廈門海關“先行先試”打造“海西”保稅物流龍頭
2008-3-18 10:27:00 來源:物流天下 編輯:56885 關注度:摘要:... ...
本網記者 殷陸君 通訊員劉頻、杜劍彬報道 3月的廈門,春光明媚。廈門保稅物流園區車水馬龍,一派繁忙景象。在廈門海關推出的“海陸空鐵”全方位聯動監管模式下,航班頻繁起落的國際機場,航線密集的廈門海港群,四通八達的公路、鐵路,正成為物流園區連接世界各地,輻射長三角及珠三角、暢通中西部地區的物流管道,其“海西”保稅物流龍頭的地位正日漸形成。
區港聯動,實現園區與海港“無縫對接”
成立初期的廈門保稅物流園區更多是充當出口貨物“境外一日游”的退稅區。而近在咫尺的東渡港區國際航線密集,港口條件優越,作業配套齊全,卻由于體制束縛,加上手續繁瑣、成本居高不下而難以與園區實現物流聯動,使政策優勢和港口優勢無法得到良性整合,實現效益最大化。
如何打破園區與港區的樊籬?廈門海關不是束手無策和等待觀望,而是勇敢“先行先試”,在全國率先實行“區港一體化”的管理模式,通過授予園區主管海關部分艙單管理權限,使園區從海運口岸進境的貨物可憑艙單提貨入區,實現了“一次報關、一次查驗、一次放行”的通關模式。據經營單位測算,該模式通關可節省約2個工作日,每個集裝箱標箱費用可節省100至150元,不僅提高了企業通關效率、減少了費用,更重要的是為下步園區開展國際中轉、國際轉口、國際采購、進口拆箱等業務鋪平道路。截至2007年底,已有包括伯靈頓、葉水福等25家國際知名或規模較大的物流企業入區運作。2007年,通過保稅物流園區進出境的貨運量達5.89萬噸,貨值1.24億美元,同比分別增長了290.72%和442.65%。
區庫聯動,助推物流企業快速發展
2006年才進駐物流園區的葉水福物流(廈門)有限公司創造了一個驕人的業績:2007年5月,它憑借良好的服務質量,競得了戴爾公司亞太地區唯一物料管理商的服務資格,成為園區名副其實的明星企業。
“低成本、高效率的運作是葉水福的制勝法寶,而這很大一部分得益于海關的便利化管理措施。”公司總經理許永盛坦誠地說,他同時列了這樣一筆賬:海關允許供應物料少批量、多批次進出公司保稅倉庫,最后集中申報的方式,使公司每月報關單量從8萬多份大幅縮減到3500份,僅此一項每月給該公司節省費用800余萬元,每年節省費用過億元;同時由于簡化了關區間轉關運輸監管,每月減少的運輸費用超過了25萬元,單票報關單清關時間從原來的1天縮短為半天,使葉水福真正做到對戴爾公司的24小時不間斷供貨和物料配送80分鐘抵達生產線的要求。與此同時,葉水福公司還代理林德叉車公司的物流配送業務。據林德叉車公司介紹,該司去年嘗試在園區運作成功后,現已將大部分外地業務轉入園區,不到一年的時間已節省通關等物流費用600多萬元。2007年,葉水福進出庫貨物3.86萬噸,同比增長264%,金額19.52億美元,同比增長340%。許永盛說,今年預計進出庫貨物將達到50億美元。
區區聯動,在兩區間搭建快捷物流“輸送帶”
廈門象嶼保稅區和保稅物流園區地理位置相隔不足百米,但根據有關規定不同特殊監管區域間保稅貨物流轉需按照轉關運輸監管,由監管車輛承載,還要施加海關封志。對于企業而言,這樣的管理模式不僅影響了貨物的通關效率,也增加了企業的經營成本;而對于海關而言,這樣的管理模式又何嘗不是一種行政管理成本的“浪費”呢?
在此情況下,廈門海關轉變思維,尋找到一條既能滿足企業需求、又符合有關規定精神的“良策”,即實現兩區聯動,在保稅區和物流園區之間成功搭建了一條保稅貨物流轉的快捷“輸送帶”。同時,海關還允許企業“原車進、原車出”,省去了企業重新派車的程序和短途運輸的成本。據統計,2007年該關累計為企業辦理了3075票兩區結轉貨物,貨值達到了5億美元。其中,伯靈頓物流(廈門)有限公司是此項業務的最大“受益者”,該司有1795票貨物通過這一“輸送帶”在兩區間結轉。該司物流部吳藝東經理說,這一模式不僅為企業節省了一大筆成本,也促進了該司兩區倉儲資源的整合,延伸了企業物流配送的服務鏈。
聯程轉關,使園區成為“落地的機艙”
3月5日上午8點30分,廈門外代報關行代理的一批空運進口LED芯片運達廈門機場,中午11點就進入了保稅物流園區。報關員小樂說,要在過去,這批貨物得在機場貨站呆到下午才能入區。
原來,在入區前,貨主需先進行商品歸類和進口轉關單錄入,待海關審核后提領關封,然后到機場貨站辦理提貨手續,最后再辦理轉關電子數據放行、蓋章等手續……
怎么才能讓空運進口貨物“馬不停蹄”直接進入園區?廈門海關研究推出了空運進口聯程轉關模式,即轉關手續集中辦理,轉關貨物集中運輸,簡化了轉關數據和提貨手續。貨主可憑借蓋有園區主管海關驗訖章的《保稅區空運進境貨物提貨聯系單》直接在機場海關提領關封并領取貨物,免去了繁雜的轉關步驟,通關時間縮短了約6個小時。隨后,該關又力推空港貨站進駐象嶼保稅區,使廈門的空港與物流園區聯成了一體。
海鐵聯運,物流園區增量發展的“助推器”
“海鐵聯運”將豐富的港口航線資源通過鐵路延伸到內陸地區,是“海西”發揮港口優勢,為山區和內陸省份進出口服務的有效渠道。為此,廈門海關主動助推“海鐵聯運”監管模式,在推動東西部經濟合作的同時,讓它成為物流園區增量發展的“助推器”。2007年9月,園區主管海關和贛州海關成功開通“海鐵聯運”監管模式,贛州的出口貨物在贛州海關申報后,園區主管海關直接為其辦理入區手續。目前,該模式已常態運作,每周均有4、5票貨物進入園區,截至2007年底,出口貨物貨值已達550多萬美元。另外海關還推動開通了阿拉山口、綿陽等地集裝箱海陸、海鐵聯運業務。目前物流園區與長三角的上海、南京、寧波關區,與珠三角的深圳、廣州關區,與福州保稅區,每月都有上百票的轉關貨物直接往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