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港口建設和發展臨港產業的經驗及啟示
2008-3-31 20:11:00 來源:物流天下 編輯:56885 關注度:摘要:... ...
德國港口建設和發展
臨港產業的主要經驗
1.充分發揮區位和港口資源優勢,以港興市、商貿促港、港城互動,推動德國國際門戶建設。德國歷來十分重視港口建設。目前,德國已經形成了以漢堡港為核心與不萊梅港組成雙樞紐的“邁向世界的門戶”;以基爾港為核心與呂貝克港、維斯馬港組成依托運河,溝通北海、波羅的海,連接北歐、南歐的國際門戶;以杜伊斯堡港為中轉樞紐,利用周邊國家荷蘭鹿特丹、比利時安特衛普的港口資源作為本國邁向世界的國際門戶。如今漢堡港已經成為德國最大、歐洲第2位、居全球第9位的集裝箱港口,成為德國、波羅的海地區、東歐和中國及遠東地區各類貨物運輸的主要樞紐港和物流中心,成為德國高新技術制造業的重要基地和德國北部經濟中心。各國知名貿易公司、航空公司、輪船公司、金融機構等都在漢堡設有分支機構,包括歐洲空中客車公司的航空制造業、港口物流業等臨港產業與信息傳媒業等現代服務業在這里有機融合,相互促進,推動了這個國際港口城市的發展。2005年,漢堡國內生產總值799.6億歐元,增長1.9%,約占全德國內生產總值的3.6%。人均國內生產總值4.58萬歐元,明顯高于德國的平均水平(2.72萬歐元),居各州之首。
2.充分發揮市場機制優勢,以港口戰略聯盟建設推動德國國際航運中心建設。德國是歐洲北海沿岸港口群中建設港口戰略聯盟最早的國家,歷史上著名的漢薩同盟就是由呂貝克港與漢堡港等港口城市締結貿易協定產生的。德國港口戰略聯盟在形式上不僅有港口與港口之間的相互投資合營的聯盟,而且還有港口與鐵路的“港鐵聯盟”、港口與船運公司的“港航聯盟”等模式,進一步擴大和豐富了港口戰略聯盟的內涵。由于港口對合作者提供優惠政策和各種優質服務,從而在港口定居落戶的企業加工、服務、貿易、運輸日益增多,穩定了港口貨源與收入,并形成了利益共同體,達到了雙贏互利的效果。目前,漢堡地區臨港產業蓬勃發展,同時每天大約160條國際和國內集裝箱火車線路、近200列集裝箱進出于漢堡港,鐵路集裝箱年運輸量達160多萬標箱,使之成為歐洲最大的集裝箱鐵路運輸中心。
3.充分發揮多式聯運的機制優勢,聯動推進以港口為中心的集疏運交通體系建設。德國高度重視港口集疏運基礎設施建設,集裝箱海鐵聯運、海河聯運、海公聯運等多式聯運系統非常完善和發達。目前,集裝箱多式聯運的集疏運結構已經從1995年的公路占72.1%、內河駁運占22.7%、鐵路占5.2%,調整為2003年的公路占59.1%、內河駁運占31.4%、鐵路占9.5%。特別是隨著集裝箱運輸規模的不斷增大,內河集裝箱疏運系統憑借良好的經濟性、環保性、高運力等優勢,正在成為一些集裝箱樞紐港重要的集疏運方式。德國通過開挖人工運河或疏竣整治內河航道,大力改造內河集裝箱碼頭、船舶以及配套設施,開通內河港直達海港的集裝箱駁船航線,建設直接連接各港口碼頭的鐵路、公路,提高與公路、鐵路的中轉效率等措施,將內河納入集裝箱綜合運輸網絡,形成了長達5500公里內河航道(通航河流)和2000公里運河航道,從而加速了經濟腹地的物流過程。加強港口鐵路建設、強化海鐵聯運,已經成為德國完善疏港交通的重要載體。漢堡港有25%的集裝箱量要借助于鐵路線運達目的地,其中運距超過150公里的長距離集裝箱運輸中鐵路運輸的比例高達70%。德國公路運輸大量采用廂式車輛,從而保證在運輸途中不出現撒落和不污染公共設施,實現綠色運輸、清潔物流。
4.充分發揮國際現代物流服務業的集成創新優勢,推動臨港產業的發展。德國現代物流是服務業發展中集成創新的典范。其物流經濟的綜合競爭力較強,走在了歐洲乃至全球的前列。2006年德國現代物流業以1660億歐元的銷售額雄踞本國最大經濟行業之列,僅次于貿易和汽車工業,居第3位。全國共約6萬家企業、265萬人從事物流行業,從業人數超過建筑、電子和機械制造行業,擁有諸如德國郵政世界網絡股份公司等世界物流巨頭。德國的物流基礎設施完善。擁有世界上最密集的汽車公路網,物流技術的開發和應用居世界領先水平,特別是條形碼識別技術比較先進。該國運輸與物流研究所自1989年開始研究開發模擬軟件。目前,這套模擬軟件技術已成熟,被世界上多家港口所采用。德國廠家、商家和物流企業共同開發了EIR系統、AIM系統,這些物流信息系統是保證及時運輸、及時供貨以及零庫存的關鍵。各大城市都建有物流園區,平均規模約140萬平方米,共有1200家物流企業在物流園區落戶。物流園區把陸運(鐵路、公路)和水運(內河、海運)連接起來,兩大系統有機地合二為一。德國政府在物流經濟發展中發揮了重要的推動作用。特別是在掌握和推廣最先進的理論和技術,著手外部發展環境營造,做好規劃、制定政策、規范秩序、協調管理、職業教育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企業投資興建物流基地、創建物流公司;政府制定必要的法律法規對物流進行監控、協調和管理,促進物流業持續穩定發展。1980年德國政府對全國物流園區進行統籌規劃,在全國建設40個物流園區,目前已有20多個投入使用。這些物流園區同時成為各大物流企業在當地的配送中心。據德國專家介紹,通過建立配送中心,配送企業可以減少60%的車流量,運輸效率提高90%。物流園區的建設和發展,在培育一個新興行業的同時,還吸引和集聚了大量依托物流服務的臨港產業,帶動了臨港產業結構、素質的整體提高和所在城市的經濟發展,增加了就業和稅收,既節能又減排,提高了城市管理水平和服務效率。
幾點重要啟示
1.加快寧波國際集裝箱中轉深水樞紐港建設,是發揮浙江港口資源和區位優勢、構建浙江邁向世界門戶的必然選擇。寧波舟山港應順應全球海運集裝箱船舶超大型化的趨勢,加快國際集裝箱深水中轉樞紐港建設。一是要在統籌規劃,建設舟山金塘、六橫島集裝箱新港區的同時,加快梅山島保稅港區的建設。以自由貿易港區建設推動集裝箱國際深水中轉樞紐港發展,以應對日、韓等國爭相建設東北亞集裝箱中轉深水樞紐港的競爭挑戰。二是加快寧波北侖港區二期至三期集裝箱碼頭岸線資源整合。通過對港區技改、引橋周圍灘涂打樁或圍填,建設堆棧及鐵路港區支線辦理站,把利用效率和綜合效益不高、緊鄰集裝箱碼頭的散雜貨碼頭改建為集裝箱碼頭,使北侖港區二期、三期集裝箱碼頭連成一片,形成6公里以上年吞吐能力超過1000萬TEU的大規模集裝箱碼頭群。三是對港區后方陸域駱霞線以北寧波保稅區內外周邊區域不符合保稅港國際物流等重點臨港產業發展方向的企業進行產業轉移和土地置換,促進寧波國際集裝箱深水中轉樞紐港建設。四是加快寧波國際貿易平臺、寧波國際航運服務中心、寧波國際金融服務中心建設,以港城互動把寧波建設成為長三角乃至亞太區域的現代物流中心城市。
2.加快推進浙江港口戰略聯盟,以寧波舟山港—上海港雙星樞紐建設上海國際航運中心。隨著港口競爭從個體向港口群體轉移,浙江各地港口組成戰略聯盟顯得十分必要。我們要充分兼顧各聯盟港口利益,主動積極合作,實現優勢互補,互惠互利,同建共贏,以多種形式推進浙江港口戰略聯盟建設。不僅要有寧波舟山港與溫州港、臺州港、嘉興港之間投資合作聯盟,而且要有港口與鐵路之間“港鐵聯盟”、港口與航運之間的“港航聯盟”、港口與內陸城市“無水港區”之間的“港區聯盟”,從而形成系統化的全球物流供應鏈的戰略聯盟。要以寧波港與金華金東區合資合作建設內陸城市“無水港區”帶動區域發展、實現互利共贏的成功案例向腹地城市示范宣傳,進一步促進沿海港口與腹地城市的港城互動發展,推動寧波舟山港—上海港雙星樞紐型的國際航運中心建設。
3.加快構建綜合立體、多式聯運機制,促進浙江港口集疏運交通網絡體系建設。加快建設綜合立體、多式聯運的港口集疏運交通網絡體系,開拓內陸腹地貨源是確保寧波舟山港建設成為世界級一流大港的關鍵。一是大力發展海鐵聯運。在加快建設甬臺溫鐵路、甬金鐵路、各港區支線場站、北侖和鎮海鐵路集裝箱編組樞紐中心站基礎上,近期要重點開行一批至上饒、鷹潭、溫州、蕪湖、宣城、成都、武漢及經滿洲里到俄羅斯莫斯科等城市的定點、定線、定車次、定時、定價的“五定”班列,促進海鐵聯運的發展。加強與各地海關、檢驗檢疫、港務局等部門和單位的緊密合作聯系,擴大內陸腹地鐵路無水港“直通式”報關辦理點。加強寧波港集團與蕭甬鐵路有限公司合作聯運,聯合購置集裝箱班列自備車,提高對“五定班列”運能的調控能力。中遠期爭取與中鐵集裝箱集團聯合建設寧波至歐洲各港口城市海鐵聯運“五定”班列的歐亞大陸橋。同時,建議我省聯合鐵道部,開展跨杭州灣鐵路通道項目研究論證,并列入省《鐵路建設“十一五”規劃》、納入國家《中長期鐵路網規劃》調整方案,報國務院批準,創新投融資機制,以促成該項目盡早籌劃、早日建成。二是大力發展海河聯運。要抓住杭甬運河全線竣工開通的機遇,大力發展以內河集裝箱駁船為主體的海河聯運。寧波海運集團和省內河航運集團要積極組建內河集裝箱駁運船隊,確定“五定”駁運航線航班,拓展長江三角洲內河網絡,并向京杭運河沿線的蘇北、魯南及淮河干流等地區疏運,著力提高海河聯運的集疏運比例。同時要加快內河港區碼頭堆棧裝卸等基礎設施建設,加大內河航道疏竣、挖深、河岸砌石駁坎工程實施力度。一方面,要研究制定內河集裝箱運輸發展戰略與規劃,建立健全的政策法規體系,加強行業管理和宏觀調控;另一方面,要啟動由政府推動的內河集裝箱運輸示范工程,建立內河集裝箱運輸的技術和組織標準。三是加快高速建設,形成發達的高速公路集疏運交通體系。四是切實提高綜合立體、多式聯運的管理服務能力和水平,向集疏運管理要效率、向服務要效益。要進一步改善口岸監管服務,大力推進長三角區域大通關,積極實行出口貨物“屬地申報,屬地申檢,屬地放行,全程監控”,進口貨物實行“多點申報,多點申檢,多點放行,應轉盡轉,全程監控”。廣泛運用電子報關、報檢、電子簽證、電子轉單、電子放行等現代信息手段,逐步推行通關、通檢口岸監管服務日班、夜班兩班工作制,延長現場查驗和通關、通檢業務窗口服務時間,提高疏港通關、通檢效率,建立浙江省及長三角區域高效便捷的一體化、全天候通關通檢服務體系。
4.加快發展浙江現代物流服務業,帶動經濟轉型升級。現代物流產業對國民經濟的波及和溢出效應十分明顯,根據有關專家的投入產出分析,物流產業產值每增加1元,能夠帶動整個國民經濟產值增加1.99元。對物流產業的中間品投入每增加1元,直接產出的物流業增加值為0.97元,能夠帶動國民經濟產值增加3.92元。浙江加快發展現代物流業,一要加強培育和引進物流企業市場主體,扶持物流企業做大做強。二要根據現代物流產業規劃布局加快現代物流園區建設。依托港口和口岸,結合集疏運系統和大通關工程建設,大力發展具有集裝箱堆場、貨物裝卸搬運、貨物配送、貨物中轉與倉儲、多式聯運、國內外貨運代理、物流信息管理與咨詢、物流方案系統設計等功能的港口物流園區。要根據國際物流、區域物流、城市配送物流三大功能層次構建物流樞紐。在全省區域內努力形成以物流樞紐、園區、運輸線路點、面、線有機結合,交通運輸、配送服務、加工代理、倉儲管理等功能設施完備、空間布局合理的綜合性物流網絡系統。三要加強現代物流信息系統設施建設。加快浙江現代物流信息分類編碼和信息技術標準化的建設,在技術上形成與國際接軌的規范化和標準化管理體系。積極推廣和運用全球定位系統GPS、地理信息系統GIS、安全認證中心等信息化技術設施,使物流企業與客戶之間建立安全、有效的聯系。并在整個物流過程中,對制造商、運輸商、分銷商、服務商等分別采用符合國際標準的編碼和條形碼識別技術。四要大力推廣應用廂式車輛和集卡車輛運輸模式,以綠色運輸、清潔物流保護環境。通過各級政府和企業的創新創業,培育和形成我省高度社會化、規模化、網絡化、信息化、機械化、專業化與綠色化的現代物流服務業,帶動和促進浙江經濟的全面轉型升級。楊明祥
(作者系寧波市政府發展研究中心副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