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FID資訊網圖片資料:荷蘭鹿特丹港)
荷蘭因優越的地理環境,已發展成貨物進出歐洲的門戶,運抵史基浦機場或鹿特丹港的貨物,經由陸路或水路再轉運到歐洲內陸各地。自1985年起,荷蘭貨物轉出口值以平均每年10%的速度成長,2006年轉出口的貨物金額占荷蘭總出口的40%以上,達1,350億歐元。荷蘭的經濟和國際物流有非常重要的相互依存關系。
為吸引外商投資,荷蘭傾向采取高度自由化的稅制,并鼓勵自由貿易。荷蘭政府在2006年將公司稅調降到29.6%,2007年再次調降至25.5%。另外,資本稅也在2006年開始廢除。對物流業有直接影響的則是自2005年9月起在史基浦機場實施的免報關區,參與該計畫的公司不需為公司間轉運的貨物重覆繳交各項文件,估計每年可省卻至少30萬個報關手續。
RFID助物流工作效率大提速
目前當紅的無線射頻辨識系統(RFID)技術,預計將為物流業帶來革命性的變化。以物流業來說,荷蘭的競爭對手是西歐沿海國家,這些國家的工資不相上下,因此盡可能提高服務效率,比努力壓低價格更能增加競爭力,無線射頻辨識系統標簽(RFID-tags)的發展對物流業來說即是一大利多,高科技帶來的迅速及準確性可大大提高物流業的工作效率。
目前荷蘭多數業者仍處于觀望階段,一方面評估投資后能提高多少效益;另一方面也等待技術更趨成熟、價錢降到最低,市場專家預估今(2008)年前還不會有突破性成長,但到2010年荷蘭無線射頻辨識系統(RFID)市場將可達22億歐元,也就是2005年的六倍之多,是極具發展潛力的市場。
相關資訊延伸閱讀:
海、陸、空運輸 缺一不可
除了地理位置的關系,荷蘭政府歡迎外商投資的各項措施、人民擅于貿易和英、德語普遍等因素,使荷蘭成為許多想在歐洲設立配銷中心的廠商第一個考量,目前設在歐洲的配銷中心有15%集中在荷蘭,比率居歐洲之冠,其中以食品飲料業、高科技、電子產業和制藥業為最多。
配銷中心位于歐洲各國的比重
單位:%
根據荷蘭物流協會(NDL)的統計,在荷蘭的外國公司至少為荷蘭提供了7%的就業機會,近五年來,更由于中國大陸(以下簡稱大陸)與荷蘭間的貿易量大增,又新增了約2萬3,000個工作機會,據估計,目前荷蘭有將近10%的人口從事與物流相關的行業。
萬噸,比2005年成長3%,其中進口(3億7,747萬噸)年成長率2.2%;出口(1億2,972萬噸)年成長率5.3%。去(2007)年上半年的最新統計顯示,由海運經荷蘭運輸的貨物量達2億6,310萬噸,成長3.4%。
自1995年以來,亞洲即成為鹿特丹貨柜船往來的重要區域,中國大陸經濟的起飛使得鹿特丹港更為繁忙,往來鹿特丹港的400萬個20尺貨柜中,即有四成以上來自亞洲。
鹿特丹港為目前歐洲第一大海港,2006年鹿特丹港貨物吞吐量成長2.1%,達3億7,820萬噸,不過緊追在后的比利時安特衛普港及德漢堡港同年的貨物吞吐量分別成長5%及7.3%,被荷蘭視為是頗具競爭力的對手。
歐洲主要海港貨物吞吐量
資料來源:荷蘭海港協會
經由荷蘭內陸水路運輸的貨物每年約有3億3,000萬噸,包括礦砂、金屬、食物原料、計算機、影音設備、汽車等,值得注意的是,水路運輸是荷蘭運送具危險性貨物的主要管道,每年運輸量約有6,500萬噸,其中25%運往荷蘭各地,75%則經荷蘭運往歐洲其他國家,經由道路及鐵路運輸的具危險性貨物量分別只有1,200萬噸及400萬噸。
空運
位于阿姆斯特丹的史基浦機場為歐洲第三大貨運機場,全球排名第六大,1995年到2005年間貨運量大幅成長48%,2006年達到153萬噸,比2005年成長5.3%。
位于鹿特丹郊區的鹿特丹機場,也是荷蘭空中貨運的管道之一。根據荷蘭財經日報(Financieele Dagblad)報導,由于陸續有新的歐洲國家加入歐盟,使荷蘭的地理位置漸漸邊緣化,鄰近的德國法蘭克福機場貨運量近來每年都成長10%以上,遠高于荷蘭史基浦機場貨物量的成長率。
陸運
荷蘭的道路運貨量在2006年共計5億4,000萬噸,里程達70億公里,貨物總值約9,500億歐元,其中三分之一是運往荷蘭境外。
由荷蘭運輸物流公會(TLN)每年所做的統計發現,2003年到2005年,每年都有100家以上的道路運輸公司宣布倒閉,但同時大規模的公司數卻越來越多,顯示市場仍在整合中,至2006年6月底,荷蘭共有1萬2,095家道路貨運公司。
荷蘭前20大物流業者
資料來源:荷蘭物流協會
陸陸續續興建了十年的Betuwe貨運鐵路,在諸多反對聲浪中,終于還是在2007年6月通車,由鹿特丹港橫跨荷蘭南部,直接通往德國邊境,不過通車至今,卻因鐵路安全系統不斷出現問題,仍無法正常運作。
隨著物流業的發展,倉儲運輸車的市場也明顯成長,根據荷蘭運輸機械商會(BMWT)的統計,2006年荷蘭倉儲運輸車銷售量成長22%,達1萬5,029輛。
該商會指出,基于保護勞工的立場,荷蘭政府禁止相關業者在密閉空間使用會產生有毒氣體的運輸車,所以柴油堆高機的銷售一度受到影響,直到堆高機制造商聲稱已研發出新技術,使柴油堆高機不會排放有毒氣體,延后采購計畫的倉儲業者才開始下訂單,或者選擇新型柴油堆高機,或一勞永逸選擇電動式機型,于是2006年各式倉儲運輸車銷售量都出現明顯成長。
勤建設 解決堵塞問題
道路堵塞及貨車進城時間的限制,是荷蘭物流業產值無法突破的主因,尤其各主要城市規定的貨車進城時段沒有互相配合,更導致物流公司的困擾。另外,貨車噪音及排放廢氣的限制,也是政府和業者間尚未達成共識的議題。
為解決日漸嚴重的道路堵塞問題,荷蘭政府特別提撥預算,加速道路興建,因為,雖然目前鹿特丹仍為歐洲第一大港,但日趨嚴重的道路堵塞問題,大幅降低貨柜入港后運往歐洲內陸的效率。
根據荷蘭物流協會的統計,塞車問題在2005年已造成荷蘭物流業經濟損失達5億1,000萬歐元,2006年更高達7億4,000萬歐元。荷蘭運輸網雜志(TransportNet)也指出,鹿特丹貨柜碼頭的堵塞,讓貨柜車駕駛每天幾乎花六個小時在排隊,許多駕駛寧愿跳槽到其他類別的貨運公司,也不愿再忍受進出鹿特丹貨柜碼頭的大排長龍。運輸公司一方面樂見市場的蓬勃發展,另一方面卻無法留住經驗豐富的貨柜車駕駛,有些運輸公司開始自行開設課程,培訓貨柜車駕駛,以因應駕駛短缺的問題。
荷蘭政府除了加速道路興建的腳步,民間團體也積極將觸角伸往海外。去年5月荷蘭物流協會在香港成立辦事處,這是該協會在荷蘭以外的第一個辦事處,正是要吸引潛在廠商前往荷蘭設立歐洲據點,以進一步奠定荷蘭為歐洲物流運輸門戶的地位;另一方面也為荷蘭物流業者在亞洲搜集第一手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