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過25000億元的利潤空間 物流成本創造“第四利潤源”
2008-12-8 16:04:00 來源:物流天下 編輯:56885 關注度:摘要:... ...
在全球經濟危機的影響下,企業都在想方設法壓縮成本、節省開支,保證正常運轉。就在此時,博科提出,從物流鏈節約成本,可以為企業創造就是第四利潤源。目前我國物流業發展在什么水平,物流成本浪費是什么情況,如何創造第四利潤源……對此,《市場報》記者專訪了博科資訊董事長兼總裁沈國康先生。
經濟危機對物流業而言機遇大于威脅
《市場報》:目前全球經濟危機影響下,中國企業同時步入一個低利潤的階段,對物流業而言,眼下的情況是危機多一些還是機遇多一些?
沈國康:在全球經濟危機的大環境下,對物流業而言更多的是機會。因為目前已經暴露出中國企業在供應鏈管理上存在盲區或嚴重的缺陷。不少企業缺乏供應鏈管理的概念,更缺乏供應鏈協調的能力,對上游的供應商和下游的客戶僅僅只是合同買賣關系,沒有結為戰略合作伙伴,企業的管理跟不上業務的發展,沒有有效整合供應鏈資源。一旦市場環境突變,比如下游成本上升,或者上游需求驟減,企業就會因為供貨短缺而背負沉重的代價、丟失商機甚至遭遇致命的傷害。
應該看到中國的制造企業以前普遍的活法就是適銷對路,產品暢銷的企業日子好過,物流供應鏈管理是制造業重要的生命線之一,物流供應鏈管理將幫助中國企業降低運營成本和挖掘新的利潤源,從管理的層面,構建完整高效的供應鏈體系,充分利用和挖掘外部資源,增強企業核心競爭力。一個完美的物流供應鏈是幫助企業挖掘第四利潤源的核心。
《市場報》:您是說,物流成本存在浪費的情況?
沈國康:是的。中國的物流成本也包括許多浪費的成本,就是不良管理帶來的庫存成本,目前大部分制造企業的物流浪費十分嚴重。所幸的是,通過這場金融風暴和經濟波動,許多企業開始有意識地考慮物流升級,把自己的物流改造作為面臨長期市場經濟競爭必須改善的內容,以節約成本。
5大問題制約我國物流業發展速度
《市場報》:降低物流成本能夠為企業帶來如此大的效益,那么目前我國物流供應鏈領域的發展情況怎樣?
沈國康:目前物流供應鏈市場只啟動了不到10%,還有90%的空間。從企業角度來說,中國的大部分制造企業的物流改造剛剛開始。美國大概9000多家物流企業,而我國有60多萬家物流企業,這些物流企業的特點是散、小、亂。今后幾年物流行業需要大動作的整合,從60幾萬家要走向10000家以內。
從發展水平來說,如果以美國、日本目前的發展水平估算,我國達到人家的水平還要十年左右的時間。
《市場報》:造成我國物流鏈發展滯后的原因主要有哪些?
沈國康:找出引起差距的原因是一個龐大而又復雜的“系統工程”,主要原因有以下5點:
首先,在中國企業供應鏈管理上存在盲區或嚴重的缺陷。有不少企業缺乏供應鏈管理的概念,更缺乏供應鏈協調能力,對供應商只是合同買賣關系,沒有結為戰略合作伙伴關系。
其二,在市場經濟中,企業沒有正確預測市場的需求,生產的產品不符合市場的需求,造成庫存的大量積壓或嚴重脫銷,前者大大提高了物流成本,造成資金的積壓;后者丟失商機,甚至會嚴重影響企業競爭能力。在快速消費品生產銷售的供應鏈內,特別是分銷系統中,未根據市場實際需求建成合理的物流網絡,因此在庫存分配上造成供需的不平衡,大大增加了物流費用。
其三,在中國,物流行業服務費用收取沒有統一的行業標準。由于惡性的競爭,物流服務的費用常常被壓得很低,因此產生了名目繁多的收費項目,使物流計費變得異常復雜,物流服務商為之投入很大的人力、物力來計算物流費用,不僅效率低下,還容易出現差錯。
其四,在中國造成物流成本高的原因還有商品的質量問題、包裝質量問題和野蠻裝卸問題,發生上述問題一定會發生退貨或換貨的逆向物流,從而大大增加物流成本。如果建立完整的物流供應鏈信息系統,紀錄退貨和換貨的事件,經過系統的統計分析后,把這些信息返回給制造商、代理商和物流服務商,可以幫助他們及時改進,可以減少逆向物流的發生,從而降低成本。
最后,在中國的汽車運輸中,離散的社會運輸車輛較多,運輸的資源不能有效整合和利用,往往會造成車輛配載效率問題、線路優化問題、空駕駛率問題、安全問題,還有惡性競價問題、行業規范問題、多式聯運的銜接與協同問題等。由專業軟件公司開發適合中國國情又符合現代物流理念的物流管理信息系統,并指導用戶正確使用和日常的維護。這樣可以解決上述問題,從而提高運輸效率,提高服務水平,降低宏觀物流成本。
物流成本壓縮可以釋放25000億元的利潤空間
《市場報》:從物流鏈節約成本、創造價值,就是“第四利潤源”的理念?
沈國康:對。通過著眼降低生產領域的物質資源消耗增加利潤的第一利潤源、通過提高勞動效率增加利潤的第二利潤源以及通過合理組織倉儲運輸增加利潤的第三利潤源,都不足以幫助企業贏得危機重重下的反擊戰,在全球化的環境下,第四利潤源是繼第一、二、三利潤源后,降低企業運營成本,提升企業競爭力,實現企業利潤快速增長的新動力。
第四利潤源可以概括為:依靠供應鏈上企業間信息的集成與共享、建立商業伙伴關系、業務外包、流程的整合與再造,充分利用高新技術、供應鏈系統的設計與管理、社會流通系統的資源整合等手段,實現企業利潤的快速增長。
簡言之,第四利潤源就是通過提高供應鏈運作效率,實現企業利潤的增加。通過對國際上一些大公司供應鏈管理的成功經驗的分析可知,提高供應鏈運作效率所帶來的效益是多方面的。
《市場報》:您剛才提到,第四利潤源是實現企業利潤快速增長的新動力。您能具體舉個例子嗎?
沈國康:2003年中國石油從眾多參與物流信息系統公開競標的供應商中選定了博科資訊,由博科資訊為中石油細活精工打造的一體化銷售物流管理信息系統,幫助中石油實現了業務全面細精化管理、智能輔助決策、全面的業務績效管理和國內領先的作業成本核算體系。博科資訊中石油一體化銷售物流管理信息系統,可支持中石油1000多個用戶同時進行銷售和物流業務運行,使每單業務處理周期縮短四天時間,半年內節約運輸成本3000萬元。
2006年11月,中國石化選擇博科資訊成為其化工銷售公司物流供應鏈調度決策支持系統建設的戰略合作伙伴。現在中國石化平均每一單業務交貨流程比以前縮短三分之一,同時節省了大量的人力成本,該物流調度決策支持信息系統已經成為中國石化化工銷售板塊僅次于ERP的第二大管理信息系統。
《市場報》:我國物流業的空間有多大?
沈國康:根據國家發改委、國家統計局和中國物流與采購聯合會日前聯合發布的《2007年全國物流運行情況通報》顯示,我國2007年全國社會物流總費用為45406億元,與GDP的比率為18.4%,而目前美國、日本、德國等發達國家的這一比率在8%左右。從如此大的差異中不難發現,中國在現代供應鏈管理和現代物流管理方面還很落后。物流供應鏈的現代化、物流體系優化、物流服務方面還有很大的改造和發展潛力。
設想一下,按2007年GDP總量246619億元計算,我國物流成本占GDP的比重每降低1個百分點,就可以節約資金2466億元,如果我們能在企業與企業之間,制造企業與零售商之間、批發商之間建立起一個很好的協同的物流供應鏈的這么一個橋梁,使我國逐步達到發達國家的平均物流成本——物流成本在GDP中的占有率為10個百分點,那就意味著將帶來超過25000億元的社會效益。那將是一筆多大的財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