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制造業信息化新進展
2008-3-8 1:27:00 來源:物流天下 編輯:56885 關注度:摘要:... ...
九十年代中期以來,發達國家高度重視應用信息技術,大力推進制造業信息化,加快企業信息化、特別是企業管理信息化進程,發展電子商務,以提升制造業國際競爭力和企業核心競爭力。因此可以說,制造業信息化已成為當今世界制造業發展的大趨勢。
(一)制造業信息化動態
隨著信息技術的迅猛發展和廣泛應用,極大地推動了制造業信息化,同時也帶動了世界工業結構調整和產業升級,加快了制造業乃至經濟全球化的進程。
目前,全球正在加速從工業社會向信息社會過渡,世界各國高度重視發展高新技術產業,運用信息技術改造傳統產業,加快制造業結構調整和產業升級。發達國家普遍寄希望于通過高度信息化保持領先地位,新興工業化國家希望通過加快信息化躋身世界先進行列,眾多發展中國家都希望以信息化推進工業化,利用后發優勢,實現跨越式發展,縮小與先進國家的差距。發達國家的跨國公司和企業正在積極利用網絡,實施制造業技術研發、產品設計、生產管理、市場營銷和售后服務的信息化和全球化,不斷提高產業和企業的國際競爭力。
國外制造業信息化進展大體可以概括三個方面:
一是信息技術在制造領域廣泛應用。工業信息化是以數字化網絡化為推動力,帶動信息技術在制造領域的應用,使制造技術在經歷了手工、機械化及自動化制造三個階段后進入了第四階段——信息化制造階段。它是以數字化設計、網絡化經營、清潔化生產為特征,逐步實現制造業信息化、網絡化和智能化,極大地改變了人類的生產和工作方式。未來若干年,制造業中從研發、設計、生產、銷售將廣泛應用高科技,實現CAD/CAM/CAE/PDM(C3P),計算機輔助工藝編程計劃(CAPP),并行設計(CD)和網絡設計、快速原型制造(RP)、虛擬產品開發(VPD)和虛擬制造(VM)、柔性生產(FP)和集成化制造(CIMS)、敏捷生產(LP)和異地制造,清潔生產(CP)和綠色制造,并采用電子商務(EC)等現代經營手段,正在并將進一步改變現今工業生產方式、管理方式和經營方式。
二是信息技術與傳統產品的融合。信息技術的應用不僅產生一大批高新技術產品,而且通過促進信息產品與傳統產品的融合,以及信息技術在新產品中的廣泛應用,增加產品的信息技術附加值。通過微電子、計算機和網絡技術的應用,并且在生產中重點推廣計算機輔助設計(CAD)、計算機輔助制造(CAM)、計算機輔助工藝編程計劃(CAPP)、計算機輔助檢測(CAT)、柔性制造系統(FMS)、現代集成制造系統(CIMS)以及數控技術和光機電一體化等技術,帶動了傳統產業研究開發和設計水平的提高以及生產管理和工藝技術的重大變革。
三是制造裝備信息化和機電一體化。裝備工業大力發展應用信息技術,開發CAD/CAPP/CAM/CAE(計算機輔助工程)一體化技術,發展產品數據管理技術(PDM),提高制造標準化、開放化、柔性化和集成化水平,充分利用信息與制造技術資源,加快裝備高新技術產業和傳統制造業,使整個工業生產方式發生根本性的變革。
(二)制造業企業信息化進展
1、企業信息化內涵不斷豐富
企業信息化的實質就是在高速網絡、多媒體技術、數據庫技術等信息技術支撐下,按照各種統一的數據標準與格式,將各種不同的企業信息與市場信息進行加工、匯總、分類,并將其分別置于具有不同保密級別和層次的數據庫中,使管理決策者能充分地利用信息資源,及時把握市場機遇,更好地組織企業的物力、人力、資金等資源,進行生產經營活動的人機交互體系。企業信息化的最終目的是提升企業的競爭力,提高面向顧客的服務能力。
企業信息化內涵不斷豐富。辦公自動化、計算機輔助決策系統、計算機輔助事務處理系統等信息系統成為面向管理層的管理信息化的核心;研究與設計自動化、生產過程自動化、計算機輔助生產等是研發生產信息化的核心;Intranet、LAN等信息網絡是企業信息化的信息平臺。這三方面組成的信息系統是信息資源在企業內部的表現,主要實現企業生產、經營、技術、管理等信息收集、存儲、加工、傳輸和利用,輔助企業管理決策者。Intranet利用互聯網技術,提供企業內各部門之間信息查詢的通用平臺;Extranet使企業實現與合作伙伴、相關企業、主要客戶之間的信息共享;在Internet上,企業可以獲取外部信息和向外發布企業生產經營、管理等可公開的信息。從而提高企業核心競爭力。
2、企業信息化發展階段不斷提升
企業信息化是利用計算機網絡技術,將計算機存儲的信息通過網絡傳遞到各個方面,實現信息的收集、傳輸與共享。信息化的水平反映在信息的數量、質量、傳遞的效率與共享的范圍。其發展階段不斷遞進。
第一階段是建立工藝設計與生產控制的信息系統。推進企業對計算機輔助制造、輔助設計系統在智能化生產控制和工藝設計流程中的應用。
第二階段是建立企業內部的管理信息系統。在財務管理信息系統的基礎上,向其它領域的管理信息系統,如企業資源計劃、供應鏈管理、客戶鏈管理等延伸,實現企業內部管理全過程所涉及的資金、物資、人才、技術信息流的整合。
第三階段是基于互聯網的企業商務貿易信息系統。電子商務是企業信息化的一個重要組成,是以企業內部信息化為基礎,并運用計算機網絡技術開展的商務貿易活動。它是對信息流、資金流和物流的三流整合過程,因而其實現過程也分為三個步驟:一是信息流的交互,首先通過互聯網宣傳企業產品的技術、質量、性能及價格信息;二是交易各方通過互聯網開展商務談判,進一步溝通信息;三是通過互聯網絡簽署購銷合同并完成支付結算,進而實現信息流、資金流與物流的統一。完善企業對企業(B to B)和企業對顧客(B to C)電子商務模式,探索網上交易市場等新的商業模式。不少企業已進入到全球制造、全球采購的全球信息化階段。
(三)加快實現企業管理信息化
1、發展概況
面對國際市場激烈競爭的挑戰,國外企業特別是跨國企業非常注重運用信息技術,增強企業的技術創新和管理創新能力,以企業信息化迎接經濟全球化的挑戰。在推進企業信息化建設過程中,以企業管理信息化為龍頭,這是國外企業實施信息化的核心和重點。
在發達國家,企業信息化廣泛用于企業流程再造(BPR, Business Process Reengineering)、技術開發、市場拓展和產業調整。企業通過信息資源的深度開發和信息技術的廣泛應用,實現提高經營管理與決策效率,降低產品與服務成本,拓展網絡業務,確立在經濟全球化中競爭優勢等多重目標。使企業盡快進入到全球制造、全球采購的全球信息化階段。鼓勵實施企業資源計劃(ERP)、供應鏈管理(SCM)、客戶資源管理(CRM)等先進的管理技術,實現企業人力、財力、物力和技術資源的優化和管理制度的創新,確保對市場的快速反應。企業管理信息化是對企業管理理念的創新,對管理流程的再造,對管理團隊的重組,對管理手段的革新,企業管理信息化的實施必然會帶來企業管理全方位的變化。
2、國外企業信息化管理新動向
跨入21世紀的企業管理將向以下三個方向發展:
動向之一:從以增長導向型管理轉向以價值導向型管理,并進一步優化包括采購、生產、銷售、物流、售后服務等價值鏈的結構
80年代末,許多歐美跨國企業開始采用價值導向型管理模式,90年代末,少數優秀日本跨國公司也開始采用。通用電器、思科(Cisco)與理光等公司都是價值導向型管理模式的典范。價值導向型管理模式注重長期價值的創造。21世紀伊始,世界特別是亞洲經濟布局,及產業結構都將產生巨大變化。越來越多的企業將利用新的商務模式、信息技術及戰略聯盟等手段,進一步優化包括采購、生產、銷售、物流、售后服務等價值鏈。
動向之二:從經驗型管理模式轉向知識型管理模式的發展與應用
從90年代初,歐美、日本企業開始構筑這種管理模式,90年代的信息技術更進一步推動了這個管理模式的應用與發展。戰略性企業管理(SEM),平衡業績卡(Balanced Score card),動態管理(Dynamic Management)以及客戶關系管理(CRM)、客戶知識管理(CKM)等都是知識型管理的常見方法。
動向之三:繼續實現網上業務,提高業務效率,降低成本
歐美、日本企業新的管理方法與模式的發展與創新以及中國加入WTO,會迫使企業對發展戰略做出重大的調整。目前,一些企業已實現了網上采購和營銷、網上個性化客戶服務等電子商務手段。還有眾多的跨國公司利用因特網實現包括人事管理、績效管理等企業業務流程的全球化、標準化,以提高業務效率,降低成本。這是中國許多企業信息化工作的方向。
3、重視應用ERP、SCM、BPR、CRM、PDM、PLM等實現管理信息化
專家認為,SCM、ERP、BPR、PDM、PLM等都是實現企業管理信息化的重要手段。國外企業重視應用的根本目的在于盡快建立起一套符合新的管理思想和方法的現代企業管理模式,帶動企業管理朝著更加科學化、合理化、規范化和國際化方向發展。
國外實踐經驗表明,成功應用SCM、ERP、BPR、PDM、PLM等的基本要素主要有:必須增強企業主體意識,深刻認識企業應用的根本目的在于提高核心競爭力;重視知識資源的開發與利用;充分調動人的積極性和創造性,認真做好項目前期準備和實施工作,加強企業需求分析;正確認識信息化項目是一個企業管理系統工程,應用一定要立足于創新,科學地與企業應用多種信息化項目相結合;制定明確量化的應用目標;確保基礎數據的準確性和時效性;加強信息化項目風險分析;建立項目變革管理體系;實行信息化項目的監理制和評價制;完善和提高服務商的能力與水平。
(四)企業信息化引起的變革
制造業信息化促進了以網絡經濟、知識經濟和電子商務革命為特征的新經濟的迅猛發展,不但深刻地改變著制造業的生產、貿易、生活和學習方式,而且也促使通過國際市場競爭和企業管理發生了重大的變革。這些變化的主要特點是:
1、跨國集團和大企業面向全球并購,實行強強聯合,組成新的跨國聯盟,進而發展成經濟全球化的動力和主體力量。
2、全球企業競爭趨勢已由企業與企業間的單體競爭轉變為一個供應鏈(SCM)與另一供應鏈間的群體競爭,或是跨國聯盟之間的群體競爭。
3、協同商務、協同競爭和雙贏原則已成為供應鏈(SCM)的商業運作模式。
4、供應鏈與供應鏈之間的競爭優勢主要取決于供應鏈的創新能力和核心能力的培育和提高。
5、企業競爭已由產品、價格、廣告和大規模生產方式等轉變為產品技術含量與高附加值、快速響應能力、品牌和大規模定制生產的競爭。
6、傳統資本結構和獲取資本的形式已發生深刻的變化。人力資本作為資本的重要形式,其意義和作用逐漸被企業家所充分認識。
7、時間、質量、成本、服務和環境這五個要素已經成為衡量一個供應鏈和企業的整體水平與競爭力的主要標志。
8、知識、客戶和人力資本已經成為供應鏈和企業提高競爭力,乃至生存與發展能力的主要資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