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企業信息化現狀很不理想
2008-3-5 3:15:00 來源:物流天下 編輯:56885 關注度:摘要:... ...
根據有關部門統計,我國中小企業共有4240多萬戶,包括個體工商戶和農村個體養殖戶,只要從事經濟活動的都算在內,如果把個體工商戶、養殖戶去掉能夠去掉一半左右,中小企業的數量說出來很驚人,占我們國家所有企業數量的99.6%,其他的大型企業只占0.4%,很多方面都在整個國家企業因素里超過50%,比如新產品的研發量超過50%,就業人口超過整個國家就業人口75%,每年申請專利超過所有企業申請專利66%,銷售額將近60%,占GDP將近60%,只有一項低于50%,就是稅收,我們可以看到中小企業對我們國家經濟和社會的是非常之大的,出口方面占75-78%。在座的都是從事通信業的企業和行業,中小企業應該是你們主要的服務對象。
由中國通信企業協會主辦的“2006年中國通信業發展高層論壇”日前在京開幕,本次高層論壇的主題為“面向信息化,電信業的創新與發展”。國家相關部委的信息化主管、國內基礎電信運營商負責人、中外知名設備制造商、信息服務提供商以及專家學者下半天圍繞“電信業與各行業在信息化建設中的戰略共識與合作創新”主題進行深入研討與交流。國家信息化辦公室司長趙小凡出席會議并發表主題演講,全文如下:
各位領導、各位專家、各位朋友,大家好!
感謝這次會議給我出一個題目,讓我介紹一下推進我國中小企業信息化思路,有些工作是我們和發改委、信產部聯合開展的,還在研究之中,我介紹的只是一些思路,不是最終的成果,謹供大家參考。
我分兩部分介紹:第一部分,講一下我們了解到的我國中小企業信息化的基本情況;第二部分,介紹一下我們在這方面的一些思路。
根據有關部門統計,我國中小企業共有4240多萬戶,包括個體工商戶和農村個體養殖戶,只要從事經濟活動的都算在內,如果把個體工商戶、養殖戶去掉能夠去掉一半左右,中小企業的數量說出來很驚人,占我們國家所有企業數量的99.6%,其他的大型企業只占0.4%,很多方面都在整個國家企業因素里超過50%,比如新產品的研發量超過50%,就業人口超過整個國家就業人口75%,每年申請專利超過所有企業申請專利66%,銷售額將近60%,占GDP將近60%,只有一項低于50%,就是稅收,我們可以看到中小企業對我們國家經濟和社會的是非常之大的,出口方面占75-78%。在座的都是從事通信業的企業和行業,中小企業應該是你們主要的服務對象。
但是中小企業開展信息化也有很多困難,比如自己在發展方面就有一些困難:比如經營規模比較小,有的是家族式的,不成熟,市場競爭方面不如大企業銷售網點、隊伍強大,網絡能力不高,資本比較少,很多銀行對中小企業支持不夠,職工權益保護不夠,技術比較落后,創新能力比較低,人才大部分不在中小企業。在外部上,有政府政策服務不到位,專業化協作缺乏,信息不多,錯失很多商業機會,地域分布分散,交易成本偏高,總體來說人才、資金、技術、信息管理、協同、政策法規、社會扶持等方面都有問題。
信息化在中小企業中可以幫助他解決上面提到的問題,但是不能解決所有問題,比如由于信息化可以使中小企業能夠更加及時獲得客戶需求,縮短服務時間,提高服務滿意度,企業運營靈敏度能夠得到提高和增強,信息在企業內外部的流動能夠使他更好地整合他的物資流、資金流、人員流和業務流。加強管理能力,有很好信息化支持,可以對流程進行梳理、優化、重組,達到更高效果,降低成本和投入,加快技術創新,有利于進入產業鏈和開展國際合作,現在很多大產業鏈都要求中小企業必須有信息化基礎。中小企業信息化也有一些大特點,數量非常大,業務領域非常廣,除了國家控制的大行業基本都有小企業,需求也不一樣,模式也不同,要求風險低、成本低才能實施,運作經常不是很規范,變化非常大,增長速度很快,大起大落,人才短缺,基礎薄弱,不穩定。
所以針對這些現狀和需求,我們總結了一下,為中小企業服務的信息化大概有這么幾個模式:一個是由服務商提供基本型通用解決方案,解決了一批比較規范的比較上規模的中小企業,但是他們也采取外包形式;第二由服務商在基礎通用性解決方案上提供模塊,提供個性化服務,還可以采用集群帶動模式,比如在浙江、江蘇有一些在地域上比較集中的,集中幾個村子或者幾個鎮生產同樣的產品,可以做一個大的集群,還有ASP模式,還有大龍頭企業的帶動,比如汽車、紡織、大型企業,可以起到龍頭作用,帶動整個供應鏈,中小企業可以上他的網,利用他的軟、硬件,還有電子商務引導方式,比如阿里巴巴,還有企業自建模式,資金比較充裕,需要更多的個性化,這個都是通信行業需要考慮適應中小企業的需要開展工作。
我們調查結果中小企業信息化現狀很不理想,四千多萬中小企業中真正建立獨立網站的企業只有37%,大部分沒有獨立網站,有的掛在別的網站上,或者別人幫他建個網頁,即使30%多建獨立網站的其中只有85%僅僅是宣傳,查詢信息,還沒有真正開展交易,真正網上實現交易的只有11%,也就是說上網的只有11%有交易。
針對這種情況,從政府角度如何推進中小企業信息化?政府還是做好調查研究,能夠調查出真正的需求和問題,政府重點在戰略規劃、法規政策方面營造和完善環境,支持和鼓勵協調全社會為中小企業建立健全全方位服務體系,并且開展試點示范,將成熟經驗和典型進行推廣,政府投資進行研發,并且在某些方面支持中小企業開展創新,提高應用水平。加強宣傳和培訓,我們和發改委、信產部聯合在開展培訓工作,很多在座的大型企業、電信運營商都積極參與開展工作了。
要想從政府角度為中小企業信息化推進,我們有一個方法論,方法首先要確定各類行為的主體,要放對了,該是企業就是企業,該是服務體系就是服務體系,該是政府就是政府,明確主要任務,針對任務解決問題,清晰表達我們的公眾目標、任務、以及完成這些任務的必要措施,要按照企業需求為第一要素,由需求導出應該提供什么服務,由提供這種服務需要的環境層層遞進,確定各個政策,政府創造發展環境,支持和扶持社會建立服務體系,提高企業的認識和自主開展信息化的決心,最后有一些保證措施。一共總結36個政策點,把這些政策點一條條寫清楚,解決什么問題,如何解決,達到什么目的,然后我們再一個指導意見,指導意見有三個依據。比如我們要樹立和落實科學發展觀,以惠及廣大中小企業為我們的主要目標,所以我們要提出五年多少中小企業能夠從指導意見里得到實惠,政府以營造環境為主,加強引導,發揮各類社會組織的作用促進服務信息化,切實提高中小企業信息化綜合效率,不是為了信息化而搞信息化,讓中小企業按照指導意見做,他們投入產出都是正向的,能夠走一條有中國特色的中小企業信息化發展道路,政府的推進是我們第一個原則,各級政府積極營造混淆,持續加強為中小企業信息化服務能力;第二社會服務是我們第二個原則,要發揮各方面優勢,構建為中小企業信息化服務規;、低成本、市場化服務體系,企業主體就是提高企業決策人員信息化素質,激發企業信息化內在動力,在規模化普及基礎上不斷提高經營水平。政府要制定配套的法規政策,使中小企業環境在“十一五”期間得到普遍改善,最后建立一個社會服務能力,支持重點行業和地區的重點工程,在國家各種政策和規劃里能夠有項目和工程以及資金安排。利用信息技術手段開展生產經營管理創新活動的中小小到“十一五”末期能夠超過40%,現在大概是10%左右,翻兩番,通過互聯網獲取信息的中小企業達到60%,利用電子商務手段開展采購銷售的中小企業超過30%,現在是10%左右,這樣可以顯著提高中小企業信息化水平,縮小和發達國家的差距,差距是縮小了,但是差距還有,剛才根據講的思路,我們有一個方法,通過中小企業促進化和國家信息化發展戰略非公企業36條,我們制訂一個指導意見,主要指導政府做什么事,政府通過政府的公信力和手段形成社會服務體系,最后讓中小企業受益。政府從加強領導、統籌規劃、轉變職能營造環境等等方面制訂政策。我們的任務就是提高企業信息化認識,引導企業選擇適用的信息化模式,前面總結了大概有七條模式,在座的各個企業和各個部門可以考慮是不是還有其他模式,構建社會服務體系,支持規模化應用的服務平臺發展,加強社會化信息服務,鼓勵多種形式的市場服務發展,推動社會技術服務發展,完善創業輔導服務體系,動員全社會力量形成開發人才開發培養機制,發揮各類社會組織的作用,加強對中小企業信息化的分類指導,提高政府自己的服務意識,增強服務能力。
保障措施一共有八條:統籌規劃和協調配合,推動中小企業信息化法律法規環境建設,完善中小企業信息化服務的信任環境,讓中小企業對信息化服務能夠信任,很多為中小企業提供信息化服務的企業也是中小企業,如果中小企業依托他們開展信息化,中小企業命脈就掌握在服務商手里,服務商如果有一天出了問題,咱們不說倒閉,市場經濟是允許的,公司法里專門有一條倒閉的清算,如果說他的計算機硬件、軟件發生鼓掌,中小企業信息丟了或者搞錯了,這些中小企業自己可能也得倒閉,我們希望能夠把信任體系建起來,使得中小企業能夠信任,那就有很多種辦法,很重要的辦法就是和重大運營商交流時候得到的體會,中國幾個大的電信運營商按照法律規定不能隨便倒閉,不能隨便停止服務或者降低服務質量,能不能通過他們間接地為中小企業提供可信任的環境,而不是讓中小企業直接找ASP等等,這里面出現了很多問題,創新政府投入和管理方式,加大對中小企業信息化的財政投入,建立中小企業信息化極小評估機制,加快信息化人文環境建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