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歡迎來到物流天下全國物流信息網! | 廣告服務 | 服務項目 | 媒體合作 | 手機端瀏覽全國客服電話:0533-8634765 | 設為首頁 | 加入收藏

數字云物流讓您尋求物流新商機!
智慧物流讓您的物流之路更暢通!

搜索
首頁 >> 精英訪談

劉武:天生的物流人

2008-3-8 2:06:00 來源:劉光琦 編輯:56885 關注度:
摘要:... ...
對劉武的采訪是愉快的,坦誠的語氣、坦蕩的談吐,信手拈來的故事和小幽默……仿佛這只是朋友間的一次閑聊。 
其實,跟劉武也算是老相識了,早在2006年本刊記者就曾專程拜訪過他,并寫出了《劉武的大物流情結》一文刊登在了2006年第5期的《中國儲運》雜志上;同年,《中國儲運》雜志獲得了中國物流發展專項基金行業大獎,成為2006年“寶供物流推動貢獻獎”唯一獲獎的物流媒體。 
彼此的惺惺相惜促成記者與劉武再次傾談,是在銀妝素裹的美麗城市——沈陽 
 劉武:天生的物流人 
 
       2007年12月14日,備受物流行業關注的第十一屆中國物流技術與管理發展高級研討會在沈陽舉行,在會議間隙,筆者專訪了寶供物流企業集團董事長劉武。 
由于前次的淵源,基于對寶供的了解,筆者將此次的話題集中在五個方面——物流研討會、供應鏈思維、基地戰略、行業競爭環境和物流情結,應該說這五個方面涵蓋了劉武多年來的所做與所想,成為劉武珍貴的人生財富,難能可貴的是他愿與我們共同分享。 

物流研討會 

一個企業將如此多的資金和時間投入到一項公益會議,在中國的物流行業里,恐怕只有寶供一家。 
從第一屆物流研討會發出的100張請柬只請來了格力一家企業,到2005年的第九屆研討會掀起了江蘇全省的“物流熱”,再到2007年轉戰沈陽,第十一屆物流研討會成為遼寧省舉辦的最高規格、最具權威性的物流會議,十一年時間,十一屆會議,劉武不懈的堅持讓人欽佩,堅持得來的結果令人欣慰。 
《中國儲運》:據不完全計算,中國物流技術與管理發展高級研討會召開十一屆以來,寶供獎勵基金已經投入了800多萬甚至1000萬,如此多的公益投入,您認為值得嗎? 
劉  武:記得我在廣州召開第一屆物流研討會的時候,參加者只有70、80個人,而2005年在南京召開的第九屆會議的參加人數卻達到了600多人,感覺上近幾年來人們對物流行業的關注已經跟以前有了很大的不同,如果寶供做這些事情可以喚起整個社會對物流行業的關注,那么花再多的錢也值得。 
我曾經跟溫總理也提出了一個觀點,就是中國物流的水平如果得不到迅速的提升,那將成為中國經濟發展的瓶頸。當時我也跟總理舉了一些例子,一個是根據國家統計局的數字,我國全社會的資金周轉是279天/次,一年只周轉1.41次,而一些發達國家周轉是十幾次,也就是說如果中國的資金周轉能夠快一倍的話,我們就能解放出10萬億人民幣出來,這些錢能夠創造出多少的就業?多少的社會財富?而造成資金周轉率低的原因,我認為物流是很主要的一個因素,沒有物暢其流。另一個例子是關于農業的問題,有一次去南通,早晨9點多從酒店出來,看見一個婦女挑著一擔桃子在那里販賣,很漂亮很大個的桃子一斤才5毛錢,可是等我中午回來的時候卻發現那一擔桃子還原封不動,后來我把這擔桃子買了下來,這件事讓我覺得是我們的物流工作沒做好,如果我們能幫這些農民把這么好的桃子運到1000公里以外去,就不會出現5毛錢也賣不動的情況了。 
劉武1999年9月注冊了寶供物流,也是在次年,寶供物流獎勵基金成立了。當時,中國已經開始談入世的問題,劉武想,中國的國門很容易打開,如果我們的物流能力和水平上不去,那就要眼睜睜地看著國外的企業占領我們的市場,我們的產品只能以很低的價格賣給國外的企業,這是一個物流人的悲哀,也是整個中國的悲哀,“以前在中國,都沒有人談物流,國家也沒有物流的概念,更談不上支持了,而物流行業要發展,就需要一些有識之士參與其中。” 
寶供物流獎勵基金是純粹的社會化、公益化的基金,是面向全國的;無論你是誰,只要在物流理論、管理、技術、人才培養及宣傳推動交流等方面有貢獻都可以參加評選,只要通過專家委員會的評定,都能得到獎勵。劉武坦言,搞這種獎項其實挺費勁,多虧了得到中國物流與采購聯合會的支持。有人說,寶供多年來拿出這么多的錢來搞獎勵基金和研討會,肯定也得到了不少好處,對此,劉武表示,研討會雖然對我們業務的發展有一定作用,但并不是直接的作用,而是通過對企業的品牌的提升和對企業發展環境的改善等方面產生的間接作用。 
在十一年辦會經歷中,劉武感觸頗多,特別是2005年在南京舉辦的第九屆物流研討會給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除了盛況空前的會議現場,更重要的是會后強勁的影響力。關于此次會議的成功,劉武詳細地敘述了淵源。2005年,當時的江蘇省委書記李源潮到寶供參觀,對寶供的理念、模式都很感興趣,特別請劉武到江蘇做了一次報告,報告當天,全省的廳局級領導近3000人都集中在省會議中心現場聽報告,江蘇省的黨政機關工作人員都統一通過電視直播聽報告;報告結束后,江蘇省委宣傳部還組織了全省的媒體到寶供做深度的調研,并推出了一系列的宣傳報導,寶供讓江蘇全省掀起了物流熱。在這種情形下,第九屆物流研討會在南京舉行,除了寶供物流擬邀的嘉賓外,當地政府積極組織,江蘇省經貿委除了要求下屬機構參加外,還邀請了當地很多的龍頭企業也來參加。 
《中國儲運》:現在中國物流業的學術氛圍與十幾年前確實不能同日而語了,各種會議都有很多,您“喚起整個社會對物流行業的關注”的初衷已經達到了,未來,您還會一如既往地堅持辦會嗎? 
劉  武:當然了。但是我認為物流研討會的形式也應該與時俱進,有所創新,目前我一直在考慮,但是還沒有形成成熟的策劃方案,如果哪位有好點子貢獻我很歡迎。 

供應鏈思維 

在歷屆的寶供物流研討會上,最頻繁聽到的一個詞就是供應鏈,從中可以看出劉武對于供應鏈管理和運營能力提升的關注。 
劉武說,物流很重要,整個供應鏈的思維很重要,只有把整個供應鏈都打通了,效率才能提高,否則,就會出現顧此失彼的局面,從供應鏈的角度考慮一些事情,是廣大的工商企業管理者們必須重視的問題,所以我要不斷地強調供應鏈的重要性。 
《中國儲運》:從儲運到物流再到供應鏈,寶供進化型的戰略發展有目共睹,在會上,也經常能聽到您在強調供應鏈管理和供應鏈思維,請您系統地闡述一下您的觀點。 
劉  武:在廣州的大街小巷都能買到美國加州的橙子,可是在美國就吃不到中國的水果,廣東的荔枝,山東的梨,陜西的蘋果,新疆的瓜,其實我們的水果比國外的好吃,只是我們物流的能力和水平不能把我們的水果便宜地完好地運到美國,這個問題不是單靠物流就能解決,而是應該根據整個鏈條來考慮。首先,我的銷售點在哪;其次,我的物流怎樣來解決;連同生產環節的種子栽培和果品采摘都在供應鏈之內。 
再來說說我們的資金為什么周轉這么慢。很多時候我們為了生產而生產了很多東西,生產出來賣不出去就存放在倉庫了;還有的時候由于在流通環節缺乏供應鏈的思考,也會造成很多的商品積壓,或者在流通的過程中走了很多的彎路。據相關報道,我國的物流費用占到GDP的18.9%,而美國的這個數字還不到9%,從理論上來說我們物流費用要比發達國家高出一倍。但事實上,雖然我們的物流費用確實比人家高,我們的操作費用卻遠遠比這些國家低。這其中的原因是我們的物流缺乏有效的組織,導致產生了一系列不必要的環節和浪費,物流效率的低下,導致了物流費用的增高,比如,有一些企業為了能夠裝滿車特別增加了很多自己的貨物,也許對于運輸環節來講降低了平均成本,但是這些貨物還不一定賣得出去,結果造成了占壓,增加了倉儲的面積和庫存的資金;當然如果一味的降低庫存,則又會出現了其它的危機,我們中國目前的物流費用高、操作成本低的現象,主要是我們忽略了供應鏈管理的理念、模式、手段、方法造成的。 
對于一個物流企業來說,我覺得雖然賺錢很重要,但更重要的是賺錢賺得其所,不是從客戶的口袋里掏錢,而是要能為客戶服務,與客戶共享成功,錢才能拿得心安理得;這就是為什么寶供從以前的門對門的儲運服務,發展到現在的供應鏈一體化服務,這也是在與時俱進地滿足市場的發展和需要。 
  寶供的優勢在哪里?寶供的優勢就在于成熟的供應鏈管理模式和共贏的服務理念。劉武給記者講述了一個真實的案例。2001年寶供幫助廣東的一家大型電器企業做供應鏈的整合和管理,當時這家企業的銷售額是100多個億,直接物流費用不到3億,但是我就承諾能在一年之中幫助他省掉5、6個億的成本。經過調研,寶供發現這家企業在全國的銷售網絡特別齊全,260多個城市都有自己的經營部,但是每個經營部不僅要拿訂單、做新品的推廣、做客戶的維護,還要管理著當地的庫存和物流配送。“這種做法帶來的問題很多,首先是職員臃腫,這家企業的銷售公司有12000名職工;其次,這么多的倉庫,庫存就增大了,因為怕缺貨和斷貨,所以就庫存量越多越好,品種越齊全越好;第三,管理上跑冒漏滴的現象很嚴重,虛報庫存,白條頂帳,帳實不符,以次換好的現象屢禁不止。”3個月后,寶供交給這家企業一份整改報告,其中只有三點建議,第一,就是物流和商流分開;第二,是把原來的物流分散式管理變成集中管理,把260個小倉庫變成40個大倉庫;第三,是把手工訂單變成電子信息平臺。9個月后,整改就見到了成效,這家公司的銷售人員從12000人變為了6000人;倉庫的面積從原來260個倉庫,110萬平方米,變成了現在的40個倉庫,40萬平方米,減少了70萬平方米;庫存資金從以前的32個億變成了14個億;配送也實現了電子化統一配送,準確率達到98%。“我算了一筆帳,按照每人每年工資5萬元計算,減少了6000人的開支就等于節約了3個億,庫存也節省了1個多億,更別提減掉的18個億庫存資金能創造出多少收入。所以說供應鏈管理的作用在此,一個小小的變化就能改變很多。” 
   《中國儲運》:很多制造企業都自己做物流管理,您認為這對供應鏈的整合有什么影響? 
    劉  武:制造企業自己做物流的弊端很明顯,我認為企業不可能樣樣都強,只要做好自己的核心業務就好了,相對于生產來說,物流就是這些企業不擅長的方面,那就該選擇外包;世界上大多知名的大企業都選擇了物流外包,但是大型制造企業設置自己的物流管理部門來管理第三方物流企業是未來的一個趨勢。 

基地戰略 

     從上無片瓦、下無寸土的輕資產理念到2010年將在全國擁有15個、共180萬平方米物流中心的基地戰略,寶供的大幅度轉身讓旁觀者們有點頭暈。“劉武想干什么?”“寶供到底想做第三方物流服務商還是物流地產商?”議論之聲不絕于耳。那么寶供近兩年大規模“圈地”的背后到底是為了什么?  
   《中國儲運》:請問,在基地戰略實現后,寶供有沒有可能轉型成為一個物流地產商? 
劉  武:寶供的定位一直是第三方物流服務商,以前是,現在是,未來也是。說句實在話,如果想做地產商的話我早就做了,更何況物流地產從回報上來說不如房地產和商業地產。其實,我們就是想把物流基地當作支撐企業發展的一個平臺,我們的目的還是想發展我們的物流業務。 
多年的物流實踐,讓我深深感到如何從供應鏈角度來管理、優化、變革企業現有的運營模式,包括采購模式、生產模式、營銷模式,是未來必須要面對的一個很重要的問題。未來會有更多的企業追求零庫存,在生產制造環節他們追求柔性化生產、按訂單生產;在營銷環節他們追求減少流通環節,直接面對終端;而這每一種變革都對物流企業提出了更新更高更全面的要求。劉武認為,物流要有很強的整合能力,管理能力和快速反應的能力,物流是干出來的,而不是說出來的,你需要有一個平臺,需要有設施;如果沒有設施,怎么能談得上整合呢? 
物流設施是每一個物流企業都必須要面對的問題,沒有設施要做高效率的第三方物流服務商是不可能的。 
寶供的物流基地戰略是從2001年開始的,而在2000以前,寶供的確是個輕資產型的企業,甚至連運輸設備都沒有,直到后來收購了TNT在南方的運輸資源。作為中國第三方物流企業中的領跑者,寶供的一舉一動儼然成為業內的風向標,那么近年來,寶供購地置業,招兵買馬,是不是也將帶動一批企業效仿? 
 《中國儲運》:目前很多的大企業在尋求物流服務的時候都會提出一些要求,有的是針對倉儲設施的,也有的是針對車隊的,當然也有針對信息系統的,很多時候外包已經不能滿足客戶的要求,那么您認為中國未來物流企業的趨勢是不是重資產化? 
劉  武:這一點我也不敢去評論,但是我認為中國物流發展到現在已經不是一個單純的概念了,而是一個實在的東西,如果沒有必要的生產工具的話,那就做不了。至于物流企業是不是需要重資產,我認為也要看社會市場,普洛斯等物流地產商已經在投資倉庫了,同時中國的流動資金這么多,說不準還會有這樣的公司,他們購買了大量的車輛或者其他的生產資料來出租。對于資產的購置,我的觀點是應該因時因勢而變。 
    據介紹,目前寶供在北京、廣州等地的物流基地作為高端物流設施相對于當地市場來說都是供不應求的,由此可以看出,選址對于物流基地來說是非常重要。在沈陽建設物流基地,本屆物流研討會又舉辦于此,劉武的意圖愈發明顯。 
 《中國儲運》:寶供投資在沈陽,目的是什么?未來寶供的物流基地數量會不會增加? 
 劉  武:沈陽作為東北的中心,可以說是商家必爭之地,2000年我們就把東北的重心從哈爾濱遷到沈陽來,因為在當時我們就判斷出沈陽的區位優勢,同時我們也看到了沈陽的經濟在迅速發展。 
雖然,我們的客戶大多在南方,但是所有大品牌大商家都是全國銷售的,東北也是他們的重要市場,寶潔、聯合利華、飛利浦在沈陽都有分銷中心,有分銷中心就需要有物流。沈陽擁有得天獨厚的區位優勢,完全可以覆蓋周邊,可以起到集和散的作用,你看香港、新加坡連一個工廠都沒有,卻是亞洲甚至全世界的物流中心,全世界的貨物都到那里集散。 
我們選址物流中心有5個考慮重點,其中最重要的就是經濟發展的態勢、地理位置,此外還包括當地對物流的理解重視程度、寶供業務的發展情況和客戶的需要。 
我可以透露,寶供基地的數量在未來兩三年就會打破,有可能是16個,或者是17個。 

行業競爭環境 

春秋戰國、三足鼎立、人民戰爭的汪洋大海……劉武用這些詞語來形容當前競爭中的中國物流業。寶供所服務的客戶大都是世界500強企業,對于競爭和變數,他心平氣和,因為他始終認為第三方物流服務是中國民族物流業的一塊自留地。     
《中國儲運》:據了解,我國的第三方物流企業一直存在一些問題,比如利潤比較低等,對此,您是如何看待的?  
劉  武:競爭是中國物流業的一個宿命,任何一個行當里都存在競爭,可是物流行業內的競爭要更甚一些。大家并不是在服務創新、技術創新,模式創新、科技創新等方面來動腦筋,而是一上來就搞價格戰,其實中國人是很聰明的,因為我們總是能夠找到解決問題的方法。比如,2000年以前,我們物流的收費都是每噸每公里6毛多,此外還加過橋過路費,但今天平均起來每噸每公里不到3毛錢,甚至2毛多,雖然多年來,公司規模增加了幾倍,工資增加了幾倍,油費增加了幾倍,橋路費也增加了幾次,但是價格不僅沒有提高,反而在繼續降低,在降低的同時就出現了5噸車拉到了20噸、30噸的現象。這種不規范的競爭說明了現在的中國物流市場還相當于春秋戰國時代。 
價格戰沒有嚇倒強勢的國有物流企業,也沒有阻礙國際物流大鱷進入中國的腳步,有人說,現在的民營物流企業掙扎在生死夾縫中,就算是闖出一片天地也難逃被兼并的厄運,如大田,如華宇,同為民營企業,寶供的未來將會是怎樣呢? 
 《中國儲運》:外資物流企業進入中國,他們很看好中國的市場。據了解世界500強企業和國外一些成熟的物流企業關系都是很密切的,在這些物流企業進入中國后,如果您所服務的客戶更換了服務商會不會對寶供造成影響?未來,寶供會不會開發一些本土的中小企業作為客戶,并和這些中小企業一起成長? 
劉  武:首先我認為我們不能從表面來看,寶供的客戶都是相對穩定的,相比寶供,外資物流企業對中國的國情,中國員工需要什么都不了解,并不能說規范化、標準化就能解決一切的問題。同時,我認為公司戰略的制定是和他的業務優勢掛鉤的,如果就是依靠服務中小企業發展起來的,那么這也算是一個特色;而我們寶供的定位就是面向大型的工商企業。 
我想未來的中國物流行業還將是三足鼎立的局面。曾經有一位國企老總跟我說:“物流的操作其實只有民營企業才能做好,我們這種國有企業很難做好,理由很簡單,有的時候對于客戶來說,我既是服務商又是父母官,根本沒辦法合作。”而外資企業的競爭力在哪里呢?寶供和TNT、天地物流都是同年的,但是在2000年的時候,我們就以一個很便宜的價格把TNT在南方的一些網絡收購過來了。每一個企業都是既有強項又有軟肋的,不可能樣樣都強,我的觀點很簡單,做你最擅長的,不擅長的不要去做。為什么我說是三分天下,外資企業有他們的強項,國際網絡,國際人才,國際運作經驗,在短時間里,我們國內企業根本不能趕上,所以在國際運輸上我們會采取合作的一種方式和態度,我想這就是外資公司在中國的生存空間。 
  而中國的民營物流當前還是該專注于中國市場,我一直把物流基地當作我們的核心競爭力,中國人要培養自己的自信心,要自強,關鍵在于專注,集中和用心。說句實在話,想要并購寶供的人多如牛毛,出的條件也很優惠,但是我堅信我們還能做得更好。 
  劉武戲稱自己的后背長了一個靶子,時不時就會有人向他瞄準。他舉例說,眾所周知,中國的物流人才是奇缺的,而寶供對于人才的培養是不遺余力的,因此很多外資公司在挖掘人才的時候明確表示,只要是在寶供工作過的人都要“官升兩級,工資翻番”。劉武坦誠自己也有人才方面的壓力,但是好在他還有一個“北極星”計劃。 
  從寶供的發展,記者看到了中國民營物流企業的發展前景,而上市會不會是這種發展的捷徑? 
 《中國儲運》:2007年對于很多民營物流企業來說,可以說是“謀求上市年”,他們不約而同地表達了上市的愿望,作出的努力也有目共睹。那么寶供目前有沒有上市的打算?如果寶供上市就勢必要引進投資者,對于戰略合作伙伴的選擇,您有什么想法? 
劉  武:寶供還是有上市的想法的,但是目前還沒有一個清晰的時間表,其實從很早我們就按照上市的標準來規范自己。 
如果引進投資者,我還是希望有互補性的戰略投資者,對于戰略合作伙伴的選擇,我還是很慎重的,不能為了一點錢,而是要選擇投緣的。 

物流情結 

  如果從看一個商人的角度去揣測,劉武的很多選擇都是難以理解,比如當初放棄賺錢如流水的房地產轉而選擇前景不明的物流服務業;但是如果從理解一個仕人的角度去看他,便豁然開朗了,這就是所謂的不解之緣。 
在2000年的時候,寶供集團曾在廣州召開了一次內部的發展研討會,當時邀請了方方面面的專家來參加討論,未來的寶供該走一條什么樣的路。這是因為當時的劉武除了做物流以外,還有兩個房地產公司、農場和很多加工廠,這些企業都經營得很好,是集中精力做物流,還是繼續做房地產,劉武把那次會議稱為寶供的“遵義會議”。 
    《中國儲運》:請您談一下對于那次會議的感觸。我想這次會議最后得出的結論肯定是選擇物流,不然也不會有寶供今天的成就,可是在當時的情況下,您為什么選擇了物流? 
劉  武:開這個會的初衷就是因為當時投入的其它幾個行業雖然都很賺錢,但是牽扯的精力也很多,就想把路子順一順。因為考慮到做房地產賺錢快,就象一擰開水龍頭,就流出錢來一樣;而做物流的收益就象在深井中打水一樣,不僅辛苦,還是一桶一桶的,所以當時討論很激烈的,最后我還是做了一個比較艱難的決定,就是專注集中精力做物流,房地產也不做了,農場也不搞了,加工廠也轉讓了。 
之所以做出這個決定,是因為當時我想,賺再多的錢對我的生活來說是沒有什么改變,對中國來說呢,無非多了一個房地產商而已;而做物流的話,在中國從事這個行業是非常有意義的事情,包括現在三農的問題,污染的問題,包括出口貿易順差的問題,很多人民生活的方方面面都關系到物流,與國家的發展、百姓的生活息息相關。雖然每天都如履薄冰,但是一個嶄新的事業,可以海闊天空,里面有窮一生都學不完的知識;更重要的是我認為社會到什么時候都離不開物流,物流的市場大到無邊無際。 
  其實,劉武的做法很好理解,作為一個億萬富翁,單純的賺錢對于他來說已經毫無意義,他要的是一份事業,最終選擇物流的原因有兩個方面,其一,劉武是一個不斷超越自己、不斷給人們驚喜的人,早在1991年的時候,還是國有企業職工的劉武就承包了廣州的一個鐵路貨物轉運站,后來又幾次更新自己的運作模式,就連現在的寶供也承襲了劉武本人的做事風格;第二個原因就是他與物流有緣,記得劉武講過這樣一件小事,他說在寶潔的十周年慶典上,P&G的中方董事馬先生說寶潔能有今天跟寶供的支持配合是分不開的。劉武說,這也許只是別人的一句客套話,但我聽后卻特別激動,用他自己的話說“比財務總監說我賺了10個億還高興”。 
  劉武說他覺得他生下來就和物流有著不解之緣,對此,記者深有同感。作為在中國注冊的以物流命名公司的第一人,劉武見證了中國民營物流的發展之路;把物流當作畢生的事業,今天的寶供成為中國民營物流的旗手;未來,我們將拭目以待。
點評此文章 / 寫評論得積分!+ 我要點評
  • 暫無評論 + 登錄后點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