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歡迎來到物流天下全國物流信息網! | 廣告服務 | 服務項目 | 媒體合作 | 手機端瀏覽全國客服電話:0533-8634765 | 設為首頁 | 加入收藏

數字云物流讓您尋求物流新商機!
智慧物流讓您的物流之路更暢通!

搜索
首頁 >> 綜合物流論文

2007~2008年中部地區經濟形勢分析與展望

2008-2-11 13:25:00 來源:物流天下 編輯:56885 關注度:
摘要:... ...
摘要:2007年,中部地區經濟實現又好又快增長,優勢原材料產業、裝備制造業和高技術產業加快發展,投資逐步向優勢行業集中,產業結構明顯優化。行業效益大幅度改善帶動財政收入和城鄉居民收入持續較快增長。初步預計,2007年,中部地區經濟增長14%左右,比2006年同期提高1個百分點左右。展望2008年,中部地區面臨外部需求回落、能源原材料產能過剩壓力進一步顯現等因素影響,增長可能會有所回落,但整體經濟仍處于新一輪增長期的上升階段。
一 2007年中部地區經濟運行態勢
1.經濟增長逐步加快
2007年,中部各省經濟發展明顯加快。上半年,中部六省GDP平均增速達到13.8%,較2006年提高了1個百分點,高于全國增速2.3個百分點。六省經濟增長均超過了13%。其中,河南增速達到了14.7%,居中部各省首位;湖南經濟增長14.2%,是改革開放以來歷年同期的新高;安徽增長13.2%,是1996年以來的次高增速。
工業是拉動經濟增長的主要力量。相比2006年,2007年各省工業增長明顯加快。1~8月份,六省規模以上工業平均增速達到22.4%,高于上年1.6個百分點,各省增速均超過20%,其中,河南和江西的規模以上工業增長達到了23.9%。各省主要優勢產業支柱性地位更加突出。湖南十大優勢產業增長22.6%,高于工業平均增速0.4個百分點;占全省規模以上工業的75.8%,同比提高0.5個百分點。江西的七大重點行業對全省工業增長的貢獻都超過了5%,七大行業對工業增長的貢獻率為58.6%,拉動工業增長13.9個百分點。湖北的汽車、食品、飲料和紡織服裝等支柱產業增長均超過工業增速。安徽的家電、鋼鐵和汽車三大行業對工業增長的貢獻分別達到12.9%、10.9%和10.1%。
2.經濟運行質量明顯提高
財政收入較快增長。2007年以來,在工業效益大幅提升的帶動下,中部各省的地方財政收入增長逐月加快。1~8月份,六省地方財政平均增速達到28.5%,分別較2006年、2007年第一季度和上半年提高4.8、3.8和2個百分點。
工業效益大幅提升。1~8月份,六省規模以上工業利潤增長均超過40%。其中湖南規模以上工業利潤增速達到87.1%,居各省首位。重點原材料、裝備制造業是帶動工業利潤增長的主要力量。1~8月份,湖南裝備制造業利潤增長145.9%,拉動全省利潤增長29.9個百分點;鋼鐵和有色行業實現利潤41.09億元,增長42.5%。湖北鋼鐵、電力、汽車、食品4個行業利潤總額占全省的63.8%,新增利潤102億元,占全省新增利潤的62.7%,是帶動全省效益增長的主要力量。安徽的家電、鋼鐵、汽車、水泥和煙草等五大行業實現利潤88.2億元,同比增長48.5%,占全部利潤的46.3%。
居民收入增長持續加快。上半年,中部各省城鄉居民收入繼續保持快速增長。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長均超過15%,其中江西的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長19.3%,居中部各省首位。同期農民人均現金收入也大幅增長,除江西和湖南外,其余4省的農民人均現金收入增長均超過18%,其中山西的農民人均現金收入增長達到22.7%,居中部各省首位。
3.三大需求穩步增長
固定資產投資保持快速增長。2007年,中部各省繼續保持較快的投資增速。1~8月份,六省城鎮固定資產投資平均增速達到35%,高于全國平均水平5.9個百分點,較2006年高出4.5個百分點。與2006年相比,除河南外,其余各省投資均明顯加快,其中湖南高出12.2個百分點,江西高出8.3個百分點。中部六省投資占全國的比重明顯提高,由2006年1~8月份的18.8%提高到2007年的20.2%,提高1.4個百分點。外商直接投資增長迅速。1~8月份,六省實際利用外資達到106億美元,較上年同期增長51%,其中安徽增長最快,增速達到180%,預計到年底除山西外,其余各省實際利用外資都將超過20億美元。
投資行業結構明顯優化。1~8月份,江西通信設備、計算機及其他電子制造業增長73.0%,電氣機械及其器材制造業增長63.3%,通用設備制造業增長57.7%,交通運輸設備制造業增長56.8%。河南的食品、機械和建材等優勢行業投資增速超過70%。安徽的廢氣資源和廢舊材料回收加工業、專業設備制造業投資分別達到160%和110%,機械制造業投資超過70%。1~9月份,湖北的機械制造業投資增長40.8%,電子工業增長143.1%。
消費需求持續旺盛。隨著居民收入的大幅增長和消費升級的進一步加快,中部六省的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持續高速增長。1~8月份,六省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平均增速超過17%,達到17.1%,高出全國平均水平1.4個百分點,分別較上半年、第一季度和2006年高出0.4、1和1.8個百分點。除安徽外,其余5省都超過了17%。在消費增長創新高的同時,消費結構提升明顯加快。1~8月份,湖南汽車類商品消費增長36.7%,通訊器材類和娛樂用品類增長超過40%,金銀珠寶類消費增長74.7%。江西汽車類增長23.6%,建筑及裝潢材料類增長53.9%,金銀珠寶類增長35.4%。安徽汽車類增長91.3%,建筑及裝潢材料類增長1.2倍,金銀珠寶類增長75.1%。
出口保持快速增長。2006年,中部六省出口達到327.2億美元,增長34%;占全國出口總額的3.38%,較上年提高0.18個百分點。2007年以來,中部各省的出口依然保持較快增長速度,1~8月份,六省出口總額達到277.32億美元,較上年同期增長37.3%,增速較2006年加快3.3個百分點。出口結構調整明顯加快,高新技術產品和機電產品出口大幅增長。1~8月份,湖南機電產品出口增長78.7%,高新技術產品出口增長58.6%,二者占到全省出口總額的28.1%。江西高新技術產品出口增長2.6倍。安徽1~9月份機電產品出口增長54.4%,其中汽車及底盤出口增長2倍,高新技術產品出口增長37.6%。
二 2007年中部經濟運行中存在的主要問題
1.物價漲幅偏高
與全國物價走勢相同,2007年以來,中部地區物價一路走高,并且漲幅明顯高于全國平均水平。1~8月份,除山西和湖北外,其余四省物價漲幅均超過3.9%的全國平均水平,并都超過了4%。其中湖南的居民消費物價指數達到了105.7,在中部各省居首位。食品類商品價格大幅上漲是消費物價指數大幅上漲的主要原因。湖南1~8月份食品價格指數為113.2,拉動整個物價指數上漲4.6個百分點。安徽食品類價格上漲10.4%,影響CPI上漲約3.8個百分點,影響程度超過82%。盡管從9月份開始物價漲幅有所趨緩,但仍將保持在較高水平。
2.節能減排形勢較為嚴峻
2007年以來,中部各省工業增長持續加快,但帶動工業增長的主要力量還是鋼鐵、有色、水泥、煤炭和電力等高能耗行業。2007年1~8月份,江西的有色、化工、電力、建材和鋼鐵5大高能耗行業對工業增長的貢獻達到47.1%,拉動工業增長11.3個百分點。安徽的六大高能耗行業前三季度增長18.4%,較上半年加快1.8個百分點。湖北前三季度鋼鐵、有色冶金和非金屬礦物制品業等高耗能行業占全省工業比重同比上升1.8個百分點,對全省工業的貢獻率為18.4%;1~8月份實現利潤占全省工業的24.1%,對全省工業的貢獻率為27.8%。湖南的高能耗行業是拉動工業利潤增長的主要力量。1~8月份,煤炭、建材、鋼鐵等九大高耗能行業實現利潤112.6億元,占全省利潤總額的40.9%,增長91.2%,增幅比全省平均水平高4.1個百分點。
在這些行業產品價格持續走高和高額行業利潤的驅使下,行業投資也持續大幅增長。1~8月份,河南鋼鐵行業中煉鐵投資增長110.4%,鐵合金冶煉投資增長85.0%;鋁業中鋁冶煉投資增長42.3%;水泥行業投資增長37.1%。湖北化工工業投資增長53.7%,高于全省工業投資平均增長水平17.8個百分點;鋼鐵工業投資增長55.6%,高于全省工業投資平均增長水平19.7個百分點。安徽的六大高耗能行業投資增長68.1%,高出全省平均水平18.7個百分點,其中有色、建材、化工、電力和鋼鐵投資分別增長86.7%、81.1%、78%、74.4%和55.1%,僅石油加工業投資略有下降。高耗能、高污染行業投資的較快增長,將加大中部地區下一階段節能減排任務完成的難度。
3.兩項資金占用增長快
2007年以來,中部地區的工業企業普遍出現應收賬款和產成品資金占用的大幅增長。一方面是由于國家宏觀調控政策逐步趨緊,資金鏈明顯趨緊,企業資金運轉難度明顯加大,特別是面廣量大的中小企業貸款難、擔保難,資金矛盾突出,加大了應收賬款的清收難度。另一方面,宏觀調控政策使部分行業發展放緩,引起相關產業的連鎖反應,市場需求下降,企業產成品明顯增加。截止到8月底,湖南規模以上工業企業應收賬款凈額541.16億元,同比增長26%,增幅同比上升10.4個百分點。產成品資金339.62億元,同比增長26.6%,增幅同比上升7.1個百分點。湖北兩項資金同比增長17%,其中應收賬款增長16.8%,產成品增長17.3%。此外,山西和江西的產成品資金增長分別達到21.3%、20.6%。安徽2007年以來企業兩項資金占用大幅上升,前8個月增長了27%,較上年同期提高8.1個百分點,比同期規模以上工業增速高4.3個百分點。
4.出口受政策影響明顯
中部地區的主要優勢資源類產品受國家出口政策調控影響明顯,隨著國家出口調控政策效果的逐步顯現,中部各省的出口增長明顯回落,尤其是從下半年開始表現得更加明顯。與上半年相比,1~8月份,中部六省除河南外,其余五省的出口增幅均出現不同程度的回落。其中湖南出口回落最為明顯,回落幅度達到8個百分點,安徽、湖北、江西和山西分別回落5.2、4.4、2.7和0.8個百分點。
三 2008年中部地區經濟發展環境分析
(一)面臨的新機遇
1.國際國內經濟繼續處于擴張階段從國際看,全球經濟繼續處于擴張期。據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最新預測,全球經濟2007~2008年增長預計將分別達到5.2%、4.8%左右,世界經濟將連續6年增速超過4%。從國內看,宏觀經濟仍處于新一輪增長期的上升階段,從經濟周期看,支撐這一輪經濟增長的中長期因素沒有發生變化,尤其是消費結構和產業結構快速升級,將繼續成為推動經濟增長的主動力。國際國內的經濟持續快速增長,為中部地區加快發展、提高利用外資和開放水平、促進能源原材料產業加速擴張,提供了良好的外部環境和巨大的市場需求。
2.宏觀政策總體有利于中部地區加快發展
2008年,在保持國民經濟較快增長的同時,中央將更加重視民生問題,進一步加大對“三農”、教育、醫療、衛生等薄弱領域的支持力度,促進經濟社會協調發展。中部地區作為中國重要的糧食主產區,農業人口比重大,社會事業發展欠賬多,將會爭取到國家更多的資金和政策支持,不僅可以促進社會事業跨越式發展,也為經濟加快發展提供了強大的支撐。同時,中部崛起政策將進入全面實施階段,有利于進一步提升中部地區“3個基地、1個樞紐”在全國的地位。宏觀調控政策繼續以促進經濟又好又快發展為主調,繼續實行區別對待的調控策略。不管是有保有壓的宏觀調控,還是推進主體功能區建設,中部地區都將成為國家鼓勵和支持發展的區域,而且這種趨勢將更加明顯,這也是今后中部地區加快發展的最大機遇。
3.產業資本繼續加速向中部地區轉移
從國際看,隨著中國的進一步開放,國際產業加速向中國轉移這一趨勢短期內不會改變,且產業的結構層次將明顯提高,今后將主要集中在加工業、新興工業、高附加值工業和服務業。同時,國際產業組團式、產業鏈整體轉移正成為國際產業轉移的新趨勢。從國內看,隨著東部沿海生產要素成本和綜合商務成本的逐漸走高,國內東部沿海地區向中西部地區的產業轉移進程明顯加快。當前轉移產業主要集中在勞動密集型等傳統產業,今后轉移產業的層次將進一步提高,汽車及零部件、家電、高新技術、現代服務業等產業將逐步成為轉移的重點。中部地區憑借要素供給充裕、綜合成本相對較低、產業配套能力強、區位條件優越等諸多有利條件,將繼續成為發達地區產業和資本轉移的首選地區和重要基地。而且,在外資外貿政策方面,國家將逐步引導和促進加工貿易向中部地區轉移,引導國際資本流向中部地區和重點產業,著力提高中部地區對外開放水平,增強經濟發展活力。
4.社會資源配置效率將進一步提升
與發達地區相比,中部地區工業化和市場化水平明顯偏低,過多的社會資源集中在農業和國有部門,社會資源配置效率比較低,影響了經濟發展的速度和質量。今后一個時期,中部地區將處于工業化加速發展階段,隨著農業比重的不斷下降,工業的比重逐步提高,資金、土地、人力、技術等生產要素資源將加快流向現代工業部門,單位投入的產出率將會顯著提高。同時,中部地區的市場化進程也在加快,民營經濟加速發展,越來越多的民營企業參股、控股國有企業,生產要素資源逐步向私營部門流動,社會資源配置效率將會進一步提高。此外,中部地區的經濟國際化水平也在不斷提高,很多企業在全球范圍內配置資源,真正做到利用兩種資源、兩個市場。社會資源配置效率的提高,不僅增強中部地區經濟持續增長的內在動力,也有利于降低經濟增長對物質投入的過度依賴。
(二)面臨的挑戰
1.發展模式面臨變革
隨著國民經濟持續增長和重化工業快速擴張,中國資源消耗量大幅增長,污染物排放也在急劇增加。在科學發展觀的時代背景下,環境保護、節能降耗已不再是軟約束,靠犧牲環境、過度消耗物質資源來實現高增長的發展模式已經走到盡頭。中部地區要實現加快發展,必須盡快轉變經濟增長模式,堅持走新型工業化道路,從過度依賴資金、資源和環境投入來實現經濟增長,轉向更多依靠提高勞動者素質和技術進步來實現經濟持續增長。這種轉變對中部地區來說,短期內是個巨大的挑戰。
2.傳統資源優勢正在弱化
目前,局部地區出現的普通勞動力短缺,“民工荒”、“技工荒”正由發達地區波及中部地區,帶動了工資水平明顯上漲。同時,能源、原材料這些中部地區的優勢產業,都面臨產能過剩,進一步加快發展受到制約。土地資源豐富、勞動力供給充裕、要素成本低,一直是中部地區經濟發展和招商引資的優勢所在,但隨著這些傳統要素供求關系發生變化、成本不斷上升,中部地區的傳統要素優勢正不斷弱化,很容易陷入“富饒的貧困”的陷阱,加快發展面臨較大的挑戰。
3.節能減排成為發展的硬約束
與東部地區相比,節能減排對中部地區加快發展的約束性要大一些。一是中部地區資源型產業比重偏高,鋼鐵、煤炭、電力、水泥、有色等資源行業一直是中部地區的主導產業,而這些產業恰恰也是資源消耗多、環境污染大的行業。二是中部地區工業水平較低,當前正處于加快發展階段,工業的比重還將進一步提高,加之產業結構調整仍需要一個過程,今后一個時期,高能耗行業投資增長偏快短期內不會改變,加大了中部地區節能減排的工作難度。而且,國家將繼續加大對節能減排工作的推進力度,調整出口退稅政策、加大差別電價實施力度、加快淘汰落后產能,甚至可能進一步擴大限批行業和區域的范圍,這些都給中部地區加快發展帶來很大的不確定因素。
4.區域競爭日益激烈
在經濟一體化和全球化不斷推進的背景下,中國的市場經濟體制日益成熟,加劇了經濟割據的形成和市場競爭。從全國幾大板塊的經濟發展看,區域間的競爭態勢正愈演愈烈,長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環渤海三大經濟圈不斷擴大“勢力范圍”,以實現新的跨域。天津濱海新區已上升到國家區域戰略層面,加上2008年北京召開奧運會,環渤海經濟圈加快發展的勢頭勢不可擋。長三角地區16市一體化進程正在不斷加快,城際交通和高速公路網不斷完善,不僅長三角內部要素流動更加快速和便捷,而且憑借區域、研發、技術、營銷、人才等方面優勢將會聚集更多的外部資源。同時,在政策的推動下,東北地區、西部地區加快發展的勢頭也將繼續保持。在有限的要素資源和市場空間條件下,各區域圍繞資源、技術、市場、人才的競爭將更加激烈。
總體看,2008年中部地區加快發展的外部環境是有利的,經濟繼續處于新一輪增長期的上升階段。但受發展方式粗放、外部需求面臨回落、能源原材料產能過剩壓力進一步增大等因素影響,2008年中部地區增長速度可能會有所放緩,初步預計增速為12%左右。

四 促進中部地區加快發展的政策建議
1.實施中部崛起具體政策
中部崛起戰略的實施,對提升中部地區的經濟地位、促進經濟快速發展起到了重要推動作用。但是,與西部大開發、東北振興等一攬子扶持政策相比,中部崛起戰略的具體促進政策和配套政策少,許多宏觀方面的政策還處于懸空之中,需要進一步明確和落實。要繼續加大對中部地區農業的投入,現有農業固定資產投資、農業綜合開發資金、土地復墾基金等要相對集中使用,向中部糧食主產區傾斜。要盡快建立糧食主產區與主銷區之間的利益協調機制,逐步提高糧食直補、良種補貼和農機具補貼標準,并對重要農資實行最高限價。要建立生態補償基金和補償協調機制,加大對中部地區重要的跨區域河流污染治理力度。加快推進中部地區金融試點政策,鼓勵發展各種所有制的金融主體。出臺具體促進措施,提高中部承接東部和國外產業轉移的能力,對于東部和國際產業轉移的集中地區,國家在信貸、土地等方面要給予政策支持。
2.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
與發達地區相比,中部地區產業結構層次比較低,資源型產業比重明顯偏高,不僅造成整體產業競爭力不強,也給節能減排工作帶來很大壓力。今后一個時期,中部地區要以產業結構調整為重點,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要把科技含量高、資源消耗少、環境污染小、人力資源得到充分利用的產業,作為中部地區的主導產業來加以發展和培育,優先發展;對現有的資源型產業,要在進一步提高工藝和技術裝備水平的同時,鼓勵區域內大型企業跨區域并購重組。按照“傳統產業新型化、新興產業規模化”的要求,依靠科技進步,順應市場需求的變化和升級,更新換代發展新產業。要堅持“開發節約并重、節約優先”的原則,大力推進節能、節水、節地、節材,加強資源綜合利用,完善再生資源回收利用體系,全面推行清潔生產,形成低投入、低消耗、低排放和高效率的節約型增長方式。
3.確立和強化新的競爭優勢
在傳統資源優勢逐步弱化的新形勢下,中部地區要進一步強化新的競爭優勢。一是提升區位優勢。在區域經濟加速一體化的現階段,中部各省不僅要對內抱成團、加強產業分工與協作外,更要加強與長三角、珠三角、環渤海等周邊經濟圈的經濟聯系。二是發揮人才技術優勢。中部地區科技人才優勢明顯,武漢、鄭州、長沙、合肥等都集中了很多高校及科研院所,中部地區很多高新技術在全國都處于領先水平。但是,要把科技人才優勢轉化為產業優勢、競爭優勢,還必須要進一步加大資金、政策扶持力度,創新科技成果轉化機制。三是大力開拓市場資源。與發達地區相比,中部地區最缺的資源是市場資源,最薄弱的環節是把握與占有市場資源的能力不足。今后一個時期,中部地區要加快建立市場服務體系,不斷開拓市場空間,大力培育品牌、專利、營銷、管理創新等現代市場資源。
4.建立中部地區產業合作與協調機制
對于科技研發、現代物流和旅游業的發展,以及流域的綜合治理、生態環境保護等方面,可以建立統籌協調機制,采取各種方式,率先實現不同程度的一體化。對于優勢支柱產業,中部地區主要集中在煤炭、電力、交通運輸、金屬冶煉及食品加工業等領域,這與東部的支柱產業有明顯的差異性,在一定程度上能夠實現錯位發展。在招商引資中,中部地區應建立統一的招商平臺,共同確立符合中部地區加快發展需要的招商領域,避免相互惡性競爭。國家對中部地區的能源、原材料、基礎設施等方面的重大項目,要加強統一規劃和引導,促進基礎產業合理布局。
參考文獻
《2007年中國與世界經濟發展報告》,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7。
《2007中國統計年鑒》,中國統計出版社,2007。
《2007安徽統計年鑒》,中國統計出版社,2007。
(作者:柯常松,(1972~),男,安徽無為人,安徽省經濟信息中心預測處副處長,助理研究員;阮華彪,(1976~),男,江西廣豐人,安徽省經濟信息中心預測處經濟師。)
點評此文章 / 寫評論得積分!+ 我要點評
  • 暫無評論 + 登錄后點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