決勝供應鏈——全球制造業面臨的挑戰
2008-3-7 0:09:00 來源:物流天下 編輯:56885 關注度:摘要:... ...
◆ 供應鏈優化的挑戰
德勤的調研表明,只有30%的企業正在部分開展供應鏈整體優化的工作,排列企業主要的變革方法的最后一位(圖2),更多的變革還是圍繞在質量改進(72%)、客戶服務(59%)等方面。
◆ 供應鏈協同的挑戰
由于制造業供應鏈的原有理念是產品主導型的,企業比較重視生產和與供應商的協同以不斷降低成本和改進質量,往往忽視了和客戶的互動和協同。其實,隨著客戶需求的日益多樣化和分布的廣闊,與關鍵客戶的協同和溝通往往可以給企業帶來更大的效益。這種協同應包括從最高層的策略規劃、市場預測到具體庫存管理和運輸管理,以實現客戶導向的供應鏈運作。本次調研的企業中只有半數的企業已開展或正在開展客戶協同相關的變革,而其中高達90%的變革者表示已獲得了豐厚的回報。
◆ 供應鏈創新的挑戰
雖然新產品的開發速度正越來越快,并在企業收入中扮演的分量越來越重,但一個矛盾性的事實是,企業普遍不重視建立供應鏈對新產品推廣的支持能力。這意味著即使新產品開發出來,真正轉化為收入還需等待供應鏈的調整和滯后的反應。在企業考慮開展的變革中,產品創新和產品上市推廣優化的優先級都相當靠后。在本次調查中有31%的企業還沒有開展通用零部件和通用生產平臺的改進、有57%的企業沒有產品生命周期管理的流程。
◆ 供應鏈柔性的挑戰
供應鏈需要始終保持必要的靈活性以應付變化多端的客戶需求和競爭環境,但企業往往還是專注在成本降低的努力上。例如,企業將工廠移到成本較低的區域,會使工廠遠離市場和客戶,這些反而會增加銷售的提前期,降低供應鏈的反應速度。供應鏈應該著眼于快速和有效的滿足變化的需求,這一特點對需求波動較大和預測很難制定的企業尤其重要。
◆ 供應鏈質量的挑戰
本次調查的大部分企業都開展了一項或多項的質量管理項目(如:ISO9000、6σ和全面質量管理等),而且認為其質量超過競爭對手。但是現在企業采取的許多做法,會給質量管理帶來很大的風險。如工廠的設置和原材料的采購,由于考慮到成本因數,更多的轉移到低成本的地區;企業部分運作的外包,造成企業整體運作的分離。這些改變都會從根本上改變企業原來的質量管理體系,稍有不慎,就會給企業帶來巨大的損失。
在全球工商業競爭的達爾文主義者看來,上述一系列挑戰,給制造業企業的盈利帶來巨大的影響,同時也使少數應對得當的企業脫穎而出。這些企業的表現并不是一個偶然現象,而是通過一系列針對上述挑戰進行目標明確的努力獲得的,這就是進化的規律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