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內鋼鐵供需展望
2008-3-13 12:03:00 來源:物流天下 編輯:56885 關注度:摘要:... ...
1、當前鋼鐵供需情況
從中國的鋼鐵供需看,進入2006年粗鋼月產量基本維持3000萬T,并向4000萬T增長的趨勢,鋼材出口高于進口。2006下半年開始,中國出臺了下調鋼材出口退稅率和對鋼坯等半成品出口加征關稅的抑制出口政策,但2006年中國仍是世界最大鋼鐵出口國。進入2007年后,上述傾向更加明顯,3月份后,粗鋼月產量連續8個月超過4000萬T,鋼材出口也呈增加趨勢,政府多次出臺強化控制出口政策。在出口政策實施前,4月份鋼材出口激增到 716萬T,隨后呈逐漸下降態勢,11月回落到410萬T,依然保持較高水平。另一方面,11月粗鋼產量為3969萬T,9個月來首次低于4000萬T,但鋼材產量4768萬T,同比增長12.7%,繼續呈兩位數漲幅。
中國的鋼材消費中心是人口超過5億的沿海地區,該地區人均表觀消費量為500~600KG,已達到發達國家水平,但未來該地區需求增長將逐漸減緩。另一方面,目前鋼鐵需求處于較低水平的內陸地區,擁有8億人口,今后隨著城市化進程、生活條件和生活方式的轉變,鋼材需求將有相當大的增長。
2、今后以內陸地區為中心的鋼鐵需求增長趨勢
1)各地區經濟發展動向
從人均GDP看各地區的經濟發展,1999年居第一位的上海(30805元)和最低的貴州省(2475元)相比,差距為28330元,至 2006年,差距擴大到51908元。其中,城市和農村的收入差別方面,上海市從2.0倍擴大到2.3倍,而貴州省從3.6倍擴大到4.6倍。因此,縮小東部地區與中西部地區差別,同時縮小城市和農村差別已成為中國今后發展的重要社會問題。
中國的城市化率(城市人口/總人口)2006年全國平均為43.9%,但分地區看,東部(54.1%)和東北部(55.5%)高于全國平均水平,而中部(38.0%)和西部(35.7%)較低,城市化率低、農村剩余勞動力過剩是造成內陸地區城市與農村差別擴大的主要原因。當前國家的方針是通過推進農村城鎮化,改善農村居住環境和生活水平,提高農業生產效率,縮小城市與農村的差別。
(“十一五”規劃的城市化率目標為47%)。以主要家電產品的普及狀況為例進行分析,可以看到城市普及率已經達到相當高的水平,而農村在地區間存在較大的差異,特別是西部和中部地區普及率相當低。隨著農村居民的城鎮化等生活方式的改變,社會結構不斷調整,今后農村對家電產品等耐用消費品的需求將快速增加。
從各地區固定資產投資變化來看,西部、東北部、中部各省由于西部大開發、東北振興、中部興起等地區發展政策實施后,2004年以來的增長速度持續高于東部。從各地區占全國總固定資產投資的構成看,東部10省為51.4%,超過一半,中部6省和西部12省都低于20%。其結果是,投資增加額依然是東部壓倒其他各地區,目前沿海成為主要投資地區的結構沒有發生明顯變化。
2)各地區鋼材消費動向
華東地區是中國鋼材消費中心,占國內鋼材總消費量的41%,其次是華北(20%)、中南(18%)。從西南、西北地區(合計13%)的鋼材供需平衡來看,消費量為4300萬T,該地區產量為3400萬T,屬于鋼材凈流入地區。據預測,2010年全國鋼材消費將從3.3億T增加到4.7億T,其中西南、西北地區消費量將增加3300萬T,達到7600萬T,消費比重也將提高到17%。
3)各用鋼部門鋼材消費動向
從各部門的鋼材消費量來看,用于建設的為51%,但如果再加上石油化工、煤炭、電力、鐵路和其他一部分與建設相關的需求,實際用于建設的鋼材占總需求量的60%~70%。中國固定資產投資占41%,投資比重高,從中可知是投資主導型經濟結構。2010年,汽車、造船用鋼需求增加,建設用鋼的比率估計將下降到49%,但是照上述推算,實際用于建設的將依然維持在60%左右。國家的目標是從偏重投資的經濟增長模式向投資、消費平衡的可持續發展經濟結構轉變,預計未來建筑用鋼需求增長將逐漸放慢。
3、中國鋼鐵供需展望
關于今后中國國內需求,多數分析認為在2010~2012年將迎來峰值。然而,由于鐵路和高速公路等基礎設施中長期計劃,制造產業用鋼需求增加等,中國鋼材消費達到峰值后,迅速下滑的可能性很小,將在很長一段時期內穩定在較高水平。
在政府努力縮小沿海地區/內陸地區、城市/農村差別的政策指導下,2010年西南、西北地區鋼材消費量將比2005年增加3300萬T,預計可達7600萬T。隨著內陸地區經濟發展,伴隨城市化的鋼鐵需求將增加。但是,沿海地區/內陸地區的需求規模差別還是很大,華東地區需求增勢將減緩, 2010年為1.8億T,依然占40%左右,沿海地區是需求中心的結構短期內將不會發生大的轉變。
在這樣的需求環境下,中國鋼廠以滿足國內需求為基本原則,將提高質量、強化國際競爭力作為目的,并將繼續維持一定數量的鋼材出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