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間做快遞,網絡賣東西,大學生創業紅紅火火
2008-2-11 18:58:00 來源:物流天下 編輯:56885 關注度:摘要:... ...
“今年我們有170多人留在學校,20多人是因為大雪滯留,其他是主動留下來做點兼職或小生意的。”因為每學期都有學生假期留校,浙江工業大學干脆成立了“留家莊”,莊主也由學生擔任。
校園“留家莊”,春節也很忙
本屆“留家莊”莊主是個女孩,叫孟季風。她告訴記者,如果碰上暑假,留校的學生還要多。“有些同學做兼職,有些本來在學校里有創業打算,那就留下來為下學期做準備。”
在浙理工校園里頗有名氣的“零食”小老板小馬也告訴記者,“校園里賣各種手機卡、過期雜志、零食的‘學生小販’們,學期結束還得忙著囤一點貨,這樣一回來就可以繼續運轉。”而他自己,除了給原有業務做準備外,還打算乘假期談一些品牌代理商,擴大經營范圍。
除了完成學業,如今經營著一份小產業的學生還真不少。盡管是小打小鬧,但小小年紀不僅能給自己掙一份生活費,還積累了很多經驗。他們當中許多人也相信,今天的經歷,是明天的資本。
仔細一了解,記者發現大學生創業確實有優勢:他們有非常好的客戶資源,學校里每一個學生都有各種各樣的需求;他們深入客戶,甚至自己就是客戶中的一員,所以最深切地知道需求在哪里;他們的客戶又非常集中,都聚居在一幢幢宿舍樓里。
記者采訪了他們當中一些人,真挺欽佩他們靈活的頭腦。不過還是要提醒:生意歸生意,學生還得保證完成自己的學業。
會吃苦會動腦筋,校園快遞紅紅火火
“我不是第一個吃螃蟹的人,但是我肯定是第一個把螃蟹吃出花頭來的人。”今年大四的小鄭對自己創辦的、在浙大存活時間最長的校園物流——“求是快遞”頗為自豪。
兩年多前,隨著淘寶、易趣在網上大熱,網購也在大學校園里風行。趁著這波熱潮,溫州人小鄭做起了“本土”的網絡代理——通過校園論壇給同學提供手機、耳麥等產品。浙大四個校區之間相隔甚遠,身在紫金港校區的小鄭每次到玉泉、西溪、華家池校區送貨,等車、坐車要花三四個小時;有時,某個校區的學生只訂購了一件貨物,自己也不得不專程跑一趟。
“當時,校園里已經有同學做起了快遞,為校園里的一些代理商送貨。可是他的服務非常不穩定,忙起來就顧不上了。”
看到市場,小鄭還專門做了個市場調研,結果發現不少校園網絡代理商每周都至少需要送貨2~3次;百分之七八十的校園代理都表示“非常需要專門的送貨服務”。機會來了,小鄭和另外三個同學一合計,開起了“求是快遞”。
“什么叫配送三人轉?”看見他們的廣告單上對自己的宣傳,記者忍不住好奇地問。小鄭解釋說,當初絞盡腦汁地想節約時間的法子時,翻看了好幾本物流管理的書,最終確定了這個方案:實行“團隊管理”,在每個校區設一個總負責人,負責收集代理的貨品和給同學發貨;再設專人負責在各個校區之間運輸貨物。“以前我送貨到其他校區,如果收貨的同學不在,只能再把東西拿回來。現在每次送貨都要經過三個人的手,不僅不會撲空,而且每個人花費的時間也很少。”
慢慢地,小鄭摸索出了更多有用的做法,如“定點定時”,每周三、四、五設為送貨期,在各個校區的固定地點固定時間段收發貨物;推出“簽約套餐”,經常光臨的網絡代理,運送累計到一定數量,就能享受價格優惠的套餐等。
先人一步,模仿者搶不走市場
樹大招風,市場的先行者總會引來不少模仿者跟風。門檻相對較低的校園快遞,會不會也存在這樣的競爭風險?“這七八個月來,總共冒出過十幾家校園快遞,模仿我們的模式,可是一般都撐不過兩個月就關門了。”
小鄭告訴記者,一來搶占先機很重要,當市場上沒有競爭對手時,打開市場可能不難;可是一旦有領先者,后來人想要超越,就不容易了。此外,剛起步的人往往經驗不足,沒有規范管理的意識,對市場估計過高。“他們總覺得市場很大,因為浙大有五百多個校園網絡代理。可實際上真正和我們長期簽約的只有五十多家。”有些代理的利潤不高,不會請快遞;有些代理希望能和顧客直接打交道,得到反饋;有些代理則不放心別人送貨等等。
可是一些競爭者搞“價格戰”,惡意競爭確實給小鄭帶來一些沖擊。“我總是對我的客戶說,競爭對手這樣做成本過高,是堅持不了多久的。可是每次總會流失一些顧客。”小鄭說,他正在考慮增加紫金港校區的配送,尋找校內的商鋪作為固定投放點、與校外物流公司合作等。
“吃螃蟹”的花頭
不久前,在一家外企應聘面試,當被問到“是否能吃苦時”,小鄭給面試官講了一件事。去年10月,臺風羅莎來襲,正好是他去浙大玉泉校區送貨的日子,小鄭和一個同學冒著風雨帶著貨物出發。“雨太大了,我們幾乎寸步難行。”為了不讓貨品淋濕,小鄭把衣服脫下來包在貨品上,渾身濕透地蹚著水行走,最終把貨物按時送到。“你說我能吃苦嗎?”小鄭反問面試官,對方滿意地笑了笑。
這一段創業經歷,除了賺錢,更讓小鄭學到了很多“花頭”。
比如,小鄭交到了更多的朋友,學會了如何凝聚團隊。暑期時,正是“求是快遞”逐漸穩定的時候,小鄭趁著空閑,組織了一次“西湖賣水”活動,并特別配備了一名專職“攝影師”,設置了“最佳銷售獎”、“最差銷售獎”、“最佳上鏡獎”等獎項。在西湖邊,三十多個成員分成五組,分頭向游客兜售礦泉水。“每瓶水的成本是7角,我們賣2元,還是比景點商鋪賣得便宜,大受游客歡迎。最重要的是增加了團隊的凝聚力,大家玩得很開心。”
不久前,小鄭又創辦了一個社團,取名“知行社”,把自己原來的手機代理、“求是快遞”等都“收編”進來,還準備設立“浙大家教中介”。
NO.1寢室樓里開“超市” ——商機不小市場挺大
小岑住在下沙大學城,生意做得紅紅火火。要問他干的啥,他會不好意思地說:就是賣一些大學生愛吃的方便面、咸花生、可樂。可是說到盈利,他就樂開了:多的一棟樓一個月能賺2000多元,而且這個市場潛力很大,下沙大學城有很多寢室樓呢!
“很多大學生晚上有吃夜宵的習慣,但是又不愿意走出宿舍樓。我們就在宿舍樓里找一個同學,在他寢室儲備幾種商品。當有學生晚上饑腸轆轆要吃方便面,他會發現也許隔壁寢室就有賣。我們還提供一些送貨上門服務。”
小岑發現這個商機,源于自己的需要。他自己是一個大二學生,最知道半夜肚子餓找不到吃的、寢室里一起看片子需要零食時的感受了。
不過,他并不滿足于給自己的寢室樓提供商品。他有自己的管理團隊,同時在努力發展“寢室超市”管理員,一幢樓一個,都是學生。
“我已經在跟其他高校聯系。這么多學生,這么多樓,如果能發展成連鎖經營,肯定很不錯。”小岑高興地說。
NO.2校園局域網賣東西 ——更多還是賺經驗
畢業于浙江大學、網名“no heart”的男生,在1999年創辦了他的luckweb網站。網站利用校內局域網,方便學生們傳送軟件、電影等資料。
“局域網速度特別快,一個電影文件也許幾分鐘就好了。我們浙大有很多個校區,學生之間通過我這個網上平臺,可以交流很多文件資料,非常方便。”
因為使用方便,幾年來網站積累了大量人氣。2007年,“no heart”嘗試著增加服務內容,推出了網上商城。學生可以通過他的網站,購買優盤、數碼相機、鼠標等電子產品。
不過,已經工作的他沒有把太多精力投入到這個基于校內局域網、服務于學生的網站。他說自己一半為服務,一半是嘗試。
“學生市場肯定存在,大學每年都有新生,每年都有新的需求。但是怎么整合這些需求,我們怎么提供他們需要的東西,這些方面都還不成熟。”
NO.3高校園區開駕校 ——生意好得不得了
小袁去年剛從下沙某高校畢業,把他的駕校轉給一個教練師傅,自己另謀職業去了。不過,大學期間兩年多經營駕校的經歷,不僅讓他賺了經驗,也讓他成了頗有家當的“小財主”。
小袁是個精力充沛的人,初到大學校園,新鮮了幾天就開始動腦筋。找點什么事兒做做呢?他報了一個駕校,很快考出了駕照,這讓同學們羨慕不已,紛紛跟他打聽學車的事。小袁靈機一動:嘿,現成的客戶這么多,何不開個駕校呢?
他膽子也真大,因為當時除了客戶,他要車沒車,要教練沒教練,駕校也還沒注冊。幸好家里人很支持他,湊錢給他買了幾輛教練車,他又通過自己的教練師傅,找到了一批愿意承包車輛帶學生的教練。幾番折騰后,駕校也正式注冊。
接下來的運轉比較順暢,小袁負責組織客源,發動同學和老師們學車。他對每輛車收取一定承包費和部分提成。經過兩三年的積累,小袁的車錢早已回本,到畢業時,他把駕校連同車子轉給了其中一個教練,順利退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