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送中心扎堆 大型醫藥物流企業競爭加劇
2008-4-1 14:31:00 來源:物流天下 編輯:56885 關注度:摘要:... ...
3月8日,在鑼鼓聲中,南京醫藥集團旗下的江蘇鹽都華曉醫藥物流中心正式成立。
據悉,該醫藥物流中心總投資1.3億元,占地103畝,預計年批發配送額達20億元。其一期工程1.5萬平方米的現代物流倉庫和近5000平方米的醫藥產品展示中心已竣工驗收。
記者在現場看到,其二期工程正在緊張施工當中。
這是記者在10天內采訪的第二家醫藥物流企業。種種跡象表明,江蘇省現代醫藥物流業熱潮涌動。
物流建設熱潮涌動
近兩年來,整個江蘇省現代醫藥物流業發展迅猛,呈現出投資巨、占地廣、容量大的特點。
據不完全統計,近年來,僅在南京一地就有一批現代醫藥物流配送中心拔地而起:在寧南,建筑面積42萬平方米、總投資達15億元的南京安遠藥品物流中心已正式營業,兩年內,該企業有望達到年銷售額20億元的規模;在雨花臺區,總投資21億元的南京醫藥產業集中區(一期)建設項目正在興建,該項目將滿足約180億元的藥品儲存和配送需求;在江寧,江蘇九州通醫藥物流中心一期工程已于去年7月正式投入運營,待投資15億元的二期工程完工后,其年配送金額將超過30億元。
此外,號稱總投資50億元的中國(泰州)醫藥城物流基地項目已正式落戶泰州;南通蘇中醫藥物流有限公司也投資2.8億元建設醫藥物流園;而總投資達16億元的亞邦醫藥物流中心已經完成一期建設并投入運營,其二期工程已破土動工。
這些現代醫藥物流中心都建有大面積的自有倉庫、頗見規模的配送車隊,且在渠道掌控、市場開拓等方面各具特色。
江蘇九州通是九州通集團全國布點之一。憑借著整個集團的客戶資源,江蘇九州通充分發揮九州通快批、快配業務特長,在不到一年的時間內,實際銷售額近5億元。亞邦醫藥物流中心在南京、徐州、宿遷、南通、常州、鹽城等地布點,力圖通過搭建物流平臺,整合醫藥物流和社會物流資源,降低配送成本及藥品價格,形成達15億元的規模效益。南京醫藥集團除了積極整合其近百億元的藥品集中采購體系以外,還對蘇北的徐州淮海醫藥、鹽都加大投資力度,規劃、新建物流中心,以追求更具廣度和深度的藥品配送能力。其中,淮海醫藥憑借著其地處四省交界的地理優勢,針對零售藥店進行商業分銷。而華曉醫藥物流則結合農村“兩網”,通過對下游客戶的增值服務,努力將自己打造為“健康產品區域深度分銷商”和“區域物流主代理商”。
南京和瑞管理咨詢公司咨詢師張凌輝表示:“江蘇省境內的醫藥流通業已呈現出強者資源整合、新進者破壞規則的態勢。江蘇省醫藥商業領域的競爭將進一步加劇,大量中小藥品批發企業的生存會受到嚴重威脅。”
業態發展喜憂參半
面對江蘇省醫藥物流領域掀起的熱潮,業內相關人士表示,這既令人欣喜,又令人擔憂。
令人欣喜的是,大型醫藥物流中心的興起不但有利于藥品直接進入廣大城鄉終端市場,而且便于政府監管;令人擔憂的是,一個區域范圍內藥品銷售總量有限,而扎堆建醫藥物流中心,有可能浪費社會資源,并引起惡性競爭。
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業內人士表示,江蘇省年藥品銷售額不到400億元。在這種情況下,一般來說,全省有三到五家醫藥物流企業就完全能夠滿足需求。更何況,其周邊地區如上海、浙江等地的醫藥物流中心對江蘇還有輻射作用。因此,醫藥物流中心在該省扎堆興建,并不完全是件好事。
“目前醫藥物流中心還屬于政策鼓勵、支持的項目,政府在土地、融資等方面都提供優惠,這在一定程度上刺激著資本流向醫藥物流行業。當然,可以肯定的是,資本是以逐利為目的的,每個企業興建醫藥物流中心都有自己的考慮。但是真正從事醫藥物流,并以此來賺錢,其實是非常辛苦的。”該人士如是說。
九州通集團副總經理牛正乾也表示,足夠的上游供應商資源、較高的營運效率、完善的終端網絡是醫藥物流企業在競爭中獲勝的必要條件,企業如果想要擁有這些優勢,都必須進行長期的積累。
事實上,對于江蘇省醫藥物流產業來說,盡管省內醫藥物流企業發展勢頭很猛,但都未能獨霸當地區域市場,各家勢力范圍交叉重疊。醫藥物流企業要想在競爭中獲勝,必須付出更多的努力。
張凌輝強調,江蘇省內醫藥物流企業要想在激烈的市場競爭環境中獲勝,必須從以下三方面提升實力:一是建立完善的藥品配送體系,擁有快速分割市場的物流體系;二是充實產品結構,構建贏利和非贏利合理搭配的產品線;三是培養合理發揮新品種代理和自有零售終端的利潤貢獻與渠道掌控的能力。
華曉醫藥物流董事長、南京醫藥執行副總裁滕學武則認為,在滿足以上條件的情況下,創新成為企業在競爭中獲勝的關鍵。他表示,在“行銷快批”成為醫藥物流企業共同的經營模式后,醫藥物流企業如果能提供增值服務,就可“鎖定”客戶。所謂增值服務,包括為下游客戶提供質量管理指導,整合供應鏈資源,通過物流平臺和生產企業結成戰略合作聯盟,進行OEM生產、訂單采購,降低采購成本,讓利于下游客戶等。
對此,相關人士指出,OEM是國際大型物流企業常見的增加利潤的一種方式。它不能直接提高企業的競爭力,但是可有效提升企業的利潤,加快資金周轉。但與此同時,OEM生產、訂單采購是一把雙刃劍,如果不能將貼牌產品銷量控制在一定的比例之內,就很容易傷及企業的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