綠色物流不易成氣候
2008-3-15 10:29:00 來源:物流天下 編輯:56885 關注度:摘要:... ...
盡管2008北京奧運將給我國物流業帶來超過400億元的大蛋糕,但是在“綠色奧運”的主題下,“綠色物流”不僅會作為一個新興理念隨之普及開來,而且從某種程度上說,只有發展了“綠色物流”的物流企業,才有可能在未來的奧運蛋糕中分得一杯羹。
2008年北京奧運將給我國物流業帶來的400億元的大蛋糕,究竟將會惠及哪些物流企業?其答案一直懸而未決。但是在業內,一種普遍的說法是:可以預期的被接受的物流企業一定要擁有與“綠色奧運、科技奧運、人文奧運”相一致的物流理念,也就是一定要了解綠色物流及其操作手段。資料顯示,2000年悉尼奧運會就已經顯出這種傾向,采取了使用小流量節水型水龍頭,減少汽車數量,提倡餐飲業包裝物使用紙盒、自然纖維、鋁、瓷器等措施。
“悉尼奧運會宏揚了‘綠色奧運’的新理念,同時也使‘綠色物流’的概念得以傳播”,北京交通大學經濟管理學院物流所的章竟告訴記者。章竟曾經為《2001年中國物流發展研究報告》專門撰寫了“綠色物流”的章節,9月3日,她在接受本報記者專訪的時候,詳細解說了“綠色物流”的源流以及中國物流企業發展“綠色物流”的必要性。
物流給環境帶來負面影響
“現代物流的飛速發展一方面為社會經濟的發展做出了巨大貢獻;一方面伴隨著物流活動的越來越頻繁,也帶來了一系列的社會問題,如空氣污染、廢棄物污染、資源浪費、城市交通堵塞等等”,章竟說,“其中不同的環節對環境帶來的具體影響也是不同的。”
“首先是運輸。運輸是物流活動中最主要、最基本的活動,運輸車輛的燃油消耗和燃油污染,是物流作業造成環境污染的主要原因。這一點幾乎每個人都有親身感受,因為物流車輛在路上幾乎隨處可見,這顯然加重了大氣污染”,章竟說。其具體的表現,一是不合理的貨運網點及配送中心布局,導致貨物迂回運輸,增加了車輛燃油消耗,加劇了廢氣污染和噪音污染;二是過多的在途車輛,增加了對城市道路面積的需求,加劇了城市交通的阻塞;三是集中庫存,雖然能有效地降低企業的物流費用,但由于產生了較多的一次運輸,從而增加了燃料消耗和對道路面積的需求;四是即時配送,特別是遠距離的,就必然大量利用公路網,使貨運從鐵路轉到公路,這樣又增加了燃油消耗,帶來空氣污染、噪聲等,從而使環境遭到破壞。
章竟認為,包裝也是造成污染的一個重要因素。目前市場上流行的塑料袋、玻璃瓶、易拉罐等包裝品種,使用后會給自然界留下長久的污染物;相當一部分工業品特別是消費品的包裝都是一次性使用,且越來越復雜,這些包裝材料不僅消耗了有限的自然資源,廢棄的包裝材料還是城市垃圾的重要組成部分,處理這些廢棄物要花費大量人力、財力;不少包裝材料是不可降解的,它們長期留在自然界中,會對自然環境造成嚴重影響。
流通加工具有較強的生產性,會造成一定的物流停滯。由消費者分散進行的流通加工,資源利用率低下,浪費能源,如餐飲服務企業對食品的分散加工,既浪費資源,又污染了空氣;流通加工中心選址不合理,也會造成費用增加和有效資源的浪費,還會因增加了運輸量而產生新的污染。
綠色物流改變什么
“事實上,綠色物流在國外也是一個較新的概念,是近幾年剛被提出的一個新課題”,章竟告訴記者。在章竟撰寫的《2001年中國物流發展研究報告》“綠色物流”章節,記者查到了“綠色物流”的相關概念。“綠色物流”是在物流過程中抑制物流對環境造成損害的同時,實現物流環境的凈化,使物流資源得到最充分的利用。其目標是將環境管理導入物流業的各個系統,加強物流業中保管、運輸、包裝、裝卸搬運、流通加工等各個作業環節的環境管理和監督,有效遏止物流業發展造成的污染和能源浪費。
具體說來,綠色物流的目標不同于一般的物流活動。一般的物流活動主要是為了實現物流企業的盈利、滿足顧客需求、擴大市場占有率等等,這些目標最終均是為了實現某一主體的經濟利益。而綠色物流的目標在上述經濟利益目標之外,還追求節約資源、保護環境這一既具經濟屬性、又有社會屬性的目標。從某種程度上來說,經濟效益涉及目前和局部的更密切相關的利益,而環境效益則關系更宏觀和長遠的利益。經濟效益與環境效益是對立統一的。后者是前者的自然基礎和物質源泉,而前者是后者的經濟表現形式。
章竟認為:盡管綠色物流是建立在維護地球環境和可持續發展的基礎上,改變了原來經濟發展與物流、消費生活與物流的單向作用關系,在抑制物流對環境造成危害的同時,形成了一種能促進經濟和消費生活健康發展的物流系統。但是,仍然有很多物流企業把綠色物流簡單理解為,就是要企業投入一大筆資金來改進原有設備和管理模式,或者采購新的于環境有利的設備,總之要增加企業的成本。我們也不否認,發展綠色物流與一些物流企業的發展是存在矛盾的。但是從宏觀角度和長遠利益來看,節約資源、保護環境與經濟利益的目標是一致的,這樣才能真正做到經濟的可持續發展。
“如果整個社會的環境給破壞了,資源也枯竭了,人類的生存都存在問題,又何談企業的發展呢?盡管這個道理很簡單,但是要讓企業自覺自愿地發展‘綠色物流’,仍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章竟說。
如何發展綠色物流
那么,這些矛盾究竟要如何解決呢?用章竟的話來說,就是五個手段缺一不可。這五個手段包括行政手段、法律手段、經濟手段、技術手段和教育手段。
行政手段主要指政府制定相應的政策法規。政府可以借鑒發達國家的實踐經驗來制定政策法規,從交通、庫存保管、裝卸搬運、包裝、流通加工和企業綠色管理等具體環節上入手。如治理車輛的廢氣排放、限制城區貨車行駛路線、收取車輛排污費、促進低公害車的普及等等;通過政府指導作用,促進企業選擇合適的運輸方式,發展共同配送,統籌建立現代化的物流中心,最終通過有限的交通量來提高物流效率;通過道路與鐵路的立體交叉發展、建立都市中心環狀道路、制定道路停車規則以及實現交通管制系統的現代化等措施,減少交通阻塞,提高配送效率。
物流企業也要從保護環境的角度制定其經營管理戰略。選擇綠色運輸策略,通過交通工具的搭配有效利用車輛,降低車輛運行,提高配送效率,如合理規劃網點及配送中心、優化配送路線、提倡共同配送、提高往返載貨率等;改變運輸方式,由公路運輸轉向鐵路運輸或海上運輸;使用“綠色”運輸工具,降低廢氣排放量等;提倡綠色包裝,采用可降解的包裝材料,設計簡易包裝,減少一次性包裝,提高包裝廢棄物的回收再生利用率,加強綠色包裝宣傳等;開展綠色流通加工,由分散加工轉向專業集中加工,以規模作業方式提高資源利用率,減少環境污染;集中處理流通加工中產生的邊角廢料,減少廢棄物污染。
“此外還要鼓勵開發環保技術的發展。還要通過教育,讓全社會的人們建立環境保護的觀點”,章竟說,“只有這五大手段都共同發揮了作用,才能使‘綠色物流’得到長足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