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下交通催生新人群 快遞一族“地鐵速度”尋覓新方向
2008-2-5 12:08:00 來源:物流天下 編輯:56885 關注度:摘要:... ...
21歲的小王從安徽老家來上海不到半年,小王每天都在地鐵里傳遞快件,每天的工作時間在6小時以上。用他的話說:“我至今搞不清上海的路怎么走,但我可以清楚地知道每一條地鐵線路的站點分布。”同樣身為地鐵快遞的小徐來自河南,26歲的她一天10小時上班全在地鐵里,作為一名快遞調度員,小徐保證了每份經手的快遞都能準確、及時地送達目的地。 爭分奪秒
昨天,記者在地鐵2號線世紀大道站點看到青年小王時,他正隔著欄桿從一個穿藍色羽絨服的人手里接過一個紙箱,紙箱里有信件還有些小包裹,那人向他交代了幾句便離開了。
“這次先到南京東路,那兒會有人來接,然后去靜安寺。”小何告訴記者。
上了地鐵,小王把紙箱踢到扶手的立桿邊,找了一個最靠近車門的座位坐下。“我一般早上9點上班,到晚上6點收工。一天基本都在地底下,就連
外面是白天還是黑天都不知道了。每天在一個站與另一個站之間跟著地鐵奔跑,我們是計件工,每跑一次,就意味著口袋里會多一點錢,”對于這樣的生活,小王學會了苦中作樂,“雖然地鐵里的空氣不太好,但總比刮風下雨在外面跑強。就好像這兩天下大雪,很多同事騎車都摔傷了,我就好多了,地鐵里還有暖氣。”
列車即將駛入南京東路站,小王“快遞接力”的第一站到了。只見,小王迅速從紙箱中挑出3個信封,整個人跪在座位上面向車門張望。車剛停下,門一打開,小王立即將上半個身體斜出座位邊的扶手,手里甩著信封,和站臺上的一個男子打招呼。那名男子迎上前來,熟練的接過信封,在不到一句話的工夫里,車門再一次被關上。
“知道為什么我要坐在車頭嗎,那是因為要和在車站內接應的人配合好。一般來說,在時間緊急的情況下,為了節省時間,他們會安排一個人在站內接應。所以,我們上班的第一天,師傅就教我們乘坐地鐵只坐車頭和車尾,那是為了方便來接應的人準確定位,確保快件能及時送達。”
雖然,小王上班只有3個月不到,但說到“地下接力”的門檻,已經是頭頭是道了。
在完成了一次交接后,小王長舒了一口氣,再次篤定地坐在了座位上。“快遞就是跟時間賽跑,因為這種傳遞,在環節上一定不能出錯。不然一班地鐵開掉,耽誤的就不僅是時間,還可能會影響其他同事。”在小王的心理,時間是最重要的。
運籌帷幄
中午12:00前后,地鐵2號線南京東路站站廳收費區內,記者看到了左手拿著手機,右手握著對講機的小徐,再環顧小徐身邊的裝備,還真是夠齊全的,除了要中轉的快件外,還準備了筆記本、水筆、手機、小板凳——簡直就是一個流動辦公點。只見,小徐麻利地接過由站外送來的一份快件,再一個電話聯系地鐵快遞。5分鐘不到,一位小伙子出現在其面前,接過快件,在小徐簡單地交代幾句后,小伙子立馬下樓坐上地鐵直奔目的地。
而小徐則在原地,一邊電話聯系目的地接應,一邊認真地記錄下此次快遞的時間、目的地和“經手人”。記者在其記錄本上看到,才半天工夫,就密密麻麻地記錄了20多條快遞信息,記錄本上有著用紅色水筆自畫的很規整的表格,然后分門別類、密密麻麻地寫滿了快件的號碼,看上去一目了然,相當清晰。
“現在各家快遞公司的地鐵調度員都是女的,一方面是照顧我們不用跑來跑去,另一方面是因為我們心細。我們公司分布在2號線沿線的就有20個人,他們都歸我調度。”對于如今的這份工作,小徐顯然是很滿意的。“我是在地鐵里現場辦公的,要知道,現在上海的軌道交通四通八達,要在每條線路上安排好人手也不是件容易的事情。
我們也算是腦力勞動者了,每天在地鐵里‘下棋’。”說著,小徐自己也笑了。
“我們活動的時間一般都集中在上午9點以后到下午6點鐘以前,這段時間,正好避開了上下班的高峰,而且對公司來說基本上能夠實現我們的服務承諾。快遞員可以上下午輪班,但作為調度員的我們則不行,一般我們一天要工作十小時左右。”
順風搭車
小徐告訴記者,一般市內一個長距離的快遞要通過3到4棒“接力”,兩棒在地鐵站外,剩下的幾乎都在地鐵站內交換,“這樣能節約交通成本。通常每隔3個站頭就會有一個接應點,如果間隔站太多往返時間就太長,反而會耽擱接下一個快件,但如果間隔站太少,運送成本也會提高。”對于這一系列專業術語的靈活應用,小徐將其歸功于“都是跟地鐵員工學來的”。
在和記者閑聊的20分鐘時間里,小徐從站外收到了3份快件和1個包裹,但是奇怪的是這次小徐并沒有招呼自己公司的人來接快件,而是將快件交給了另一家公司的一個小伙子。
“大家都混熟了,碰到同路的我就可以偷偷懶讓他一塊兒送過去,這個叫做搭順風車,我只要打個電話,我們公司的快遞員會在陸家嘴站接應的。”小徐指了指身邊的幾個人告訴記者,“這里就有四五家公司的人,大家每天都在這里,抬頭不見低頭見,時間長了,大家關系都不錯。現在大家只要有同路的快件都會幫忙帶上,各家只要在目的地接應就好了,既節約了人力,也免得人家說我們快遞搶占什么公共資源。”
雖然終日不見天日,但小徐顯然已經適應了這份工作,并將自己的聰明才智融入其中。
●新聞背景
隨著日前地鐵“三線兩段”的開通,上海的地下軌道交通網的規模效應日漸顯現。毋庸置疑,上海地鐵線網的延伸給市民帶來了便利,并大大節省了出行成本。然而,人們也不由地發現,如今的地鐵站大有成為“多功能廳”的發展趨勢。在這個“多功能廳”里聚集著各式各樣的“地下生活一族”,他們都以地鐵為依托實現著自己的生存模式,而其中最常見的就是背著大包小包,終日往返于地鐵站點間的地鐵快遞。
為了生活
“其實,每天在地鐵里奔忙也是很緊張的,心里想的就是快、快、快,現在好好地走路已經不會走了,都是一路小跑的。”小王告訴記者,“前兩天上海下雪,地鐵里又濕又滑,因為趕時間,一天里我就摔了3回。爬起來第一件事不是想著那里摔痛了,而是看手里的東西少了沒有,假如沒少,便咬著牙繼續往前趕。”
對于這樣的地下生活,小王已經習慣了,“剛開始的時候,真的很害怕,地鐵里這么多人,而且各條線路還不一樣,就怕自己坐錯了站,我還在地鐵里被偷掉過一部手機和一個公司發的對講機。想想我一天就算送50份快件,也只能拿到100塊不到,真的,我當場就哭了。不過現在好了,做順了,我一天能在地鐵里跑上20多次,每次送個三四份快件沒問題,這樣一天下來也能有200多塊錢一天,日子好過多了。
說起不為人所知的辛苦,小徐有自己的怨尤,“我已經好久、好久沒曬過太陽了,有時候休息天出門都有些不習慣了,老覺得陽光刺眼。整天在地鐵里坐著,外面是什么情況一點也不知道,所以,現在每當看到從站外送快遞過來的人,我問的第一句話便是,‘外面天氣怎么樣’,就想知道天好不好,有沒有下雨,是不是出太陽了,熱了還是冷了,反正信息是越多越好,就想通過他們多了解外面的情況,畢竟自己看不到,感覺不到是件很難過的事情。”
在交流中,小王和小徐都表現出了一種情緒,對地鐵是又愛又恨。“總覺得地鐵把我綁住了,自己成了見不得光的人,想想要是沒有地鐵也不至于成天呆在地底下。不過要是沒有地鐵,說不定就沒飯吃了。”
他們共同提到的一句話是“真的很辛苦,很累,但在上海生活不容易,這份工作再苦也要做下去”,這也是他們,這些年輕的地鐵快遞族的共同心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