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M:牽一發而動全身的優化
2008-3-4 2:07:00 來源:物流天下 編輯:56885 關注度:摘要:... ...
目前,在企業信息化改造中,供應鏈管理正取代傳統生產流程控制,成為公司贏得競爭優勢的重要措施。在現代企業管理的各個環節中,能為企業帶來效益的有三個方面,即財務管理、供應鏈管理(SCM)、客戶關系管理(CRM)。財務管理軟件在我國已經推廣了十幾年,大多數企業都已經意識到了財務管理信息化的重要性;客戶關系管理(CRM)也是近兩年IT界的熱門話題,人 R>們逐漸意識到CRM在企業管理中的重要性;但對于供應鏈管理(SCM),人們目前的認識還不是十分清晰。
DRP、SCM與進銷存管理
不少人常把供應鏈視為一種進銷存的管理,或是簡單地認為SCM等同于分銷業務管理(DRP)。為了搞清楚供應鏈與進銷存、分銷管理的不同,我們先來看一下三者的關系:
進銷存管理是局限于單一企業內部的采購、庫存、銷售管理,它屬于單一企業、單一生產流程的管理范疇,不涉及企業經營模式的改造。
分銷管理系統(DRP)是分銷鏈體系中每一分支機構的進銷存管理加上總部的進銷存管理,及其之間的信息匯總協調管理的綜合系統。DRP可以方便企業在分銷體系中獲得真實、準確的數據,更有效地考核下游經銷商的業績,以及產品在各地區的銷售情況,從而建立高效、高保證度的分銷體系。目前的分銷管理系統一般是基于網絡應用的ASP模式,是一種商務模式的電子化系統。但由于DRP系統面向的是經銷商,而不是最終客戶,所以它只能算是一個企業或分銷體系中的內部電子商務系統。
分銷系統(DRP)
供應鏈管理體系(SCM)應該有廣義與狹義之分。廣義的SCM是包括供應商資源管理、企業資源計劃(ERP)和產品分銷管理(DRP)的價值鏈全過程管理。而狹義的SCM則是基于一個企業的進、銷、存,側重于供應商、經銷商與企業在資金與物流方面的協同。SCM系統涉及到多個企業的物流管理,對于其中的核心企業來說,就是對其采購、庫存、分銷三大體系的管理。目前很多企業雖然對這三個系統的管理都有信息化的需求,但因為不了解進銷存管理、分銷管理系統(DRP)、供應鏈管理系統(SCM)之間的關系和各自的概念,所以沒有意識到自身的這種需求實際上就是對供應鏈管理系統(SCM)的需求。
SCM、DRP與進銷存管理
在企業經營中,一個普遍的事實是:無論廠商還是經銷商,在其推進企業信息化的過程中,寧愿投入資金、技術建立自己的供銷組織和營銷網絡,也不愿選擇公眾網絡平臺運行相關業務。產生這種現象的一個直接原因,就是市場一體化和專業化的深化,對企業經營過程,特別是對商務流程的協同性要求進一步提高。而企業商務協同必須建立在企業內部ERP基礎之上,并且變原有的封閉式管理平臺為價值鏈層面的有限開放環境。其開放性保證了供應鏈各環節的信息流、物流的共享和協同,而其有限性保證了系統的安全和有效。同時,有效的開放性平臺使供應鏈成為差別化競爭優勢的一個重要來源。
其實,無論是廣義還是狹義的SCM,其關鍵都在于對商務流程的協同水平的管理和提高。針對這種理念,用友提出并在自己的SCM產品中深入貫徹了協同商務集中管理的思想。企業能夠通過優化其流通網絡與分銷渠道、降低采購成本、減少庫存量、加快庫存周轉來改進他們的供應鏈。要做到這些,關鍵是進行更好的集成,提高每個公司對整體供應鏈中即時信息的可見度。在供應鏈中欠缺的是制造商、分銷商和顧客之間的聯系,有關顧客需求的實時信息無法及時反饋回供應鏈,導致對顧客反應的滯后。所以,有必要提高鏈中各方獲得信息的及時性與可見性。
供應鏈優化與商務協同
協作是供應鏈管理的主題,所以廣義的供應鏈管理要求鏈條上各企業建立密切的合作關系甚至聯盟。這種聯盟形成的基礎是企業對效率和核心競爭能力的追求。在這個聯盟中,首先必須明確的是,以哪個環節為核心,是生產企業、分銷商,還是零售商?然后以之為核心,形成一個整體的協作環境。像“家樂福”這樣的大型零售超市,往往以自己為核心,由供應商進行配合;大型分銷商也可以成為核心,聯系生產企業和零售商等等。以哪個環節為核心,取決于誰是整個供應鏈的主要責任主體,沒有一定規則。
隨后要做的工作是必須建立一套相互制約、對上對下都有利的制度。這是一個很重要的問題,否則供應鏈很難成體系。在傳統的商業模式中,供應商、制造商與經銷商是完全獨立的,分屬不同的價值領域,在互為供需的基礎上,形成各自的閉環結構。但隨著信息技術的發展,電子商務的出現打破了原有的平行結構,把供銷存統一地集中在一條垂直的價值鏈上。這種相互關聯的體系要求價值鏈上的各環節必須做到信息共享,因為這是供應鏈管理實施的前提。舉例來說,假設供應商、分銷商、零售商分別管理自己的庫存,為了滿足下游企業的需要,每個環節的企業都會增加庫存,這個時候就會出現整體庫存的結余和浪費。理想的狀態是,供應商能夠馬上得到生產企業的采購信息,并立即把原材料送到生產線上去,這樣,供貨商的生產計劃或庫存和下游的需求也剛好契合。
如果沒有信息共享,這是不可能做到的。原材料供應商必須知道下游的采購計劃,甚至有可能應該知道其生產計劃的安排;制造商也應該了解供貨商的排產計劃、生產周期以及下游分銷商的訂貨計劃、庫存等;分銷商同樣也要及時得到生產企業的生產計劃、訂單的執行情況等等。國內企業總覺得那些信息都是自己的商業秘密,不愿共享,這是傳統的觀念。在整個供應鏈管理的實施中,最難管理的是生產企業和供貨商的聯盟,生產企業和渠道的聯盟相對容易一些,也許這會成為SCM最先取得突破的地方。但供應鏈上的企業建立聯盟,實現信息高度共享,是一個必然的趨勢。
電子商務模式使局限于企業內部的供應鏈管理延伸到供應商和分銷渠道,建立的是一種跨企業的協作,覆蓋了從產品設計、需求預測、外協和外購、制造、分銷、儲運和客戶服務等全過程。企業必須依靠SCM整合企業的上、下游合作伙伴,以中心制造廠商為核心,將產業鏈中的上游供應商、下游經銷商(客戶)、物流及服務商以及銀行等進行垂直一體化的整合,構成一個電子商務供應鏈網絡。這可以消除整個供應鏈網絡上不必要的運作和消耗,促進供應鏈向動態的、虛擬的、全球網絡化的方向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