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者的三重角色-兼談西南物流等機構的企業文化
2008-2-26 13:43:00 來源:弛子 編輯:56885 關注度:摘要:... ...
經過這幾年作為并非專注的旁觀者以及并非稱職的實踐者的體驗和感悟,學院時代對現代企業經理人角色的認識已被難得理想化的管理現實所湮沒。
作為經典管理學要義的5項職能——計劃、組織、指導、協調、控制,告訴了管理者應該做什么,卻沒有也不可能說清楚其因該怎樣做。
作為經理人最重要素質的執行力,其成型觀念與方法論直到新世紀之初才隨著拉里·博西迪和拉姆·查蘭《執行》一書的暢銷而普受關注。
作為現代公司軟實力的企業文化,其形而上的精神內涵是理念,而其落實,則必然依靠管理者的行動。行動的范式,卻極少見諸管理類著述的描繪。
這里所說的“三重角色”,是試圖穿透管理5項職能形而上的描述,進一步具象化執行力所未闡明的道理,將戰略與企業文化理念落實到管理實踐中的參照。
現代企業經理人的三重角色——場上隊長、場邊教練、幕后推手
身先士卒的場上隊長
年前利用一個周末的兩天時間再次到我所供職的出版機構的外協物中心地考察拜訪。這是位于京城西南四環外的一處大規模儲運基地,在京上百家出版單位的圖書,通過這里發往全國各地的書店。
由于地處環線外的邊角,周圍還有穿插的鐵路線和一座貨運火車站,新世紀初的時候,這一帶無論城鄉面貌還是經濟社會角色,都還似乎是與大都市的時尚與繁華顯得頗為隔絕。即便今天,形成這座物流基地的幾個地理位置與經濟關系都極為緊密的村鎮,還依然保存著某種前工業時代的面貌,然而依托貨運區位優勢、憑借領導層不斷超越的戰略規劃和管理實踐,以及強大的企業文化,這里短短幾年已然一躍成為集“儲、物流配送、網絡信息、采集、批發、流通加工”六大功能的現代化物流中心,而其物流業務,也還不是當地產業的全部。在作為全國經濟文化中心的首都所扮演的角色,顯然已經舉足輕重。
是時,他們正拓展剛上馬不久的服裝物流業務,巨大的鋼結構庫房里已經搭好三層總共四五米高的基架,一排排焊接好運來的分揀用隔間正往里裝配。接待我的是位正值年富力強、親手參與物流基地創辦發展的管理層人物,這位頭天在辦公室與我交談時還西裝革履的副總,翌日一大早就換上軍大衣、戴著勞保手套混跡在一群工人中間邊指揮、邊觀察試驗、邊與大家一起搬運和安置那些鐵架欄。他手下的一位女性庫區主任,也同樣裝束與行動。
這是一支以我粗疏的閱歷所見識過的異常優秀、務實而親和的管理團隊,戰略計劃、組織、指導、協調、控制一系列管理職能在舉重若輕間被闡釋得淋漓盡致。當天下午臨別前恰有幸欣賞到公司的新年聯歡會,素日統一藍色工作服、穿梭忙碌的員工們自創自演了繽紛的文藝節目,星光燦爛、藏龍臥虎的氣象又令人刮目相看。晚會的序幕是公司上下共唱“西南物流員工之歌”、共誦“西南物流管理和市場理念”,不少詞句至今印象深刻——“干部、干部,先干一步;干部、干部,只能‘干’不能‘不’;干部干,讓群眾看……”我就此知道,中層甚至高層管理者的行動方針正來自這些頗具中國特色的樸素思想。
事實上,在這個產業基地從鄉鎮企業聯合體向現代化商業集團迅速進化的的過程中,企業文化扮演著重要的角色。兩年前第一次到那里考察學習的時候,物流公司的掌門人——一位儒雅健談的職業經理在分享管理經驗時,便對企業文化提及頗多。他們有一系列的明確的內部管理與市場營銷理念(多達幾十條)——有的像原創,有的是拿來主義,有中國式的,有歐美式的——卻難得地在這家頗有中國特色的成長型企業集團身上整合、彰顯得這如此貼切。這些企業治理的格言被印成小冊子、讓書法家寫成字幅裱框裝在辦公樓的墻上、刷成大標語在庫房里,隨處可見。讓我不禁想起商業傳記里所描繪的IBM創始人老托馬斯·沃森在那家充滿“宗教式”企業文化的藍色巨頭成長時代的做法。
這樣的企業文化,這樣的身先士卒、場上隊長式的管理者,是這個公司競爭力的重要元素,也是職業經理人的表率。
指揮若定的場邊教練
這樣的角色似乎應該與“計劃、組織、指導、協調、控制”的管理職能定義最為貼切,然而身處帶有諸多不確定性的管理現場,很多經理人往往要么雖能制訂形式完整的商業計劃,卻難迅速而妥善地處置各種變化中的機會與挑戰;要么因協調與控制的力度和藝術把握得不純熟而無法保證順暢、良好的局面;要么失去了組織與指導的視角,一頭扎進具體事務中,失去了作為管理者應擔當的位置。
記得某期《贏在中國》創業大賽的現場考驗環節,兩個團隊被要求在一處公園里開展飲料促銷活動。短暫的籌劃時間、開放性極強的實戰現場、頗具競爭性壓力的任務設計,一項看似簡單的營銷活動使兩個團隊的臨時隊長面對了巨大考驗,折射、暴露出許多管理的問題。其中一隊的隊長便是象救火隊員一般忙前忙后,完全失去應該統籌全局、把握關鍵、擔當指揮若定的教練角色,不僅使整個團隊顯得群龍無首,還攪亂了其他團隊的位置,而整個營業推廣活動更是失去有效控制。
能否清楚地把握自己在組織中的業務和管理職責,既能在需要的環節憑一己之力處理具體問題,更能對整個局面及發展動態有清醒、全面的掌控,其實是對現代企業經理人素質一項不低的要求。“場邊教練”的角色意味著經理人在執行作為管理者的任務時,一方面要站在“場邊”(不是“場外”,也不是“場內”),既能保持一線的視角還能不越俎代庖;一方面要切實擔當起“教練”的角色,制訂有效的戰略戰術、有條不紊地組織、隨機應變地指揮、當仁不讓地激勵,充分挖掘部屬的優勢和能力達成目標。
運籌帷幄的幕后推手
“幕后推手”一詞并不隱含著操縱的意味,如果說“場上隊長”和“場邊教練”的角色要求企業經理人能卓有成效地直接統帥下屬完成任務,“幕后推手”則要形象地表達作為職業經理人需達到的更高境界——如何調動比自己高層的領導或外界力量運籌更龐大的行動。這需要面對具體事務的豐富經驗、更清晰的系統思考以及能總攬全局的的規劃能力。
我所供職的出版機構是某中央部委的直屬單位,幾年前承辦一項有政治局某位重要人物蒞臨的大型文化活動。我當時所在的活動組委會執行小組的負責人、亦即如今關系密切的對口上級機關的編室主任,就在那次行動中表現出優秀的職業經理人素養。需要考慮周全的向上接洽事務、龐雜的各類文件、需要人力物力資源準確配置的活動現場,在他的運籌和協調下井井有條。
這種情況象極了一場大戲,盛裝出席的高層領導只需要向下授權,所擔當的更大程度上是明星的角色,而活動組織者是實質的幕后導演。這樣的情況下,經理人所擔當的就是所謂“向上管理”的角色。德魯克先生曾在其《管理的實踐》等著述中有所提及,一度成功兼任國內某知名企業集團總裁的陳春花教授也曾專門撰文論述此問題。“管理需要資源,資源的分配權力在你的上司手上,這也是由于管理的特性決定的。因此,當你需要進行管理的時候,你所需要做的就是獲得資源,這樣你就需要對你的上司進行管理。”
能夠做到“向上管理”,對于現代企業經理人而言當屬至高的標準,卻又是很中肯的要求。在湯姆·彼得斯所描述的“激蕩年代里的卓越商業”情境下,在管理界限需要更多地突破、企業家型的經理人成為普遍需求的時代,這樣的能力和角色勢必當成為現代管理者的標桿。
如果這樣的描繪有助于更形象地了解管理者在組織中的行為模式,能夠有助于導引有行動力的企業文化,那么,集三重角色于一身,如何才能準確地把握并審時度勢地有效切換,還需要作為現代企業經理人在實踐中細細揣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