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企業供應鏈構筑的障礙分析
2008-3-2 21:46:00 來源:物流天下 編輯:56885 關注度:摘要:... ...
1 引 言
面對日益激烈的社會,企業要在物流管理運做的過程中保持自己的核心競爭力,就必須建立供應鏈管理的戰略思維。我們知道,現代企業的競爭,隨著時代的變遷,已經不僅局限于單個企業間的競爭,而是一個企業群體對另外一個企業群體的競爭,或者說,是一條供應鏈對另外一條供應鏈的競爭,因此供應鏈管理水平的高低,將直接影響到企業的發展。但是,供應鏈管理的思想傳入我國的時間畢竟有限,一些理論還存在與我國企業的實際情況不相符的情況。因此,本文主要從以下幾個方面深入探討我國企業在構筑供應鏈,實施供應鏈管理的過程中存在的各種障礙因素。旨在幫助企業在了解這些障礙的基礎上,根據各自的實情,提出相應的解決措施。
2 我國企業物流及供應鏈管理觀念落后,構筑理論不充分
物流管理的思想最早源于美國。在上個世紀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美國從軍事需要出發,在對軍火進行的戰時供應中,首先采用了“物流管理”(Logistics Management)這一名詞,并對軍火的運輸、補給、屯駐等進行全面管理。二戰后,“物流”一詞被美國人借用到企業管理中,被稱作“企業物流”(Business Logistics)1。進入90年代后,美國企業的物流系統更加系統化、整合化,物流也從Logistics 向 SCM Supply Chain Management轉化。所謂供應鏈管理是指對供應鏈上結點企業所涉及原材料、半成品、產成品的商流、物流、信息流、資金流的計劃、組織、協調與控制。在世界物流發展的過程中,美國、日本、歐洲各國是現代物流發達的國家和地區。以美國、英國、日本為例,它們均具有先進的企業物流管理水平,其物流成本在國內的GDP中分別占10.50%、10.63%、11.30%。這些國家都在物流及供應鏈管理方面積累了許多實際經驗和理論知識。
物流概念本身作為舶來品,引入我國的時間并不長,但物流各環節的運動很早就存在于國民經濟的各個領域。在上個世紀70年代末,“物流”概念才開始引入我國。一開始它并未得到重視,直到90年代后半期,隨著我國經濟體制的改革,企業產權關系的明確,以及信息技術的迅猛發展和跨國公司的大舉進入,現代物流才開始在經濟生活中得到的推廣和應用,并引起社會各界的廣泛關注。其后,“供應鏈管理”也逐步進入我們的視線。在2001年,兩者成了社會各界最關心的話題。一時間,關于“物流”與“供應鏈”的理論研究如雨后春筍般涌現出來。
但是我國現代物流的發展時間畢竟不長,正處于發展的初步階段,與歐美日發達資本主義國家近半個世紀的發達物流相比,我國物流存在許多明顯差距,而且這種差距已不僅表現在資金、技術上,更多地表現在知識和觀念上。目前,在我國不論是學術界還是企業界,對物流及供應鏈管理的認識還只停留在引進、學習和研究階段。很多關于物流及供應鏈管理的學術著作只是對國外物流和供應鏈管理知識的簡單介紹,缺乏把國外物流經驗、理論與我國企業目前實際現狀相結合的理論。各界對于物流及供應鏈管理的理論探索還相當薄弱。此外,我國企業對于物流及供應鏈的理解也與國外存在很大的偏差。在現行市場上的許多所謂的物流公司,僅僅只是原來“運輸公司”的翻版。供應鏈這種新型管理方法的應用也少有實際運行成功的案例。因此,在我國企業間建立供應鏈,實施供應鏈管理還缺乏有效的理論基礎。
3 供應鏈中固有的信息機制也成為企業供應鏈構筑的障礙。
3.1信息失真與牛鞭效應
1989年麻省理工學院斯特曼Sterman教授在庫存管理研究中通過著名的“啤酒實驗”提出了“牛鞭效應”,即當處于供應鏈下游節點的企業或消費者的需求發生微小變動時在信息的傳遞中處于供應鏈上游節點的企業做出的生產決策會產生與實際相差很大的波動2。國外許多跨國大公司如寶潔、惠普、康柏等均在各自的生產經營中也不同程度地發現了類似的結論。牛鞭效應產生的原因是需求信息在沿著供應鏈向上傳遞的過程中被不斷的曲解。企業的產品配送成為被零售商所夸大的定單的犧牲品,反過來它又進一步夸大了對供應商的定單。造成這種現象的原因有以下幾方面:(1)需求預測發生變動;(2)批量訂購;(3)價格波動;(4)限量供給與短缺博奕。
目前,有許多學者從不同角度對解決供應鏈管理過程中的信息失真即“牛鞭效應”問題進行了不懈的探索,但是由于其是供應鏈管理中一個固有的現象,因而不可能有效根除,而只可能在一定程度上使信息失真的程度有所減弱。現有的消減“牛鞭效應”的一個有效途徑就是加強鏈條上各接點企業間的信息共享。供應鏈中各企業接點有效的信息共享,將會大大減少需求信息被扭曲的現象。上游企業與下游企業間供需誤差會降低至最小程度。
而企業間信息能否有效共享在很大程度上依賴于企業自身信息系統的完善。由于目前我國的信息化建設處于初級階段,企業之間要達成真正有效的信息共享,還存在許多的障礙。這主要體現在以下兩個方面:(1)信息基礎設施的嚴重缺乏與落后。在現階段,我國企業的信息化程度還相當低,很多企業的計算機應用還只限于日常辦公,像EDI、GIS等技術還很少涉足。物流信息系統的建設也還處于初級階段,如定單管理系統、庫存管理系統、運輸管理系統、倉儲管理系統的開發還很不完善。此外,各企業所使用的信息系統還存在不能有效兼容的問題。(2)軟件的滯后。我國企業目前所使用的許多軟件很多是從國外直接購買,而這些直接購買的軟件很多的與我國企業實際情況不相符合,需要進一步的改進。軟件的滯后成為我國企業信息化建設中的一個瓶頸。
綜上所述,我們可以看出由供應鏈中“牛鞭效應”所引起的信息共享問題成為制約我國企業供應鏈構筑的障礙因素之一。
3.2供應鏈中的博奕機制
個體追求自身效用最大化是產生合作的動機,同時又是導致合作失敗的根源3。在市場經濟中,由于廠商難以擁有全部優勢資源,所以必然要求助于其它廠商,合作的目的在于減少成本、降低風險。合作在實現群體收益增加的同時,也使得廠商自身的效用得到最大化。而正是對自身效用最大化的追求,使廠商通過占有或剝奪群體中其他廠商的合理利益來增加自身的效用。經濟學中的“囚徒難題”是分析局中人在對策中選擇“合作”或“背叛”戰略的一種帶有普遍指導意義的分析模型。通俗地說,在這種框架的對策中,局中人對自身策略選擇的關心程度要高于對另外一個局中人選擇何種戰略的關心程度。如果企業在合作中沒有得到應得的回報,而其他企業從中獲取了比自己多得多的利潤,那么合作的積極性必會受到打擊,一旦有其他的機會,很可能就會另做選擇,導致合作崩潰。
競爭是一切社會、經濟關系的根本基礎,不合作是基本的,而合作是有條件的。資源的匱乏和不合作的低效率促使企業間必須進行合作。通過合作最大限度地提高用戶滿意水平,達到“雙贏”的效果。但是,如果缺乏長遠規劃,企業的短期行為會使合作陷入困境。
供應鏈中的各個接點企業間也存在著博弈。供應鏈的構筑處決于各個企業對于各自預期效用的分析。一旦發現預期效用太小,就會促使企業選擇不合作。所以,供應鏈構筑的成功與否也與各接點企業對自身效用的評估有密切關系。
而反觀我國企業,很多企業缺乏長遠眼光,只注重短期效益,在合作過程中,經常做出一些損害其他企業的行為,如欺騙、產品質量低下等。在這種環境下,企業間很難對合作達成長遠的共識。即便在某一時期,企業經過協商建立供應鏈,這種供應鏈也不能持久,且經常會處于激烈動蕩的狀態,難以達到雙方預期的效用。
4 我國企業的信用缺失,嚴重阻礙供應鏈的構筑
市場經濟是一種契約經濟,也是信用經濟。我國企業目前的信用狀況不容樂觀,不守信、不講信譽的行為時有發生,企業信用的缺失遠遠超出一般信息不對稱條件下的失信范圍,已經達到了信用危機或失信泛濫的程度,嚴重阻礙了社會經濟的發展[4]。有關資料表明,中國企業在市場中因信用缺失、經濟秩序問題造成的無效成本已占我國GDP的10%-20%,直接和間接經濟損失每年高達5 800億元,相當于中國年財政收入的37%,國民生產總值每年因此至少減少兩個百分點。
在我國現行的市場交易中,供應鏈中核心企業與其他企業之間,上下游企業之間,企業與消費者之間的契約關系很不正常,各種合同陷阱隨處可見。誠信原則、商業倫理被嚴重沖擊,如生產商擔心供應商供應的原材料不合格、生產企業擔心零售商不按時付款,零售商擔心運輸商不能按質按量地運送商品等等。這些不屬于技術范疇的現實問題,嚴重影響了供應鏈作為戰略利益聯盟的初衷,使得交易阻滯堵塞,系統功能缺失。這些原因的存在導致企業間不敢輕易地進行合作,實施供應鏈管理。
企業間要想建立有效率的供應鏈系統,必須要建立共享的信息系統,使采購、生產、銷售、庫存、配送等信息能夠實時共享,以減少系統的管理成本,但這必然引起競爭性企業之間商業信息泄露的擔憂5。供應鏈中各接點企業能否遵守承諾,保證企業間共享的信息不被泄露成為企業間構筑供應鏈的基本的條件。因此,從這個層面上看,供應鏈的構筑的成功與否在很大程度上依賴于企業間信用的遵守。而從我國企業目前的信用狀況來看,企業間嚴格遵守信用還有很長一段路要走。
5 供應鏈成員的目標沖突、經營理念與企業文化差異也是供應鏈構筑的障礙因素之一
供應鏈強調的是系統優化,供應鏈中的合作企業應該是一種親密的伙伴關系,但由于各企業的目標不盡相同,供應鏈各成員的利益必然出現矛盾。如果這些矛盾不能得到有效的解決,那么此供應鏈的建立必然是低效率的。在勉強建立起合作關系之后,也會由于各自目標不同而產生重大分歧,最終導致供應鏈的崩潰。與此同時,企業間經營理念與企業文化的差異也會導致合作的失敗。經營理念和企業文化是企業深層次的東西,是企業在長期的發展過程中不斷積累而形成的,根深蒂固。一些大型的企業之間長期合作難以實現往往是由于它的障礙。當然,這些問題在西方國家企業供應鏈的構筑過程中也存在,但是相對于我們國家的企業來看,他們達成共同目標的意識和同化經營理念和文化差異的過程要快得多。
6 結語
綜上所述,盡管供應鏈管理在國外得到很好的應用驗證,但是,從我國目前的實際情況來看,我國企業在構筑供應鏈的過程中,還存在許多的障礙因素。如果不對這些障礙進行有效清除,必將嚴重阻礙我國企業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