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應鏈管理中國路徑
2008-3-2 22:04:00 來源:物流天下 編輯:56885 關注度:摘要:... ...
偏離國情、褪去特色的中國供應鏈管理模式面臨著巨大危機
企業競爭戰略可以分為兩種基本類型,一種是差異化競爭戰略,另一種是成本領先戰略。差異化競爭對中國來說是一個遙遠的未來,因為差異化競爭的關鍵是原創能力,而目前中國在這方
面沒有優勢,傳統的汽車或鋼鐵行業是如此,軟件和IT領域也是如此。所以,中國只能采取低成本競爭戰略。
成為世界制造工廠是中國未來希望之所在。中國要保持現有的低成本優勢,僅僅通過企業內部挖潛是遠遠不夠的,必須進一步降低外部協同成本。中國目前的協同成本非常高,以物流為例,中國現在的物流成本是國際先進水平的數倍,所以保持成本優勢的最佳方法是,降低協同成本。
供應鏈管理作為一種先進的管理思想,其方法、工具的完成可以應用到整個社會生活。供應鏈管理強調協同,強調系統功能和整體效應。作為一個資源稀缺的國家,中國對資源的單一管理能力強,但在整體資源的整合上浪費較大,致使資源不能得到有效配置。從經濟學角度看,供應鏈管理是非常重要的資源配置思想和戰略方法,它強調把相關的業務集成到一條鏈上,共同運行、共享資源,從而達到1+1>2的效應。對于目前的中國而言,供應鏈管理是改變傳統模式的最優方式,是中國實現跨越式發展的必然選擇。
但供應鏈管理思想在向中國傳播的過程中,其模式偏離了正確的發展方向,不由不讓人憂心重重。歷史無數次證明,照搬國外的模式注定是行不通的,中國革命是如此,中國的供應鏈管理事業也是如此。中國國情和發展階段決定了中國企業有其獨特的供應鏈管理需求,并要求與之相適應的、獨特的供應鏈管理模式。
國外的供應鏈管理主要在技術層面上,而中國供應鏈管理的真正難點在戰略層面上,也就是核心企業與其商業伙伴的業務協同和標準制定,以此提升整個供應鏈管理協同效率。
國外的供應鏈管理主要是誘導性、自發的,而中國則是以核心企業為中心,以政府或核心企業為主導的強制性推進,在供應鏈管理發展的前期強制性成份多一點,后期則誘導性成份多一點。
國外的供應鏈管理主要強調對供應鏈行為的優化,而中國則強調對供應鏈行為的固化,以及固化過程中適度的優化。對中國的供應鏈管理應用來說,供應鏈管理行為的固化始終是第一位的。
國外的供應鏈管理主要是面向壟斷型、高端的企業應用,而中國很大層面上則是面向非常傳統的企業,甚至是手工作坊式的企業應用,其實質就是用信息化改造、提升傳統企業。
國外的供應鏈管理主要是面向生產領域,是以生產制造為核心的、內向型模式,在功能設計和企業應用上往往以計劃優化、排產計劃等為核心;而中國的供應鏈管理主要是外向型的,是面向渠道尤其是銷售渠道管理的應用,在功能設計和企業應用上往往以規范渠道行為、提升渠道業務協同效率等為核心。
國外的供應鏈管理是在基礎設施非常完善的條件下進行,整體IT條件相當優越,而中國則是在IT技術非常不完善的前提下進行,因而需要運用非常獨特的模式,充分利用低廉的、大眾化的技術來實現供應鏈管理。
國外的供應鏈管理主要立足于內部資源的深度開發,而中國則主要立足于外部資源的寬度利用和橫向整合。前者立足于縱向深化,后者立足于橫向整合。
國外的供應鏈管理實施方法論主要是革命式的流程再造,所以非常強調實施咨詢的作用,中國的供應鏈管理則是逐步優化、改良的漸進過程。中國的供應鏈管理要取得成功,必須將供應鏈管理作為一種職能、一項日常工作來履行,而不是簡單地作為一個項目來管理。
中國加入WTO,已逐步成為一個開放社會,日益成為世界產業鏈上的重要組成部分。在這個開放性的市場上,企業需要處理形形色色的供應形勢、銷售形勢、客戶形勢和生產形勢,迫切需要通過供應鏈管理提高資源效率。中國要充分利用世界產業鏈資源,就要與其他國家協同,充分參與國際分工,而前提和基礎就是供應鏈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