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歡迎來到物流天下全國物流信息網! | 廣告服務 | 服務項目 | 媒體合作 | 手機端瀏覽全國客服電話:0533-8634765 | 設為首頁 | 加入收藏

數字云物流讓您尋求物流新商機!
智慧物流讓您的物流之路更暢通!

搜索
首頁 >> 供應鏈論文

農村物流發展與金融供應鏈對接問題探討

2008-3-17 12:22:00 來源:物流天下 編輯:56885 關注度:
摘要:... ...
        搞活流通,降低物流成本,將成為農民增收的重要環節。“十一五”期間,我國將圍繞新農村建設,快速推進農村市場與流通體系建設。在農產品流通市場的發育過程中,承載其資金流的金融供應鏈問題十分重要。本文以遼寧省撫順地區農產品流通市場實務調查為基礎,研究探討農村金融市場與農產品流通市場在資源匹配上存在的不足,提出建立農產品流通市場與農村金融市場對接模式的政策建議。
  一、當前農村金融市場與農產品流通市場在資源匹配上存在的幾點不足
  (一)農村金融資源供給的有效性較差,農產品流通體系發展缺乏穩定的“金融后盾”。目前,為撫順地區農村提供金融服務的組織機構雖然有農業銀行、農業發展銀行、農村信用社、縣級城市信用社、郵政儲蓄所,但能向農村提供資金的金融組織卻非常有限。農業銀行隨著商業化改革進程的加快,市場定位發生了重大變化,競爭的視角也從農村轉向城市,從農業轉向工商業,設在鄉鎮的分支機構被大量撤并,而留下來的機構網點通過資金上存,實際上已成為上級行的“儲蓄所”。受政策局限,農業發展銀行對從事農產品流通的普通商貿組織及農民無法提供資金供給。對于許多地區大多數農村居民和農村商貿組織而言,可以享受的金融服務僅僅來自農村信用社的壟斷性供給。農村信用社作為扎根在農村唯一的正規金融組織,獨享農村金融資源,由于沒有與之競爭的金融運作形式和金融機構存在,不但造成融資渠道單一,而且壟斷性經營的存在,必然會通過降低效率的方式阻礙農村市場經濟的發展。以撫順市為例,在轄內三個農業縣分布的金融機構中有信貸能力的僅有農村信用社。
  (二)農村金融市場與農產品市場在發育上不對稱。一方面,農村金融市場形態低級、割據明顯;另一方面,農產品流通市場體系已呈現多元化多層次的發育雛形。我國的農產品市場已經初步形成現貨市場和期貨市場、專業市場與綜合市場、批發市場與零售市場共同發展的多層次市場體系。以撫順市為例,全轄設有11個農產品專業批發市場和5個綜合市場,以及遍及所有鄉鎮、城郊及部分市區的農產品零售市場和龐大的農村經紀人隊伍。這與轄內滯后的農村金融市場格局形成了鮮明對比。目前,大部分農村地區融資渠道單一,低效融資較多,直接融資落后,資金融通都是通過間接融資方式。農村企業很少通過發行股票債券來籌措資金;農民個人的剩余貨幣也只能選擇儲蓄存款,沒有更多的投資渠道,購買證券、保險都不方便。這種單一的融資渠道大大降低了農村金融機構的融資效率。
  (三)農村金融服務的單一性與農產品流通跨地域、多環節的市場特性不匹配。20世紀90年代以來,農村市場和農產品流通體系發展不僅打破了行業界限、地區界限,而且經營規模迅速擴大,從而需要有全方位的金融服務,從貸款融資、貸款結算到保險咨詢代理服務等多方面。但是農村金融服務卻是非專業化的,即主要提供農業貸款服務,而很少提供農產品流通中的倉儲、加工、運輸、配送以及零售環節的融資等金融服務,至于保險以及其他代理業務更不能完全提供,缺乏較為完整的金融服務體系。
  (四)農產品收購資金的需求時限跨度大,導致資金供給相對不足。東北地區的農作物,如稻谷、玉米、大豆等生產是一年一季,因此,具有收購時間集中、原料儲備時間長等特點。對倉儲和加工環節企業而言,流動資金的季節性需求比較大。以撫順市的糧食加工企業為例,每年10月至次年5月是糧食收購旺季,加工企業必須把全年加工所需的原料集中備足。在收購旺季,加工企業如果缺乏足夠的收購資金,不僅其原料質量難以保證,其全年的均衡生產更難以實現。在現有的金融體制下,加工企業的融資難問題必然會加重。此外,農產品倉儲和加工企業的原料儲備量大,不僅增加了其資金占用和倉儲保管壓力,還增加了其利息支出和經營風險。據撫順市有關部門統計和測算,近三年來,撫順市農產品深加工達到65.8萬噸,平均每年組織收購糧食、蔬菜、水果、肉類、奶類等原料所需流動資金及在產品占用資金達22億元,金融部門三年累計為其貸款4.5億元,79%的資金缺口有相當一部分是靠民間融資解決。
  二、農產品流通市場與農村金融供應鏈實現對接的幾點設想
  (一)實現多樣化的金融資源供給,從金融機構配置上貼近農村經濟發展。一是加大商業金融支農力度。國家應通過稅收等政策,引導商業銀行把一定比例的資金用于農業。二是作為農村政策性金融機構的農業發展銀行應將營業網點下設到貧困縣(鄉)或中心鄉鎮,延伸服務對象,由目前的僅支持糧食收購環節向糧食產前、產中領域延伸。擴大其業務范圍,將其從單純的“糧食銀行”轉變為支持農產品倉儲、配送、運輸和信息交易系統建設、專業批發市場建設等農產品流通所需的基礎設施建設,以及產業化經營的綜合型政策性銀行。三是規范和完善郵政儲蓄功能,建立農村資金回流機制,保證農村市場對資金的需求。四是積極引導農村民間金融組織的健康發展,努力培育農村金融多元化主體。要從完善法律、制度、政策入手,在嚴格市場準入條件、提高準備金率和資金充足率及實行風險責任自負的情況下,引導和鼓勵民營的小額信貸銀行、合作銀行、私人銀行等多種形式的農村民間金融健康發展,使其合法化、公開化和規范化,并納入到農村金融體系中加以監管,以增加農村金融的服務供給。
  (二)改進和完善滿足農村商品流通的結算支付體系,創新支付手段,提高農副產品市場交易效率。一是推動銀行卡業務在農村的發展。可以在具備一定條件的地區成立專門的,由不具備單獨發行銀行卡條件的各信用社和其他金融機構參與的銀行卡發行公司,方便農戶商品交易。二是全面提升農村金融資源電子化整體水平,支付工具改進的著力點是手工操作向信息化處理的逐步轉換,擴大電子通匯范圍,電子匯兌系統構建是當務之急。三是合理推動農村支付系統基礎設施的優化整合。在進一步擴展大額支付系統輻射范圍的同時,應以加大縣轄支付系統建設作為農村金融服務資源優化配置的關鍵支點,逐步實現農村支付系統基礎設施建設的集約化、通用化。同時,根據不同地區農信社的金融電子化基礎,合理部署農信社匯路接入大額支付系統的機構級層,實施梯次接入。
  (三)進一步完善農產品期貨市場,適時推出以農業為基礎的互換、期權等衍生工具,充分發揮其規避農產品價格風險、自然災害風險和套值保值的作用。一方面可以開發出能夠規避因自然災害等導致的農產品價格波動的金融衍生產品,熨平農民收入的波動性;另一方面借鑒美國天氣衍生工具的做法,直接開發出基于天氣、溫度等對農業影響較大的自然因素的衍生品,對沖自然因素所帶來的農業經營風險。
  (四)金融機構要樹立適應農村商品流通發展的金融反哺農村的市場經營理念。積極加大對農村現代化流通業、物流業的貸款營銷;支持發展農產品、農業生產資料和生活消費品連鎖經營;支持建立以集中采購、統一配送為核心的新型營銷體系和農產品“綠色通道”網絡;支持農民工進城經商,為農民提供“經商創業”等貸款,從而全面繁榮和發展農村物流業,帶動農民增收。 
點評此文章 / 寫評論得積分!+ 我要點評
  • 暫無評論 + 登錄后點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