桂接受記者采訪時說。
自去年底至今,國際采購商或品牌授權商在下單時,往往對中國生產企業都附帶檢測有關認證的達標情況。全球涉及玩具安全標準至少幾十種,中國是執行GB6675以及GB5296.5,而出口到不同國家或地區的玩具要求標準是不一樣的,美國有ASTMF963、CPSC等,歐盟有EN71、EN50088、EMC以及RoHS、WEEE、REACH指令,加拿大有危險性產品(玩具)法規等。
一款電動玩具經過8種重金屬含量檢測的費用大約花幾千元,一款布絨玩具在偶氮等染料檢測中動輒也要花上幾千元,而且單靠加強產品檢測還難以百分百杜絕質量問題,還需要加強從原材料采購到產品出廠整個生產流程監管體系。
美斯達電子玩具有限公司有關負責人高建坡談到,檢測費用以及規范用材等會使生產成本明顯增加,加上人民幣升值、出口退稅率調整以及勞動力成本上漲等因素,如果將玩具產品提價10%,不少采購商一時又接受不了。
據很多玩具企業反映,產品漲價幅度有限,而人民幣加速升值,原材料價格、工人工資以及水電費等生產成本都在上漲,加上去年玩具出口退稅率下調2%,這些因素導致近兩年來綜合成本上漲10%到15%,把之前的利潤幾乎全部擠掉,目前玩具行業的凈利潤只有2%~3%。
香港品質保證局梁燕明說:“近年來社會責任受到中國內地制造企業特別是服裝、紡織、鞋帽、玩具、化工原料等勞動密集型產業的高度關注,希望通過實施社會責任標準來促進產品能更迅速地融入國際市場。不過,在珠三角等地區生產成本一路攀升的情況下,雖然企業認證意識增強,但真正邁出這步還不多。”
據了解,SA8000認證費用一般大約需要幾萬元,很多企業由于涉及到增加費用問題對此還處于觀望中。
社會責任成本需供應鏈各環節共同分擔
廣東省開平儕達制衣有限公司老板張毅生對被動地履行企業社會責任有切身感受。1998年,為了接到美國Timbeiland公司長期合作的訂單,張毅生答應了對方查廠的要求,開始在工廠里做各種努力來達到對方的勞動標準。
“事實上,中國勞動法、環境保護法等法律已較為嚴格,一些規定甚至高于國際勞工標準。只要企業嚴格執行我國的法律法規,想通過跨國企業的查廠并不難,我們在1998年第一次被查廠時就順利通過。”張毅生說。
令張毅生感到欣慰的是,雖然履行企業社會責任增加了經營成本,但進入了Timbeiland的采購體系后訂單比較穩定,而且也容易爭取其他海外大客戶的訂單。
美國社會責任國際(SAI)亞洲項目主管MARTIN在接受本報記者采訪時曾表示,跨國企業推行企業社會責任標準,出發點并不是從道義上,而是為了減少其供應鏈的采購風險,雖然確實會增加企業的成本,但規范的管理對企業長遠發展來說是一件好事。
“如果說企業社會責任是新的貿易壁壘,我認為那也是值得贊賞的貿易壁壘。假如我們的貿易競爭力是以企業社會責任的缺失為基礎,這樣的競爭力要之何用?如果貿易大國的成就是以企業社會責任缺失為代價,那這樣的名頭不要也罷。”商務部研究院高級研究員馬宇說。
廣東省社科院企業社會責任與公益事業研究中心副主任趙瓊認為,企業社會責任肯定要推廣,但現在立刻在所有企業中普及條件還未成熟,而且不能以跨國企業的標準來評定,我國有較為完善的勞工法律體系,評定企業達不達標應按我國的標準,查廠也應由我們自己的勞動部門來操作。
趙瓊還說,提倡推行企業社會責任標準的基本上是歐美發達國家,與我國的經濟發展不在同一階段,我們還處于發展階段,歐美跨國企業不能將其標準強加給中國企業,而且跨國企業從中國加工廠拿走了90%的利潤,但對中國社會的回饋微乎其微,因此不能一味要求靠賺取微薄加工費的中國工廠來承擔企業全部社會責任。
中國一些有實力的加工廠,在推行社會責任的同時,開始通過提價來要求客戶分擔部分上漲的成本。全球最大的襯衣生產出口企業廣東縊達進出口部經理趙晨峰反映,各種成本上漲,如果要保證之前的利潤,必須將產品的單價上調10%~15%,現在正與很多客戶在洽談議價事項,對方是否接受還有待進一步溝通。
劉功桂認為,目前很多中小型加工廠不具備議價的能力,獨自承各種認證擔所增加的費用對玩具、紡織品等勞動密型行業的加工企業來說還非常困難,這需要一個過程。但綠色生產是大勢所趨,有必要建立嚴格的生產監管體系以及推行企業社會責任,這需要供應鏈條各個環節一起來努力,從品牌授權企業、原材料供應商、制造商以及渠道分銷商等上下游企業來共同投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