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歡迎來到物流天下全國物流信息網! | 廣告服務 | 服務項目 | 媒體合作 | 手機端瀏覽全國客服電話:0533-8634765 | 設為首頁 | 加入收藏

數字云物流讓您尋求物流新商機!
智慧物流讓您的物流之路更暢通!

搜索
首頁 >> 物流行業分析

食品冷鏈物流發展的難點與突破點

2008-1-3 21:46:00 來源:物流天下 編輯:56885 關注度:
摘要:... ...
 中國的食品冷鏈還未形成體系,目前大約90%肉類、80%水產品、大量的牛奶和豆制品基本上還是在沒有冷鏈保證的情況下運送,食品冷鏈變革需要三位一體化。 
  近日,在廣州召開的“第四屆中國國際中小企業博覽會”期間,由廣東省物流行業協會冷鏈專業委員會主辦的“廣東冷藏運輸發展專題論壇”也在同期召開,來自日本、臺灣及國內的冷鏈企業和專家共同探討了目前中國冷鏈市場的發展現狀與未來。其中,暨南大學現代流通研究中心執行主任陳海權對中國的食品冷鏈發展提出以下方面的見解與意見。
  難點:食品冷鏈體系尚未成形
  陳海權認為,從整體冷鏈體系而言,中國的食品冷鏈還未形成體系,無論是從中國經濟發展的消費內需來看,還是與發達國家相比,差距都十分明顯。目前大約90%肉類、80%水產品、大量的牛奶和豆制品基本上還是在沒有冷鏈保證的情況下運銷。冷凍食品產銷冷鏈情況稍好,但由于部分產品流入集貿市場拆零散買,冷鏈存在中斷現象。
  針對這種現狀,陳海權表示國內冷鏈主要存在三方面的問題。
  一是冷鏈經營主體出現問題。主要表現在:食品冷鏈的復雜、投資大。由于食品冷鏈是以保證易腐食品品質為目的,以保持低溫環境為核心要求的供應鏈系統,所以它比一般常溫物流系統的要求更高,更復雜,建設投資也大。而目前我國的冷鏈系統還只是一個早期的冷凍設備市場,掌握的冷鏈技術在很多食品種類上還不能完全應用,相對于國際先進水平差距很大;沒有建立生鮮經營管理體系。據他介紹相當部分企業始終未能有效地建立生鮮經營管理體系。商品結構和銷售策略定位不清晰,導致毛利偏低,損耗難于控制;沒有整合生鮮食品的產業鏈。企業無法有效整合生鮮經營背后的各種資源。隨著規模擴大,整體經營成本難以得到控制,“規模反而不經濟”。同時企業也未能解決生鮮商品結構日趨嚴重的同構化和產品更新問題。
  二是冷鏈設施和監管機制不完善。他還認為,國內冷鏈設施設備嚴重不足。目前,我國易腐物品裝車大多在露天而非在冷庫和保溫場所操作,80%-90%的水果、蔬菜、禽肉、水產品都是用普通卡車運輸。僅水果、蔬菜等農產品在采摘、運輸、儲存等物流環節上損失率就達25%-30%,損耗量居世界首位(可以養活2億人的營養基本需求),大量的牛奶和豆制品是在沒有冷鏈保證的情況下運輸的。造成這種窘境的直接原因是我國冷鏈設施和冷鏈裝備嚴重不足,原有設施設備陳舊,發展和分布不均衡,無法為易腐食品流通系統提供低溫保障。
  陳海權介紹,我國冷鏈的實施沒有國家或行業的專項標準。但只有一些大型食品生產加工企業自己制定的一些標準,諸如冷藏鏈中對HACCP(危害分析和關鍵點控制)沒有強制要求執行。因此,在監管上也是空白,法律法規有待完善。缺乏具有執行力的食品質量監控體系。
  第三方食品冷鏈物流發展滯后。陳海權在會上表示,中國易腐食品除了外貿出口的部分以外,大部分在國內流通的易腐食品的物流配送業務多數都是由生產商和經銷商完成。食品冷鏈的第三方物流發展十分滯后,服務網絡和信息系統不夠健全,大大影響了食品物流的在途質量、準確性和及時性,同時食品冷鏈的成本和商品損耗很高。
  他認為食品冷鏈缺乏上下游的整體規劃和整合,由于中國業的產業化程度和產銷一體化水平不高,從行業的初級產品來看,雖然產銷量巨大,但在初級產品和易腐食品應鏈上。易腐食品的時效性要求冷鏈各環節必須具有更高的組織協調性。目前,我國缺乏供應鏈上下游之間的整體規劃與協調,缺乏食品冷鏈的綜合性專業人才。
  產業配套設施建設的誤區。據陳海權介紹,在冷庫建設中就存在著重視肉類冷庫建設,輕視果蔬冷庫建設;重視城市經營性冷庫建設,輕視產地加工型冷庫建設;重視大中型冷庫建設,輕視批發零售冷庫建設等非常嚴重的現象。
  兩大突破點
  陳海權認為中國食品冷鏈發展需要突破兩方面的障礙:一是要實現農產品現代化與現代流通體系接軌。中國農業產業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農業產品標準化發展的必由之路。農產品保鮮加工是農業生產的延續,是農業再生產過程中的“二產經濟”,更是農產品與現代流通體系接軌的關鍵環節。二是要解決食品安全問題。人們對食品安全問題的關注,正帶動著以肉類、水果、蔬菜及水產品、奶類為代表的食品冷鏈保鮮市場的急劇升溫。食品安全問題,只有通過優化、改造農產品流通渠道和流通方式,建立可追溯的農產品質量信息管理體系,最終解決食物安全問題。
  據他介紹,發達國家把產后貯藏加工保鮮放在農業的首要位置。如美國農業總投入30%用于生產,70%用于產后加工保鮮,意大利、荷蘭農產品保鮮產業化率為60%,而日本則大于70%。產后產值與采收時自然產值比,美國為3.7比1,日本2.2比1,而我國僅為0.38比1。
  陳海權表示,國際上比較成形的食品冷鏈有兩種模式:一是以企業為主體食品冷鏈體系,這種模式在美國、日本和西歐比較普遍,日本7-11是其中的代表;二是以保證大量食品的一般質量、降低在途損耗的價格與品質模式,這種模式一般為發展中國家采用。他認為中國食品冷鏈可以采取企業導向型或平臺導向型兩種發展模式:企業導向型依靠農業龍頭企業和大型食品企業,發展以核心企業為軸心的食品冷鏈體系,串聯供應鏈上下游,逐步形成覆蓋分類食品產業的冷鏈保障體系。平臺導向型是建設連接農產品主產區和消費地的食品冷鏈主干網絡,發揮行業協會等中介組織的作用。
  陳海權強調超市需要配置生鮮加工配送中心,配送中心可以有效整合生鮮供應鏈的資源,實現加工生產和銷售環節適當分離。在標準化管理的基礎上加強成本核算和流程控制,并從強化產品跨區域性經營和自有加工產品的差異化經營上尋求新的利潤支撐點。
  最后,陳海權認為中國食品冷鏈變革需要三位一體化,一個國家的食品冷鏈保障體系建設,單靠任何一方都是難以有效推進的,它需要政府、行業組織和企業通力合作。政府應當制定食品冷鏈發展的政策環境和鼓勵措施,加強行業規劃的方向性引導;行業協會應發揮溝通協調作用,制定并落實行業整體規劃和行業規范;企業應根據市場規則具體運作,合力推動中國食品冷鏈的逐步發展。
  家樂福冷鏈保鮮措施
  家樂福貨品的新鮮是與其精細的商品采購營運制度分不開的,“Reteil is detail”(零售就是細節)就是形象的寫照。要做到這點并不容易,需要采購、存貨、銷售等環節的密切配合,在營運過程的每個環節都加一個控制點。
  采購和內部監控
  采購是保證生鮮食品質量最重要的一個環節,家樂福對于生鮮食品有嚴格的采購標準。這些采購標準基本上是通過嚴格的挑選,家樂福會在當地建立穩定的供應鏈,有專門的供應商及時供應貨品。在內部監控方面,家樂福中國區總部設有專人負責全國各分店商品的檢驗,每隔兩個月要對每個分店的商品質量、庫房、賣場和服務等進行全面的檢查和分析。
  自有生鮮品牌的開發
  “家樂福質量體系”是家樂福生鮮自有品牌,是具有最好的質量和安全保障生鮮。該產品本著長期合作的關系以確保在整個產品生命周期中符合特定的質量水準。產地和類型及可追溯性是供應鏈的質量主要體系。已應用質量體系的定牌產品有:豬肉、三文魚(鮭魚)、柚子、荔枝、蘋果、橙子。
  庫存控制
  庫存控制是生鮮食品管理中非常重要的一個環節,為了保證商品的新鮮度,必須做到一次訂貨量要適當,訂貨頻率要高。家樂福針對不同的生鮮食品,設定不同的庫存量,當天賣不出去就扔掉。即使有的貨第二天可以賣,但這種貨不符合家樂福的存貨標準,一定要扔掉。
  訂貨
  每個店都根據電腦反映的銷量來訂貨,盡可能做到零庫存。同時,家樂福盡可能通過加強內部管理來最大程度減少缺貨現象的發生,平時各門店都指定了相應措施,及時反饋缺貨信息,此外還安排專人負責賣場巡視,掌握存貨動態。為確保安全庫存,家樂福盡可能選擇當地最優秀的供應商,使其能在規定的配送時間內及時補貨。
  保鮮設備
  超市中的冷凍、冷藏設備在食品保鮮中發揮著很大作用,所以,家樂福對制冷設備的要求很高。在選擇制冷設備時,家樂福要求廠家必須有售后安裝和維修服務,對設備進行定期檢查,保證制冷系統晝夜不停地工作,以保持商品的新鮮與質量。
點評此文章 / 寫評論得積分!+ 我要點評
  • 暫無評論 + 登錄后點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