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梅穎談鐵路在我國的重要地位與作用
2008-3-8 18:44:00 來源:物流天下 編輯:56885 關注度:摘要:... ...
發展鐵路符合中國國情
——十屆全國政協副主席張梅穎談鐵路在我國的重要地位與作用
“中國幅員遼闊、內陸深廣、人口眾多,資源分布及工業布局不平衡,鐵路運輸在各種運輸方式中的比較優勢突出,在經濟社會發展中具有特殊重要的地位和作用。”“兩會”前夕,就加快和諧鐵路建設問題,記者專訪了十屆全國政協副主席張梅穎。言及鐵路在中國國家中的地位與作用,張梅穎如是指出。
有關資料顯示,目前,中國大量長途大宗貨物運輸和中長途旅客運輸主要由鐵路承擔,鐵路每年完成的旅客周轉量占全社會旅客周轉量的1/3以上,完成貨物周轉量占全社會貨物周轉量的55%。2007年,鐵路成功實施了第六次大提速,在主要提速干線大量開行時速200公里及以上動車組列車,運輸能力進一步提高,客貨運量和運輸收入實現了大幅度增長,取得了良好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旅客發送量完成13.6億人,比上年增加1億人,增長8.0%;貨物發送量完成31.2億噸,比上年增加2.5億噸,增長8.6%;運輸總收入完成3308億元,比上年增加335億元,增長11.3%。在剛剛結束的2008年春運中,鐵路部門堅決貫徹落實黨中央、國務院關于“保交通、保供電、保民生”的決策部署,全力以赴、奮起抗擊雨雪冰凍災害,旅客發送量完成1.96億人,同比增長11.8%;貨物發送量完成3.88億噸,實現同比增長,其中電煤運輸完成1.3億噸,同比增加近一倍,為全國奪取抗災救災全面勝利作出了重要貢獻。
“黨的十七大對科學發展作出了新的部署,提出要促進國民經濟又好又快發展。特別強調要建設創新型國家,更好地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這對交通運輸業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張梅穎說,“鐵路是國家重要的交通基礎設施,也是資源型和環境友好型的運輸方式之一,加快鐵路發展已經成為社會各方面的共識。它不僅是國民經濟發展的大動脈,而且兼具安全、經濟、便民、實惠、全天候運輸等特點。這些特點,決定了它是大眾化的交通工具;也決定了其在我國綜合交通體系中的骨干地位。”
她生動地舉例,“我家里的家政服務人員,從北京回河北張家口坐火車才需11塊錢,而從我們住處到火車站乘出租車還要30多塊錢。所以,鐵路是深受老百姓歡迎的一種交通工具。從有關統計數據也不難看出,中國大量的長距離物資運輸主要由鐵路來承擔。目前,鐵路承擔了全社會85%的木材、85%的原油、60%的煤炭、80%的鋼鐵及冶煉物資的運輸任務,保證了國民經濟平穩運行和人民群眾生產生活需要。在這次雪災中,僅太原鐵路局的大秦線煤炭日運量即達到100萬噸以上,有效地緩解了我國電煤供應的燃眉之急。因此說,發展鐵路是符合中國國情的。”張梅穎說,盡管從上世紀90年代以來,我國各種交通運輸方式有了很大發展,但鐵路具有明顯的比較優勢,在我國綜合運輸網絡中的擔綱作用是其他運輸方式難以替代的。
她指出,一方面,我國資源分布不平衡與產業分布不對稱,決定了鐵路在能源、原材料運輸中的作用是其他運輸方式不可代替的。我國的能源與原材料由西向東、由北向南的大宗的、長距離貨物流,陸路運距一般都達800~1000公里以上,甚至2000公里以上,至沿海港口的運距一般也都在500~700公里以上。鐵路最顯著的特點是載運質量大、運行成本低、能源消耗少,即在大宗、大流量的中長以上距離的貨物運輸方面具有絕對優勢,是最適合我國經濟地理特征的區域骨干運輸方式。
另一方面,鐵路在我國中長途旅客運輸的主力作用也是難以替代的。我國疆域廣闊,人口眾多,區域間、城市間的人員流動基數大,而且出行距離長,交通費用支出較大。目前,我國人民生活水平雖然總體達到小康,但收入水平還是相對很低,交通費用對人們的出行和交通方式的選擇影響很大。特別是在現有的客流群體中,外出打工求職者、學生、中低收入人員探親和旅游、個體小型商貿經營者所占比例很大,他們對交通費用的承受能力都相對有限,出行一般首選鐵路。在時間速度方面,鐵路通過六次大提速,在途時間顯著縮短,主要城市間基本實現了“夕發朝至”、“一日或幾小時到達”,是中長途旅客運輸以及大流量、高密度城際旅客運輸的骨干力量。特別是隨著客運專線的快速發展和技術裝備現代化的深入推進,鐵路的服務質量和列車運行速度不斷提高,這種比較優勢更加明顯,使鐵路成為越來越多的中長途旅客出行選擇的交通方式。
有關數據進一步顯示,鐵路在節約土地、節約能源、保護環境等方面具有明顯優勢。在土地占用方面,完成單位運輸量所占用的土地面積,鐵路僅為公路的1/10左右;在能源利用方面,我國鐵路用交通行業不足1/6的能源消耗,完成了全社會1/2的工作量;在保護環境方面,鐵路在各種運輸方式中的排放是最少的,尤其電氣化鐵路被公認為是清潔、環保型交通工具。近年來,鐵路系統認真落實節能減排措施,并取得明顯成效。去年,鐵路運輸工作量比2002年增長了44.9%,而能耗總量僅增長了10.1%,單位運輸工作量能耗下降了24%;二氧化硫排放量下降了21.8%,化學需氧量排放下降了9.5%。
由上述數字談到鐵路在提高交通運輸可持續發展方面的作用及發展的戰略思想時,張梅穎指出,我國交通可持續發展戰略,首先要確定在資源、環境的限制因素下,合理地規劃和構建與我國國情和資源稟賦相適應的綜合運輸體系。
張梅穎說,我國人口眾多,土地、能源、環境問題比較突出,已經成為經濟社會發展的制約因素。世界發達國家私人小汽車的極度發展所帶來的交通擁堵、交通事故、環境污染等負面問題值得我們借鑒。從我國資源有限、客貨運輸強度大的具體國情出發,更多地發展鐵路、引導人們更多選擇鐵路運輸方式是減少資源占用的有效方略。我國的國情不允許我們完全按照西方發達國家的模式發展我國交通運輸。“無論是從國家可持續發展,還是鐵路可持續發展的需要出發,都必須加快鐵路發展,推進鐵路現代化建設。鐵路運輸可以更有效地減少交通能源消耗,發展鐵路可以更好地減輕交通環境污染。”
交通運輸對地區經濟的發展具有很強的基礎性、先導性作用,是經濟發展和經濟起飛必須投入的社會先行資本。多年來,張梅穎對我國西部等欠發達地區的民生問題給予了很多的深情關注。她多次深入到甘肅、四川、重慶、西藏自治區等山區、農村、庫區、牧區視察、調研。如何能使這些欠發達地區盡快富裕起來,使全體人民共享改革開放的勝利果實?這是她一直深深思考的問題。她認為,鐵路是縮小地區差距促進社會可持續發展的有效途徑,“加快欠發達地區的鐵路發展可以從根本上改善這些地區的對外交通條件,縮短與中心城市和全國市場的距離,增強對外部資金和技術進入的吸引力。同時,降低當地產品的運輸成本,提高市場競爭力,為地區經濟發展創造更為公平的發展機會,提高欠發達地區人們的福利水平,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目標。”
張梅穎說,青藏鐵路的建成通車并實現安全平穩運行,對青藏兩省區經濟社會發展起到了巨大的拉動作用。但是,就目前看,我國東、中、西部交通基礎設施的數量和布局地域性差別還很大。由于交通基礎網絡發展水平存在著較大的地區差異,對國民經濟的支持和促進力度也明顯不同。全國農村貧困人口也絕大多數分布在中西部的山區、少數民族地區和邊疆地區。這些地區經濟發展滯后、人們生活水平低的一個重要原因就是深處內陸及邊遠地區交通基礎設施落后。由于西部地區交通基礎網絡發展還很不完善,規模和水平在空間布局上與工業化發展的基本需求還存在著較大差距,明顯地制約著國民經濟和社會的發展。“因此,要加快西部地區鐵路的建設步伐,加大鐵路建設投資傾斜力度,促進其加快自身經濟發展進程,減緩區域經濟發展差距的拉大,維護社會穩定和民族團結,實現社會可持續發展。”
張梅穎強調,鐵路部門按照“先進、成熟、經濟、適用、可靠”的技術方針,在大力推進原始創新、集成創新和引進消化吸收再創新的前提下,使既有線提速技術躋身世界先進行列,掌握了世界上最先進的時速200公里及以上動車組技術、大功率電力和內燃機車技術,高原鐵路技術創造了世界一流水平,重載運輸技術達到世界先進水平,客運專線建設技術也取得重大突破,自主創新能力顯著提升。今后,要從建設符合我國國情的綜合交通運輸體系的總體目標出發,進一步加快鐵路的發展速度,提高客貨運輸能力;要根據黨中央的指示精神,加快引進消化吸收再創新的步伐,加速實現我國的鐵路現代化。
張梅穎最后說,值得欣慰的是,鐵路作為國民經濟的大動脈、國家重要基礎設施和大眾化交通工具,對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的重要地位和作用,越來越為各級政府和廣大人民群眾所認識,鐵路大發展有了良好的社會環境。我們欣喜地看到,國家“十一五”規劃和《中長期鐵路網規劃》作出了加快發展鐵路的戰略決策,勾畫了鐵路未來發展的宏偉藍圖。當前,鐵路正處于歷史性的建設高潮之中,到2010年目前在建的一大批客運專線將陸續投入運營,客貨分線逐步實現,鐵路運輸能力會有大幅度提高。在此基礎上,再奮斗10年,到2020年全面完成《中長期鐵路網規劃》任務,一個發達完善的鐵路網將全面建成,我國鐵路基本實現現代化并適度超前。到那時,鐵路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將更加凸顯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