綠色供應鏈管理與企業可持續發展
2008-3-1 21:17:00 來源:物流天下 編輯:56885 關注度:摘要:... ...
摘要:由于公眾、法規及環境標準的壓力,環境管理已成為企業不客忽視的重要問題。本文借鑒國外經驗,結合中國實際,提出企業進行綠色供應接管理。通過在產品設計、材料選用以及供應過程(尤其是供應商科學評估及內部物流管理)中進行環境友好實踐,企業同時獲得環境效益和經濟效益,最終爭取在國際市場上獲得競爭優勢。
多少年前,世界上根本不存在“環境質量”的概念。隨著社會和經濟的發展,環境質量指的是清潔的空氣和干凈的水。目前,環境質量概念已引申為“安全的飲用水,健康的生態系統,安全的食物,無毒的公共場所,安全的廢物管理,以及被污染場所的復原”(環境質量會議,1996)。與此同時,自然環境的總體情況也日益受到公眾的關注。制造和生產部門由于大量產生廢物,大量消耗自然資源,其速度超過了地球的補償和恢復能力,使地球生態系統無法可持續發展,成為破壞環境的罪魁禍首。
目前,企業正受到來自各方面的環境壓力。首先,來自公眾的壓力。在美國,估計有75%的消費者申明他們的消費行為受企業環境聲譽的影響,80%的消費者愿意為環境友好的商品支付超額的價值。在全球范圍內,對22個國家環境態度的調查表明:(1)半數以上的國家把環境問題視為最嚴重的三個問題之一;(2)在大多數國家,大多數公民認為環境狀況影響了他們的健康,更多的公民認為環境影響了兒童的健康;(3)22個國家中16個國家的公民表示他們拒絕購買對環境有害的產品。因此,在全球范圍內大家都認識到了環境惡化問題,希望能逆轉這種趨勢,也愿意為此付出更大代價。其次,來自環境法規的壓力。為了迎合人們對環境(包括污染控制和資源保護)的日益關注,世界各國都制定了相應的法規。美國制定了一系列法規,如CAA(the Clean Air Act,1967,1970,1977,1990),CWA(the Clean Water Act,1972,1977,1981,1987),RCRA(the Resource Conservation and Recovery Act,1976,1984),CERCLA(the Comprehensive Environmental Response,Compensation,and Liability Act,1980),TSCA(the Toxic Substances Act,1976),SARA(the Super fund Amendments and Reauthorization Act,CERCLA的修正法,1986)和EPCRA(the Emergency Planning and Community,1986)。中國也制定了一系列法規,并取得了一定的實效,如《中華人民共和國環境保護法》(1989年公布實施)、《中華人民共和國大氣污染防治法》(1987年通過,1988年實施)、《中華人民共和國固體廢物環境防治法》(1995年公布,1996年實施)和《中華人民共和國水污染防治法》(1984年通過)。再次,來自環境管理標準(1SO14000系列)的壓力。隨著環境法規的日趨嚴格和環境管理理念的變化,相應就需要開發幫助企業轉向生態可持續商業實踐的操作指南和標準,15O14000系列因此應運而生。最近,ISO(the 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 for 5tan-dards)采用ISO14000系列作為環境管理系統中世界規范標準。
一、企業持續發展的關鍵——綠色供應鏈管理
新的環境時代對全球范圍內制造和生產型企業提出了一個新的挑戰,即如何使工業生產和環境保護能夠共同協調發展。目前,公眾已不僅要求企業對產生的廢物進行處理,更要求企業減少產生污染環境的廢物,而且要求企業進行綠色管理,生產綠色產品。從各國(尤其是發達國家)制定的法規來看,其經歷了三個階段:第一階段(70年代至80年代中期)主要著重于風險管理,即廢物管理和污染管理;第二階段(80年代中期至90年代初)進入到污染防治階段,著重于如何減少材料的使用,最少化廢物和提高效率;第三個階段(90年代中期至今)人們已考慮生命周期管理和工業生態學,即最大化利潤和保證環境質量的管理,焦點是過程和產品生命周期的環境影響。ISO14000國際認證對環保要求較高,因此在國際上通過認證才能進入國際市場。實踐證明,通過認證進入國際市場的企業都獲得了豐厚的經濟利益。我國許多企業及政府部門都非常重視認證,如大連開發區出臺了鼓勵企業實施ISO14000認證的資金扶持政策,為企業盡早取得環境管理體系認證創造了一系列便利條件。到目前為止,區內已有13家企業通過了認證,為進一步推動ISO14000系列標準在轄區內的推廣,1999年大連開發區管委會也通過了ISO14000認證,給區企業作出了表率。15O14000的目的是:鼓勵環境管理全球范圍內統一標準;通過持續不斷的環境審計,加強企業提高測量環境性能的能力;強化全球貿易,清除貿易障礙。對企業的要求是:對所有行為、產品和流程進行先進的環境影響分析;對目前行為、產品和流程進行持續不斷的環境影響評估;標準和目標,包括污染控制和廢物最小化的方針,定義為每個組織層面并不斷提高;對每個即定目標定量化并配以相應的程序;在出現與環境方針相悖的情況和意外排放時,有相應的處置程序;對與企業合作的供應商和承包商,有確保其遵、守與組織標準相等的程序。因此,ISO14000顯示了最近環境理論的變化,ISO14000關注的焦點是程序和系統,而沒有涉及排放標準、限制規范和測試方法。
面對這種挑戰,第一步要做的就是重新定義供應鏈管理,把環境問題(如最少化廢物和最少化能源使用)融于整個供應鏈過程。供應鏈管理提出有20多年,關于供應鏈的定義在不同時期也有著不同的內涵。早期的觀點認為供應鏈是制造企業中的一個內部過程,概念僅局限于企業的內部操作層上,注重企業的自身資源利用。后來供應鏈的概念注重了與其他企業的聯系,注重了供應鏈的外部環境,認為它應是個“通過鏈中不同企業的制造、組裝、分銷、零售等過程將原材料轉換成產品,再到最終用戶的轉換過程”。而到了最近,供應鏈的概念更加注重圍繞核心企業的網鏈關系,如核心企業與供應商、供應商的供應商乃至與一切前向的關系,與用戶、用戶的用戶及一切后向的關系。
二、綠色供應鏈管理與實施
目前,企業已無法忽視環境問題,政府的法令和日益強大的公眾壓力,已使環境問題必須納入企業的規劃議程。同時,企業正調整他們的供應鏈流程,以降低成本和更好地滿足顧客需求。這兩種趨勢是互為聯系的,企業必須把他們的供貨方和銷售對象納人管理范圍,去迎合甚至超過政府及公眾的要求。如何建立綠色供應鏈是實現這個問題的關鍵,一些知名的跨國公司,如福特汽車公司、惠普公司、寶潔集團和通用電氣等,把綠色供應鏈管理作為企業文化滲透到各個環節、各個部門乃至各個員工。本文討論把供貨方納入環境管理過程,企業實施環境友好實踐(EFP,Environmentally—Friendly Practices)的三個方面,即產品設計過程、產品使用材料的選擇以及供應過程優化。
(一)產品的設計過程
提高材料規格的出路之一就是加強供貨方和設計者之間的相互理解。許多企業已致力于重新規劃設計過程,已實施“為了環境的設計”。有些企業成立“產品設計組”,討論在新產品設計中的環境問題。設計組主要采用生命周期分析,即研究所有投入和產出的材料,產出副產品的過程,以及一旦到了生命周期終點,其潛在使用的可能性和方法。絕大多數知名的跨國公司都認為法律是一種挑戰,也是一種機遇。如能夠有效地利用法律,就能夠在維持公司基本立足點的情況下,依照法律創造相當大的環保效益。國內一些經營良好的企業非常重視產品設計過程的環保問題,如大連一汽柴油機廠,其產品工程處設計的基本宗旨就是首先滿足環保要求,其次才是經濟效益。其設計的新產品,必須要求超出目前國際上的環境法規要求。正是由于對設計過程中環保問題的足夠重視,該企業樹立了良好的形象,創出了聲譽,最終取得了良好的經濟效益。
產品設計中考慮環境問題,必須討論所有材料的生命周期,加強設計者和材料專家之間的溝通,并使用一些科學的方法。如生命周期分析,質量性能分析(QFD,Quality Functions Deployment)和DFE等。
(二)產品材料的選用
為了環境的設計(DFE,Design for the Envi-ronment),要求產品設計和開發過程同時包括購貨企業的行為和供貨方的行為。購貨方為了環境的設計與供貨方的環境管理密切相關,因為雙方都是供應鏈管理的一個組成部分。
現在,許多企業關注在設計過程中產品材料的選用問題,如家具企業采用低氣味的材料。1993年,美國要求對釋放臭氧物質(ODS,Ozone—Depleting Substances)或者生產過程中使用ODS的產品必須加以標注。而現在,美國已在環境保護代理(EPA,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Agency)中規定禁止使用ODS。一些事先就改用其他材料的企業就沒有受到沖擊,而未做改進的企業紛紛陷入困境。福特汽車公司把環境概念納入成本材料選用控制中,不僅帶來了環境效益,為企業樹立了聲譽,更重要的是帶來了可觀的經濟效益。1999年,福特公司資源再生利用的收益達到10億美元。福特公司汽車的外殼和其他很多部分,都是用易拉罐、塑料瓶等回收物做的,福特公司的紀念T恤衫也是用50%的回收棉和50%的塑料瓶做成的。
盡量減少使用材料的種類也是供應鏈管理中的一個重要內容。以前,許多企業在一種產品中使用多種成分組成的材料,這就給日益受到重視的循環使用帶來了困難。另外,使用替代品來減少廢物產生和降低原材料消耗也非常重要。目前,在我國的建筑裝修行業中,用膠合板替代原木是一個很好的例子。這不僅充分利用了原材料,也使產品提高了光潔度,既符合環保要求,又受消費者歡迎。
因此,在設計過程中改變使用原材料的規范,防止使用法令已經或者即將禁止使用的有害材料,是綠色供應鏈管理的關鍵。
(三)供應過程的優化
大多數企業已認識到采購對環境友好實踐的影響。積極的供貨方把目光聚焦于環境過程的提高,這對供應鏈中的影響顯著。美國家具公司要求供貨方提供可持續發展森林中生產的木材,不用或很少使用一些有害的熱帶木材,如紅木。通過與供貨方的溝通,企業對供貨方的產品提出要求,目的就是降低材料使用,減少廢物產生。如公司對某種產品的長度提出要求,目的就是減少使用后殘余物的數量。在美國,有的公司用自己的評價系統去監測供貨方的環境過程,甚至派出副總裁專門負責供貨方的環境問題。施樂公司歷來重視顧客需求。施樂公司的產品不僅從質量上保證可靠和高效,更重要的是,公司在產品開發時就注重顧客要求,盡量減少顧客使用施樂產品后的副產品,也就是最大程度地關心產品的使用效率以及環境效益,盡可能地減少產品對環境帶來的損害。正是由于施樂公司這種積極的態度,實現了需求方、顧客和整個環境的“三贏”,目前這在美國非常普遍。
供應過程中最關鍵的兩個方面是供貨方的評估和企業內部的物流管理。
1.供貨方的科學評估為了把供貨方真正納入環境友好的實踐,必須在貿易伙伴中建立緊密的聯系。供貨方對EFP計劃可能會有兩種態度。如果供貨方不合作,企業應當準備如何抵制障礙并制定相應的計劃。企業往往很難說服供貨方,尤其是一些零散的供應商。
美國的一項調查表明:材料經理認為謹慎開發供應評估標準非常重要。他們認為供應方環境評估中的十大重要標準是:(1)環境記錄中的公眾揭發;(2)第二層供貨方的EFP評估;(3)危險物管理;(4)有毒廢物污染管理;(5)在EPA中要求標注的17種危險材料;(6)是否通過ISO14000;(7)相反的物流計劃;(8)產品包裝中的EFP;(9)ODS管理;(10)危險氣體排放管理。
無論通過自己的觀察還是消費者的監督,即使一個供貨商自愿提高環境性能,如何成功實現仍然是一個令人困惑的問題。所以,采用上面提出的十個標準是實現綠色供應鏈的第一步。
目前跨國公司和國內成功的企業都非常重視對供應方的評估。如通用電氣公司,原來企業過分重視采購的成本,由于采購成品質量對環境保護不利,致使公司為了產品最終滿足環保要求,大大提高了中后期的處理成本,甚至出現最終產品達不到環保要求。公司近年來改變了策略,大大加強對供貨方的環境評估,如果供貨方達不到通用電氣公司的環保要求,公司將取消與其的合作。這種措施雖然增長了通用公司的采購成本,但大大減少了公司中后期的環保投入,不僅提高了最終產品的質量,更獲得了可觀的經濟效益。大連一汽柴油機廠非常重視對供貨方評估,不僅重視搜集供貨方的環境狀況,而且對主要零部件供貨商的環境狀況建立數據庫,致力于與環境友好的供貨方建立長期、穩定的合作。正是對供貨方的關注,保證了大連一汽柴油機廠的產品符合或超越目前的環保法規,獲得了上游企業的信賴。
2.企業內部物流管理內部物流的變化可以明顯地減少污染和降低成本。毫不奇怪,許多企業已致力于提高內部的物流過程。一些企業加強培養員工的環境意識,使員工關心采購,尤其是包裝和內部物流中涉及的環境問題。另外一些企業對他們的采購員進行培訓,使采購員擯棄采購嚴格基于單位價格的謬論,而認識到其他一些問題的重要性,如處理過程和材料的浪費。一些知名的跨國公司,如通用電氣公司把每個員工在內部物流管理中對環境友好的表現作為重要的績效考評指標,與每位員工的獎金直接掛鉤并占相當的比例。正是由于通用電氣公司對環境友好的有效實踐,降低了企業的成本,提高了企業聲譽,獲得了政府的認可和支持,最終獲得了可觀的經濟效益,實現了企業的可持續發展。
現在,企業都開始在進貨時使用可重復利用的包裝袋。如一些家具公司購進輪腳時裝在可重復使用的塑料盤內,而不象以前放在塑料袋內或紙盒箱內。這樣,不僅減少使用包裝材料,對搬運工人搬運也提供了方便。如某公司用金屬盒取代紙盒箱,僅前三年就節省12000美元,同時也減少了需要處理的紙盒箱的數量。
因此,供應商應該幫助企業改變內部物流過程,從而減少廢物(如包裝物),這也可以帶來運營優勢,如降低成本和方便運輸。這可以通過主動采取一些方法來實現,如材料運輸時重復使用包裝物。
三、結論
綠色供應鏈管理是企業有效的環境管理方法,采購員和供應鏈經理在企業的綠色供應鏈管理中擔任關鍵角色。通過對供應商的選擇和評估,供應商的開發以及購貨程序的改進,他們對企業建立和維持競爭優勢起著主要作用。為了最終實現綠色供應鏈管理,企業必須首先建立綠色供應鏈管理的觀念,學習發達國家企業或國內外資、合資企業的一些先進經驗,把綠色管理作為企業文化,滲透到企業的各個環節,從企業內部物流管理做起,逐步建立供應商的檔案,實現對供應方的科學評估。同時,在企業的產品設計,尤其是材料選擇中加強綠色管理,既降低成本,又達到環境標準。另外,加強企業信息化建設,為企業建立實施綠色供應鏈管理也是目前的當務之急。需要著重指出的是,不同的行業、不同的企業,建立實施綠色供應鏈管理是各不相同的,必須針對企業實際情況,采取不同的方法,實現降低成本、提高環保效益和企業聲譽,最終增加利潤并達到可持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