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配送中心模式的選擇
2008-4-10 3:08:00 來源:物流天下 編輯:56885 關注度:摘要:... ...
配送中心是社會經濟發展和社會化分工的產物,自然要隨著社會經濟發展需要的變化而變化。根據1999年中國倉儲協會委托某咨詢機構對全國大中型企業的調查結果來看,工業企業的物流全部由企業自理的在被調查企業中占26%,全部委托第三方代理的占5.2%,自理與委托相結合的占68.8%。其中委托比例在30%以下的占42..3%,在30-60%之間的占36.5%,60%以上的占21.2%,而我國中小企業委托第三方物流代理的比例則更小。美國某機構1998對制造業500家大公司的調查顯示,已經將物流業務交給第三方物流企業的貨主占69%(含部分委托),打算今后將物流業務交給第三方物流企業的貨主占10%。
從上述調查資料的對比分析來看,至少給了我們三點啟示:其一,從表層上看,我國第三方物流市場的確存在著巨大的發展空間,配送中心的建設蘊含著無限的商機;其二,從實際上看,生產企業對代理式的配送需求不旺,意識不強;其三,從深層面上看,第三方物流企業和生產企業之間尚未尋求到最佳結合點,還停留在追求各自切身利益的階段,而未升華到建立共同戰略利益聯盟的層面。
大家知道,美國及其經濟發達的國家,在市場經濟環境下已經摸爬滾打了上百年,以顧客為核心的買方市場已經形成。特別是20世紀90年代以后,生產企業所面臨的是巨大的商務壓力。主要表現在產品的商品化速度和產品投放市場的速度已經成了占領市場,增強效益的重要因素。其營銷渠道不再是簡單的運輸.倉儲和銷售渠道,而必須成為一種能夠產生增值效應的渠道,否則就難以實現企業利潤的預期目標。由此可見,它們所面臨的競爭,不僅僅停留在資本的競爭上,而且還應包括時間、空間和知本的競爭上。正是這種自身的需求,才促使它們注重供應鏈條上的資源整合,既重視自身核心競爭力的提高,又強調第三利潤源---物流利潤的挖潛。第三方物流企業以其專業化的管理和運作,以準時制配送這種先進的物流方式和高效、快捷的服務,正好滿足了生產企業的自身需求,使生產企業感到,與其從事自己不盡熟悉,又不太擅長的物流業務,倒不如將其外包給專業化的物流企業代理。這種專業物流企業需要有事做,生產企業需要物流業務有人代理的共同利益,促使它們結合成戰略伙伴關系。所以大批生產企業由物流業務自理轉而外包給第三方物流企業代理就成了水到渠成.順理成章的事了。這樣,基于資源集成的配送中心的大量涌現也就不足為怪了。
而在我國,改革開放僅二十余年,由于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轉型的時間很短,完整意義上的買方市場尚處在開始形成之中。一方面,大部分生產企業的物流水平低下,意識不強,能力又弱;與此同時,所面臨商務競爭壓力不大,對第三方物流的要求不迫切,還停留在傳統的大而全、小而全的認識基礎上;另一方面傳統流通企業的管理技術水平、設施設備能力、配送的精確率和時效性又不足以滿足生產企業的個性化需要,雙方尚未找到最佳的合作切入點。因此,從長遠看特別是在我國已經加入WTO的情況下,生產領域的物流外包既是我國發展經濟的必然趨勢又是必須突破的重要環節。在構建配送中心時,傳統流通企業應該首先選擇自營型或合作型基于資源集成的配送中心模式,走第三方物流報務之路;然而,在現實情況下,我們也主張:提倡并鼓勵超大型龍頭生產企業、批發、零售企業和商業連鎖企業構建自營型或合作型基于銷售或供應的配送中心模式。
這些配送中心是在利益一致的基礎上興建的,能夠滿足企業自身個性化需求,業務量飽滿,可充分發揮配送中心的效能,因此,易于在短期內見到效益,便于調動企業的主觀能動性。從而有較強的生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