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港共建國際服務貿易型特區
2008-2-8 23:26:00 來源:物流天下 編輯:56885 關注度:摘要:... ...
在現行的體制和機制下,深圳和香港可以通過“試點”共建國際服務貿易型特區的形式,搭建起一條嫁接內地與國際的重要橋梁。 深港這道重要橋梁,既能在促進內地發展的同時分享內地快速增長的各項發展優勢,又能通過與國際間不斷交流學習建立起與世界現代生產服務體系對接的現代服務體系。
第四次全球制造中心轉移趨勢初露端倪
深圳和香港“試點”共建服務貿易型特區,其主要原因是我國經濟特區的發展目前正面臨的巨大挑戰。二戰后,為了追求生產低成本優勢,全球制造中心每隔約20年就會發生一次大規模的轉移。第一次是歐美轉向日本,造就了日本70年代的經濟發展奇跡;第二次是從歐美、日本轉向韓國、新加坡以及我國臺灣、香港等東亞國家或地區,崛起了“亞洲四小龍”新興工業化經濟體;第三次是全球制造中心轉向以深圳經濟特區為代表的我國東南沿海地區,在世紀之交形成了“世界工廠”。我國20世紀70年代末的思想大解放,及時抓住了世界范圍制造業中心第三次轉移的機遇。
至今,以深圳為代表的經濟特區發展也經過了二十余年的發展,珠三角地區特別是深圳經濟特區,生產要素價格明顯上升,勞動密集型產業正在喪失競爭優勢,部分企業向國內中西部地區和國外的印度、越南等低成本國家轉移,第四次全球制造中心轉移的趨勢初露端倪。
積極探索服務貿易發展新體制
改革開放以來,以深圳為代表的經濟特區重點對外開放的是制造業領域,特別是加工貿易的發展使貨物貿易開放程度較高。但是多年來服務業對外開放程度明顯落后于工業。服務業的整體競爭力不強,導致高附加值的現代服務業收益包括知識產權收益、品牌設計收益流出到國外,致使制造業比重的過度上升和服務業的滯后。這種情況如果繼續延續下去,將不僅威脅我國大城市和經濟特區的產業持續發展力,也將威脅到國家產業競爭力。當前我國還沒有走出服務產品短缺的時代,國家需要繼續探索出一條有效的路徑來促進中國服務貿易領域的發展。
在看到經濟特區發展面臨巨大危機的同時,我們也必須看到深圳發展中潛藏的巨大機遇。在20多年改革開放的發展中,深圳在跨國公司“工廠”布局中搶得了先機,這為吸引全球制造業的“倉庫”和“辦公室”奠定了基礎,同時制造業的高度發達也對生產性服務業產生了大量的需求。為此,我們可以借鑒當前促進貨物貿易發展的辦法,建立服務貿易型的經濟特區,積極探索出服務貿易發展的新體制。在中國由“世界工廠”向世界的“倉庫”和“辦公室”轉型的國家戰略中,由此可見,以深圳為代表的經濟特區還有繼續承擔起發展服務貿易重要歷史使命的重任。
服務貿易二次創業深圳未來發展3個核心領域
在這次產業調整的“服務貿易二次創業”中,深圳未來發展有3個核心領域:第一,嫁接起中國內地服務業與國際服務業之間的橋梁,提供精細化的生產性服務;第二,嫁接起內地與國際科技創新之間的橋梁,以自主創新發展高新技術產業;第三,嫁接起內地與國際市場之間的橋梁,培養自主品牌,轉變經濟增長方式。為了實現這3個核心發展目標,深圳光靠自身力量絕對無法完成這一重要的歷史使命,必須要和香港聯合起來。深圳和香港兩座城市的優勢,可謂各有所長也各有所短,深圳與內地聯系更緊密,香港則和國際更聯系。如果相互之間取長補短,深港兩座城市就能實現雙贏,否則兩者則可能兩敗俱傷。
為了做好深圳和香港“試點”共同建設國際服務貿易型特區,推動經濟特區的產業轉型和促進現代服務業的發展,必須在四個方面先行先試:一要提高認識,全面改善城市投資環境,在政府理念上從服務法人的投資環境向服務自然人與法人并舉的投資環境轉變;二要實施服務業領域對外開放新戰略,使經濟特區率先在現代服務業領域對民營資本和外資進入門檻、股權比例、業務領域、市場范圍等方面大膽突破;三要在深圳經濟特區內實施服務業“點開放”帶動“面開放”的新局面,利用毗鄰香港優勢,與香港充分合作,優先在相關園區全面開放服務貿易、金融、要素流動等領域;四要解放思想在人才、資金、信息、貨物等方面,拓寬深圳與香港兩地的交流方式,使得人流、物流、資金流、信息流、互聯網在兩地間更加暢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