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快遞物流開放紀事(一)
2008-2-26 13:47:00 來源:物流天下 編輯:56885 關注度:摘要:... ...
“國外大企業要想進入中國國際快遞物流市場立足并發展,雖然有很多方式,但最好是選擇中外合資或者合作。”中國貨代協會會長羅開富說。羅曾經是中外運集團的董事長,在他執掌中外運期間,經歷了外資快遞企業與中外運之間的分分合合。
隨著外資在中國設立獨資企業的最后時刻即將來臨,關于它們選擇合資還是獨資,再次成為業界關注的焦點。而幾大國際快遞大公司的不同路數,也折射了幾種進入中國物流市場的不同路線。
DHL是最早將快遞概念引入中國的跨國公司之一,也是合資路線堅定的支持者。
1980年,DHL國際快遞正式來到中國。由于中國剛剛實行改革開放,不允許外商獨立從事快遞經營,因此當時的外經貿部要求,所有進入中國的跨國公司從事快遞業務,必須與中外運公司進行合作。國外的業務完全由外資公司處理,國內的快遞主要由中外運負責中國本土公司。如果從事國際快遞業務,也必須經過外經貿部(即現在的商務部)的批準。當年DHL與中外運簽訂了互為代理協議。
從代理向合資演變是自然而然的。到1986年后,中外運與DHL國際快遞成立了合資公司中外運敦豪,并與其它公司相續成立了中外運-TNT、中外運-OCS和中外運北空-UPS等合資公司。每家合資公司的合資形式大體是50%-50%的出資,雙方共同派人參加管理,但各合資公司在規模上不一樣,DHL的分公司有50多家,TNT有11家,OCS只有8家,而UPS國際快遞只是在北京與中外運成立了合資公司,其它地方都是代理關系。
由于DHL、UPS、FedEx、TNT四大國際快遞巨頭競相與中外運合作,在合作過程中,幾大巨頭間圍繞中外運的矛盾逐漸產生,FedEx、TNT和UPS先后離開中外運。FedEx選擇和民營企業大田集團合資,TNT與一家名不見經傳的小公司超馬赫締結姻緣,而在2005年的交接期過后,UPS國際快遞將基本上把業務操控權從中外運方面買回,正式開始“單飛”之路。
但DHL似乎決定綁定中外運。為了表達與中外運合作的決心,DHL表示將和中外運繼簽50年,甚至與中外運合作經營國內快遞。DHL在談到合作基礎時表示,目前,中國內地是DHL國際快遞在亞太區業務增長的主要來源,平均年增長率達35%至45%,2004年上半年更高達50%至60%;而經DHL快遞在香港機場的貨運量,超過七成是來自珠三角地區。
“DHL國際快遞的做法是最明智的選擇。”羅開富說。經營快遞最需要的是網絡,但在國內,能夠滿足快遞要求覆蓋整個中國的網絡至今仍是稀卻品。“不要小看這幾百個點,建立起來需要的不僅僅是錢,還有人員和地面網絡,與海關等部門的關系也是非常重要的。購買一個現成的網絡當然是最好的選擇。”一位國際快遞業內人士評論說。
但現成的網絡不多。中外運、中海和中遠是國內物流三巨頭,擁有最大的網絡。中遠和中海的核心一直是海運船隊,且分別倚靠自己的貨代網絡成立了物流公司。中外運的網絡最大,主要由貨代、場站和車隊這些運作3PL項目最合適的資源組成,且可以借之與中國郵政相抗衡。對于國際快遞公司來說,這是一個不可能更理想的選擇。
但DHL并非沒有挑戰,由于沒有自己的機隊,這可能成為其今后發展中最大的軟肋。而國際快遞UPS和FEDEX正是憑借航空公司的身份,在中美航權談判中拿到了轉運中心的籌碼。
而DHL合同物流業務在中國的發展戰略,也讓人感到左右搖擺不定。
事實上,DHL國際快遞的母公司德國郵政在資本市場上長袖扇舞,但其整合能力卻讓人感到擔心。時至今日,丹沙和敦豪的整合帶來了何種效應,尚無法作出評論。但有一點是肯定的,在中國曾經獨占合同物流“頭把交椅”的風光,已經不在敦豪頭上。
“最早是10年前的寶隆洋行,那時候,在中國就有真正意義上的供應鏈管理了。”天駿物流執行董事胡珉回憶說。寶隆洋行后來并入丹沙,再進入敦豪國際快遞。當時這家公司所運作的,都是一些大型跨國食品公司外包的物流業務,從供應商采購計劃,到生產計劃的銜接,再到配送路線的設計,無所不包,可以算得上中國物流的先驅。如今,參與運作這些項目的人
不是任職大型跨國公司的供應鏈總監,就是開辦了自己的國際快遞物流公司,但重組后的敦豪卻似乎沒有從中得到些什么。
DHL-SOLUTON是DHL國際快遞負責合同物流的業務板塊,延續著具有國際戰略眼光的傳統,并沒有把精力放在零售、家電這些被炒得火熱但食之無味的業務上面,而是致力于開發快速消費品、汽車、醫療器械、化工等操作難度高,利潤大的項目。不過,與當時保龍洋行在圈子內的號召力相比,DHL-SOLUTON卻顯得過于沉默。一些其在華的項目,只是掛了一個總包商的虛名,盡管物流資本逐漸開放,但這些業務還停留在與客戶國外總部合作的階段,并沒有真正進來。
2004年底,國際快遞DHL-SOLUTON專門從福特汽車挖來了王孝華出任總經理,但時至今日,其在汽車物流方面的舉動乏善可陳。與現在已被德郵收購的EXEL所操作的星網物流園、中外運的米其林項目等相比,很難看出這是一家在全球具有巨大影響力的合同國際快遞物流提供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