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鞭效應”考問藥品供應鏈
2008-3-1 21:39:00 來源:物流天下 編輯:56885 關注度:摘要:... ...
SARS期間千方百計組織來的一些熱銷藥品,突然失去了市場,像消毒液、胸腺肽等,不少藥店積壓很多,有的估計幾年都賣不完。一位藥品批發人士訴苦,北京幾乎所有的藥批企業都有抗非典貨品積壓。
; ●相關鏈接:何謂“長鞭效應”?
見過車把勢抖鞭花嗎?趕車人的手腕輕輕一抖,鞭梢就會在空中舞出一條長長的弧線。如果將整個藥品供應鏈比喻成一條長鞭,市場需求就是鞭柄,醫院和藥店等零售終端則是鞭把,藥品批發企業是鞭體,生產企業是鞭梢。當鞭子揮動時,越是接近市場需求的部分,其反應時間越快,對于需求變化的反映也越準確,而越到末梢,其反應的速度就越慢,且對需求變化反映的誤差也越多。因此,市場源頭一個微小的變動,到鞭梢就可能演化為劇烈的震蕩。這就是商品供應鏈中所謂的“長鞭效應”。在平時市場需求變化比較平穩的時候,長鞭效應可能并不十分明顯,但在市場風云變幻的特殊時期,例如SARS疫情爆發階段,長鞭效應就非常明顯了。
北京一家藥店的楊經理說,作為直接面對市場的銷售終端,藥店應該是反應最快和最準確的,但回顧SARS期間藥店的經營情況,由于市場變化過快,很多藥店經歷了一個大喜大悲的過程。4月中旬,隨著非典疫情的蔓延,體溫計、消毒液、口罩、增強免疫力和抗病毒藥物的市場需求驟增,面對這個始料不及的市場變化,藥店基本分成了3個陣營:一是“未雨綢繆”型,由于年初疫情已經在廣東出現,少數有實力、有遠見的藥店預見到了市場的變化,在相關藥品和物資的儲備方面提前做好了準備。但可惜的是這樣的藥店并不多;第二種是“賠本賺聲譽”型,由于市場突變,藥店上游的采購成本增加,采購難度加大,很多藥店為了聲譽,只好做點兒賠本的買賣。廣東金杏堂醫藥連鎖公司的董事長張金寶告訴筆者,那段時間,采購人員經常是帶著現金,天不亮就去廠家排隊,即使這樣,能進到的貨也不多。而且由于上游價格增長,有些品種根本不賺錢甚至賠錢,例如體溫計,進價2.8元,零售2.9元,過氧乙酸最高時進價每瓶28元,零售價卻只有20元。雖然有些品種賠錢,但贏得了信譽并提升了“人氣”,還是值得的。但能夠這么做的,也必須是有一定規模和實力的藥店;第三種則是“免戰高懸”型,一些單店或實力比較弱的藥店,看著火爆的市場干著急,因為無力去爭奪緊俏的貨源,只能掛出無貨的告示。但是,市場的變化是多么難以捉摸,就在藥店使出渾身解數組織貨源的時候,隨著人們對疫情恐懼的減弱和認識的深入,很多原本熱銷的品種卻突然失去了市場。楊經理訴苦說,像消毒液、胸腺肽等產品,不少藥店都積壓了不少。更困難的是原來藥店從批發企業進藥,都是先進貨,后付款,賣不出去可以退貨的。但由于前一段商品緊俏,所進的藥品都是現金結算的,現在想退貨是沒希望了。而且這些產品比較特殊,平時的銷量很少,估計幾年都賣不完。
與藥店相比,醫院的情況比較特殊,由于疫情爆發時人們盡可能地避免去醫院就診購藥,所以醫院倒大多沒有經歷市場大起大落的情況。
藥品批發企業與藥店相似,也經歷了市場的大起大落,但由于其距離市場更遠些,損失也更大些。在藥品脫銷的時候,各藥品批發企業的情況是差不多的。雖然少數品種熱銷,但由于藥品批發企業是靠多品種大批量賺錢的,醫院用藥量的大幅度下降使得他們大多還是賠錢的。當時,不同藥店和醫院根據自己的經營情況,向批發企業提出了各自的需求。可當藥品批發企業根據他們的要求準備好貨品時,很多貨物的市場卻早已失去了。北京一家批發企業的張先生說,北京幾乎所有的藥批都有抗非典貨品積壓,但針對其供應的藥店和醫院不同,積壓的貨品也不一樣,有的是甲強龍、利巴韋林等抗病毒藥,有的是抗非典中藥,有的是口罩、呼吸機和防護服。
藥品生產企業的情況不盡相同,有些企業有自己的銷售隊伍,因此對市場的把握就比較及時準確,慧聰醫藥信息研究機構的劉小姐說,有些廠家在非典期間的利潤率大幅度上升,有的達到了平時的2倍。但另一些企業,主要是通過代理商或批發企業來獲取市場信息,當市場的需求傳遞到這些生產企業的時候,不可否認有些信息是比較滯后的,且誤差也比較大了。例如口罩,在4月份時的確非常緊俏。一家小商店的老板回憶說,5角錢進的口罩,賣2.5元依然是供不應求。但是,到了5月,口罩就已經不是什么緊缺產品了,可有不少廠家依然拼命生產,結果生產出來了經銷商卻不來提貨,原來經銷商那里也積壓了幾十萬只口罩。藥品生產也有類似的情況,吉林一家制藥企業的副總告訴記者,當地很多廠家都積壓了不少抗非典的藥品。有些企業急急忙忙引進的生產線,也有不少閑置了。
信息傳遞不及時和供應鏈中的不確定因素是導致“長鞭效應”的主要原因,如何才能避免“長鞭效應”呢?有專家指出,企業直銷是最有效的解決方法。但是,直銷的門檻非常高,需要強大的銷售物流體系支持,大部分中國的制藥企業還不具備這樣的條件。因此,在總結SARS中的得失時,有的制藥企業就明確提出企業中應該建立一個市場檢測機構,要有發達的信息收集系統和精確的需求預測手段。同時,如何解決經銷企業已經積壓、生產企業還在生產的情況呢?供應鏈中各個環節的活動都應該是同步進行的,而傳統庫存由各自企業自行管理的模式顯然無法滿足這一要求。于是在國外首先出現了一種全新的供應鏈庫存管理方法—VMI(VenderManagedInventory,供應商管理庫存),在這種模式下,庫存不再由各個企業自行管理,而是作為供應雙方共同管理的“第三方庫存”。
還有一點需要指出的是,非典時期的市場變化是比較特殊的,昔日里“揮舞長鞭”的市場規律的作用淡化了,相對應政府調節的作用強化了。例如,4月份北京媒體刊登的防非典藥方導致了金銀花價格的暴漲,有關部門宣布一些藥物對抗非典作用不明顯導致其銷量銳減,北京床單廠大量生產口罩是遵從北京市商委的紅頭文件等等。因此,有專家認為,非常時期政府干預企業的生產經營是必須的,也是正確的,但與此同時,政府還應該通過貯備物資的調動和指導消費者合理消費等手段,做好穩定市場、平抑物價的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