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 中國直面全球經濟放緩
2008-2-5 12:21:00 來源:物流天下 編輯:56885 關注度:摘要:... ...
2008年,美國次級抵押貸款問題所引發的一系列后遺癥正逐步體現,受此影響,全球經濟增長預計將明顯放緩,與此同時,國內經濟增長遭遇潛在通貨膨脹掣肘,各種經濟政策同時面臨新的問題和挑戰。在這樣一個世界經濟的“剎車”之年,一直高速運行的中國經濟在2008年是提速還是減速呢?近日,中國最頂級經濟學家參與的“中國經濟50人論壇”在北京召開,世界經濟展望與中國面對的重大問題成為此次年會的主題。
全球經濟遭遇滯脹影響
“全球經濟正在放緩:美國住宅市場問題仍在繼續,美國和歐洲金融體系依然面臨壓力,全球其他地區的經濟正開始受到拖累。”這是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總裁多米尼克·斯特勞斯·卡恩上周六發表在《金融時報》評論文章的開頭。
“去年12月份,芝加哥的期貨市場相比于2006年,小麥上漲83.7%,大豆上漲74%,玉米上漲12.7%。所以2008年很可能經濟放緩,同時國際通貨膨脹有滯脹的影響。”上周六舉行的“中國經濟50人論壇”年會上,中國發展基金會副秘書長湯敏如此判斷。
湯敏介紹,根據國際能源署的預計,2008年原油的整個需求將增長210萬桶/日,但是真正產能增長60萬桶/日,存在短缺。其他有色金屬價格也存在不同程度的漲幅,去年國際礦石的價格上漲將近一倍。而目前,全球的糧食庫存也是20年最低的水平,存在著2200萬噸產需缺口,糧價可能還要繼續上漲。
關于全球經濟,IMF最新預測認為,2008年全球經濟增長率將從2007年的4.9%放緩至4.1%。這是IMF自2007年10月發布上一期《世界經濟展望》后,再次調低全球經濟增長預期。
美國經濟將明顯放緩,其他工業國家將出現更為溫和但幅度仍然很大的放緩。多米尼克·斯特勞斯·卡恩認為,新興市場經濟放緩的確切時間尚不完全明朗,但其表示,鑒于新興市場與工業國家的緊密聯系,經濟放緩可能只會更早降臨,而不會更晚。
在中國宏觀經濟學會常務副秘書長王建看來,世界經濟的繁榮是建立在美國泡沫所創造的財富效應的基礎上,主要的發展中國家和歐美經濟的復蘇,也都是建立在美國的最終需求的不斷擴展之上,如今這個泡沫破裂了。
“美國貿易的增長幅度會下降,現在我們看到美國的貿易赤字在不斷受到壓縮。”王建如此判斷。“去年4季度,美國的進口增加了0.3%,出口增長了0.9%,且還會繼續變化。”
美國降息并非明智之舉
再次下調對2008年全球經濟增長的預期,IMF將其歸結為美國次級抵押貸款風暴引發的全球金融市場動蕩和美國經濟放緩趨勢。IMF認為,美國經濟雖然將延續放緩趨勢,但可以避免衰退。
近段時期以來,美國頻頻出臺相應政策,調控國內經濟形勢。布什政府宣稱要通過1500億減稅計劃刺激國內消費,并將減稅行為永久化。1月30日,美聯儲宣布將聯邦基金利率下調0.5%,降息后聯邦基金利率指標現為3%。同時,美聯儲還宣布下調貼現率0.5個百分點,達到3.5%。這是繼1月22日大舉降息75個基點之后,美聯儲再次出手。累計125個基點的降幅,也使今年1月成為上個世紀80年代初以來最大的單月降息幅度。
IMF官員約翰遜說:“這對美國是一項不錯的政策組合,適當且有益。”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所長夏斌認為,美國低利率政策解決危機的措施不明智,應該停止減息。應該讓海外的投資者進入美國,緩解危機。
“美國現在采取的是刺激消費的政策,這個在達沃斯論壇遭到了許多人的批評。”剛剛參加完達沃斯世界經濟論壇的社科院世界經濟與政治研究所所長余永定如是說。他分析認為,美國經濟出現問題的根源在于美國人的消費造成大量的借債,對此,美國政府應當采取緊縮的貨幣政策。但如此一來,美國經濟暫時會出現嚴重問題,而美國政府不愿意承受暫時的困難,所以采取了現在擴張的貨幣政策。
余永定說,“最近有一篇文章講,美國人就像酒鬼,為了使酒鬼醒酒,現在讓他多喝一壺,現在這種方法可以解決一時之渴,但是權宜之計不可能根本解決問題”。
中國利率調整受全球經濟牽制
專家分析,美聯儲的降息行動減小了國內貨幣市場利率上升的空間和動力,壓縮了我國央行進一步加息的空間,這可能影響到央行通過加息手段進行宏觀調控的選擇余地。
在美聯儲此次降息后,聯邦基金利率降至3%,中美基準利率倒掛逐漸接近1個百分點。我國央行前副行長吳曉靈指出,美國聯邦儲備理事會降息會壓縮中國央行利用利率杠桿調節國內需求的空間,因此央行會比較多的運用數量工具和匯率機制。
目前,央行選擇加息的重要參考在于中國經濟的局部過熱現狀,包括物價較快上漲、投資增長過快以及流動性過剩加劇等因素。
但是,全球化融合步伐的加快,使得中國經濟對世界主要經濟體的貨幣政策越來越敏感,央行將綜合評估美聯儲降息的影響。專家分析認為,“為了避免人民幣升值壓力驟然增大帶來負面影響,美聯儲的降息行動無疑將減少我國央行的加息頻率和準備金率的調整頻率”。
“目前中美利率倒掛、人民幣升值,可能壓力不會很大,熱錢的流入問題可能壓力也會減少。”銀河證券首席經濟學家左曉蕾如此表示,她判斷,目前這個時候可能就是我們進行匯率改革,進行結構調整的最好時機。“如果等到一年兩年以后美國的經濟開始恢復,又會開始重復新危機帶來的問題。等到那個時候,我們可能重復我們現在的問題。”她說。
中國經濟信息網首席經濟師同時建議,當前利率調整的有效性受到制約的情況下,應該更多地使用匯率政策,加快人民幣升值的步伐。他認為,如此既可以平衡國際貿易,有助于控制流動性,也有助于控制通貨膨脹。余永定亦認為,此時人民幣應加速升值,同時加強對資本跨境流動管理。
數據顯示,自年初至1月31日人民幣對美元升值幅度已達1.67%,期間人民幣對美元匯率中間價最高升至7.18元。多數專家和機構分析,今年人民幣對美元將升值9%左右。
通貨膨脹仍是國內最大挑戰
人民幣升值的壓力或許在美國無暇對其施壓時得到減緩,但國內面臨的嚴重通貨膨脹形勢不容樂觀。作為判斷是否通貨膨脹的重要指標,CPI成為眾多機構和學者關注的數據。去年全年,我國CPI均值達到了4.8%,11月單月最高6.9%。在預測今年1月的CPI數據時,不少機構判斷其將超過7%。
王建指出,目前的通貨膨脹屬于成本推進型,同時由于人口增長、土地減少,造成農產品價格上漲將是長期趨勢。
業界普遍認同現在的通貨膨脹是世界范圍的通貨膨脹,原因是油價、糧價等進入了上升的周期。
國際貨幣基金組織表示,盡管油價回落或可能有助于緩和通貨膨脹壓力,但貨幣政策面臨如何在較高通貨膨脹率和經濟增長減速之間尋找平衡應對方案的嚴峻挑戰。
吳曉靈進一步指出,通貨膨脹不是受制外部需求的變化,而是自身結構不合理的影響。目前我國資源的價格水平低,“如果我們用這樣低的資源進行生產的話,只是拿中國有限的資源來補貼全世界。”吳曉靈說。他認為,中國必須及時地來調整資源價格,包括土地價格、勞動力價格,而這些價格的調整,就意味著要推動物價的上漲。
對于目前國內的通貨膨脹,余永定認為,必須堅定地把抑制通貨膨脹作為首要目標,降低消費者的通貨膨脹預期,打擊企業的囤積、待價而沽、競相漲價等行為。
他認為,市場上關于結構性通貨膨脹的概念完全錯誤,通貨膨脹是無法用結構調整或微觀管理的辦法來解決的,必須采取緊縮性政策,應該接受經濟增長速度的下降,但不應低于8%-9%,通過財政和貨幣政策的配合實現通貨膨脹4%、經濟增長8%-9%的目標。經濟增長速度下降的容忍度應主要考慮就業狀況。
根據IMF最新預計,中國經濟增速也會有所減緩,將從去年的11%放慢至10%。
王建表示,目前我國面臨的還是一個滯脹的格局,“這個時候是保增長還是保價格,中國能不能挺過全球今年的經濟簫條就很難說了。”
余永定發表觀點指出,在未來一段時間內可能會有物價上漲和經濟增長相互交替的時間,這一段時間可能出現震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