頑強奮進中的歷史性跨越
2008-12-7 10:27:00 來源:物流天下 編輯:56885 關注度:摘要:... ...
歲月如歌,以史為鑒。自1978年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開啟了改革開放的歷史新時期,遼寧人民始終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不斷解放思想,深化改革,擴大開放,開拓創新,描繪了一幅幅波瀾壯闊的雄偉畫卷,譜寫了一曲曲頑強奮進的壯麗史詩,全省經濟發展和社會面貌發生了翻天覆地的歷史巨變。
遼寧作為我國的老工業基地,在20世紀50年代曾創造過共和國的眾多個第一,但由于計劃經濟體制矛盾的長期積累,也曾一度陷入困境。正是在改革開放的強力推動下,遼寧經濟走過了從“陣痛”到脫困、從落后到追趕、從趕超到超越的振興發展之路。三十年來宏觀經濟運行特征主要表現為:三大指標快速增長,“三駕馬車”強力拉動,三大結構日趨優化,三大難題有效化解。
速度質量效益大幅提高 綜合經濟實力顯著增強
衡量一個地區的經濟發展水平,離不開速度、質量、效益三大指標,而代表遼寧經濟增長速度的首要標志,莫過于經濟總量頻繁翻番。1978年全省生產總值僅為229.2億元,經過第一個十年達到881億元,第二個十年躍升到3881.7億元,到2007年則一舉突破萬億,達到11023.5億元,年均增長速度9.5%,三十年間實現了兩個“翻兩番”。從發展階段看,“十五”以來一直保持兩位數增長并逐步加速,2007年達到最高增幅14.5%。從人均水平看,1978年全省人均生產總值680元,2007年達到25729元,按當年匯價折算為3384美元,一舉超過具有標志性意義的3000美元大關。從與全國比較看,2001年至今遼寧已連續7年超過全國平均增速,特別是振興以來年均增速13.3%,超過全國2.3個百分點,超過東部地區平均水平。遼寧通過這種不斷提速的一路追趕,終于駛入了經濟發展的快車道,掀開了經濟發展史的新篇章。
財政收入是經濟效益和綜合實力的集中體現。改革開放以來,全省財政收入增長不斷加快,實力不斷增強。 2007年全口徑地區財政收入實現2548.9億元,比1981年增長16.4倍;地方財政一般預算收入由1978年的92.6億元,增長到2007年的1082.7億元,增長10.7倍。同時金融實力明顯增強,金融環境逐步改善。 1978年全省銀行存貸款余額分別只有53.9億元和134.6億元,而2007年已分別超過1.5萬億元和1萬億元;儲蓄存款余額從1980年的24.6億元增加到2007年的8063億元,人均儲蓄額從71元增加到19054元。
集約和內涵式增長助推發展質量不斷提高。在經濟發展中科技創新始終扮演著重要角色,起到了引領作用。僅從2000年到2007年的變化來看,全省科技經費支出由200.3億元增加到289.7億元,年均增長18.3%;2007年全省高新技術產業增加值1475.3億元,占規模以上工業比重達到27.4%。堅持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越來越成為全省的普遍共識。特別是近年來節能減排力度越來越大,成效十分明顯。 2007年單位生產總值能耗1.704噸標準煤/萬元,比2005年下降6.9%;單位工業增加值能耗2.649噸標準煤/萬元,下降14.8%。全省生態環境不斷改善,城市優良天氣不斷增加,全省森林覆蓋率35.1%,城市綠化覆蓋率由1978年的14.5%提高到現在的37.5%。遼寧以重化工業為基礎在創造金山銀山過程中也為子孫后代留下了綠水青山。
投資消費出口協調拉動 經濟發展動力不斷增強
投資、消費、出口是拉動經濟增長的“三駕馬車”,遼寧經濟三十年的增長,就源于這三大需求提供的強大動力。
投資是拉動遼寧“經濟快車”的直接動力和第一引擎。遼寧是國家最早重點投資建設的老工業基地,1953年至1957年,全省固定資產投資占全國比重高達18.5%,但從“六五”到“九五”期間,投資總量在全國位次由第4退后到第8位。自2003年實施老工業基地振興戰略以來,遼寧重抬升勢,投資額連續突破5個千億大關,2007年達到7435.2億元,又回到全國第6位。改革開放三十年,全社會累計完成固定資產投資35681.2億元,年均增長21.3%。在投資的強力支撐下,全省城市建設迅猛發展,基礎設施建設成效顯著,一大批標志遼寧工業新形象的重大工程相繼竣工,發展后勁不斷增強。
消費需求是經濟增長的內在源頭和最終拉動力。從消費總量看,1978年全省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僅71.2億元,到2007年已達到4030億元,年均增長14.9%。三十年來,城鎮居民人均消費支出增長27倍,年均增長12.2%;農村家庭人均消費支出年均增長11.1%。遼寧人在消費的坐標上畫出了一條 “貧窮—溫飽—小康—比較富裕”的美麗弧線。
外貿出口拉動外向型經濟加快發展。三十年來,全省高舉對外開放的旗幟,堅持外向帶動戰略,形成了全方位、多層次、寬領域的對外開放格局,外貿規模持續擴大,出口結構逐步優化,利用外資碩果累累。2007年全省進出口總額實現594.7億美元,比1978年增長36.4倍。全省外貿進出口依存度由1981年的26.2%提高到2007年的41%,提高了14.8個百分點。出口商品結構逐步實現由農產品向工業品、由初級產品向制成品、由一般商品向高技術產品轉變。通過加大力度招商引資,遼寧的嶄新形象在國內外迅速提升,各種生產要素源源不斷涌向遼寧。全省利用外商直接投資已由1982年的38萬美元增加到2007年的91億美元,累計投資總額達1087.7億美元,注冊登記的外資企業已達1.5萬戶,有效促進了全省經濟發展。
產業區域體制結構優化 經濟發展進入良性循環
改革開放三十年,伴隨計劃經濟體制不斷向市場經濟體制轉變,全省產業結構、區域結構和所有制結構不斷調整優化,日趨協調合理。
產業結構調整始終是遼寧的一項戰略性任務。 1978年全省三次產業結構之比為14.1∶71.1∶14.8,突出表現為一產業基礎薄弱,二產業一業獨大,三產業比重過小。經過多年的調整,到2007年已轉變為10.3∶53.1∶36.6。從三次產業拉動力變化看,1978年到1992年十五年間,這一階段經濟增長主要靠三產業拉動;1993年到2007年后十五年間,這一階段主要由二產業拉動經濟增長。總體來看,三十年的經濟發展,主動力仍來自于第二產業,并逐步由二產業為主向二、三產業協調發展轉變,產業結構則逐步由失衡調整為合理并走向優化升級。
產業內部結構不斷升級。三十年間遼寧農業“短腿”實現了根本性轉變,全省農林牧漁業增加值首次超千億,非農業產值比重明顯提高,縣域經濟日益壯大成為新的生力軍。積極推動工業結構向高加工度方向發展,裝備制造業、原材料工業和農產品加工業增加值占規模以上工業比重已達到90.5%,裝備制造業成為第一支柱產業。傳統服務業在優化提升中發展,現代服務業從無到有、日趨繁榮。
區域結構更趨協調。實施振興戰略以來,遼寧不斷深化對省情認識,重新審視自身優勢,進一步整合資源配置,積極構建并完善沈陽經濟區,加快沿海經濟帶開發開放,實施突破遼西北戰略,全省已形成兩大城市帶動輻射、沿海腹地良性互動、三大區域統籌協調的發展格局。
經濟發展從沿海起飛是世界經濟發展的一般規律,以大連為龍頭的“五點一線”沿海經濟帶成為遼寧老工業基地全面振興的必然選擇。到2007年,遼寧沿海六市的生產總值占全省比重為44.9%,比1978年提高6.5個百分點;地方財政一般預算收入、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占全省比重分別為37.5%和42.7%,出口總額比重高達75%。隨著遼寧沿海經濟帶將上升為國家戰略,必將使整個沿海地區進一步成為臨港產業集聚區、改革創新先行區、對外開放先導區、投資興業首選區、和諧宜居新城區,成為東北、全國乃至東北亞新的經濟增長區域。
遼西北地區近幾年已形成了實現新突破的內在動力。省委、省政府從區域協調發展的全局出發,決定實施“突破遼西北”戰略,舉全省之力加大對遼西北地區的支持力度,遼西北地區將在三五年內實現跨越式發展。三大區域良性互動、互為支撐、攜手并肩,將共同挺起遼寧經濟的脊梁。
所有制結構日趨多元化。三十年來,以產權制度改革為核心,促進以公有制經濟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全面發展,成為遼寧所有制結構調整的主旋律。到2007年,全省國有資產占全部資產比重已由80年代的70%降到43.1%。與此同時,非公有制經濟不斷發展壯大,近十年來發展更是突飛猛進,其增加值占生產總值比重由21.7%一躍升為51.7%,穩占全省經濟半壁江山。
市場就業收入難題化解人民走上富裕安康之路
商品市場是市場經濟的基礎。改革開放三十年,遼寧商品市場經歷了計劃經濟、計劃經濟為主市場經濟為輔、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轉變和完全市場經濟四個階段,走過了改革、發展、提高、壯大和繁榮的歷史足跡。到2007年,全省商業、餐飲業網點達到83.3萬個,比1978年增長26.1倍。全省商品市場呈現出經營主體多元化,經營方式多樣化,供需結構合理化、市場環境優質化的繁榮景象。
就業是民生之本。三十年來全省從業人員由1254.1萬擴大到2180.7萬人,增長73.9%。進入90年代,由于企業實行兼并破產、下崗分流、減員增效,使就業問題更加嚴峻,為此遼寧在全國率先實施再就業工程,以化解就業矛盾。 1993年以來,全省采取多種措施,先后幫助109萬國有下崗職工和151萬轉軌遺留下崗人員實現了再就業,十幾年累計實現就業和再就業1008萬人,全省城鎮登記失業率從2002年最高值6.8%逐漸降到2007年的4.4%。全省就業政策不斷完善,就業結構逐步優化,就業局勢基本穩定。
社會保障是民生之安。遼寧是在全國最先實行社會保障體系試點的省份,到2007年底,全省城鎮參加基本養老保險1299.7萬人,基本醫療保險1087.8萬人,失業保險622.1萬人,并有141.2萬城鎮居民和89.5萬農村居民得到最低生活保障,發揮了為國企改革配套、為和諧社會護航的功能,使全省改革發展的成果惠及于民。
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是發展經濟的目的。 1978年全省農民人均純收入185.2元,90年代初突破千元,2007年已提高到4773元,年均增長11.9%。 1978年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僅363.3元,到2007年則上升到1.23萬元。同時,居民收入構成向多樣化趨勢發展,2007年全省城鎮居民人均經營性收入達到765.3元,比1985年增長了107倍;人均轉移性收入4196.3元,增長45.9倍。
恩格爾系數是衡量一個國家或地區人民生活水平的重要標志。 1980年到2007年,全省農村和城鎮居民的恩格爾系數分別由56.3%和56.8%下降到39.6%和37.8%,雙雙低于40%的國際公認標準,標志著遼寧人民生活質量實現了質的飛躍。改革開放三十年,全省人民勝利完成了從溫飽向小康的歷史性轉變,正在向全面小康、基本現代化和生活寬裕的目標闊步邁進。
遵循宏觀經濟運行規律促進遼寧又好又快發展
當前正值國內外經濟形勢發生深刻變化。總結分析三十年來遼寧宏觀經濟運行特征,對于汲取歷史經驗、探求發展規律,促進經濟增長、推動全面振興意義十分重要。
——遵循宏觀需求規律,促進投資、消費、出口協同拉動經濟增長。投資在任何時候都是推動經濟增長的直接動力。遼寧經濟在振興發展過程中更多地依靠投資拉動的規律,更加決定了無論是當前保增長還是加快老工業基地全面振興,都必須繼續加快固定資產投資適度增長。當前,一定要抓住國家宏觀調控政策調整的機遇,加大對民生工程和基礎設施建設的投資力度,使之盡快發揮效益,拉動經濟增長。
宏觀消費規律表明,消費不僅是生產的先導和經濟循環的樞紐,而且是經濟持續、穩定增長的最終拉動力。遼寧應針對近幾年消費率偏低狀況,進一步增強消費需求強度和拉動力度。一方面要逐步提高消費率,另一方面要千方百計增加城鄉居民收入,尤其提高中低收入家庭的收入水平,完善社會保障體系,提高基本消費能力,讓居民放心消費、敢于消費、善于消費。
擴大出口對于遼寧發展外向型經濟、建設沿海經濟強省關系重大。要進一步樹立開放意識,轉變外貿增長方式,優化出口商品結構,積極擴大科技含量高、附加值高的產品出口;同時不斷創新利用外資方式,完善對外投資和合作方式,鼓勵企業“走出去”,在國際合作與競爭中做強做大。
——遵循經濟結構演變規律,推動三次產業協調發展。遼寧要實現老工業基地全面振興,必須把加快產業結構優化升級作為重大戰略任務,不斷順應世界經濟走向,放眼全國產業布局,以合理化和高度化為基點,通過一、二、三產業協同帶動,促進工業由大變強、農業由弱變壯、服務業由慢變快。
工業強,則實力強。以技術創新為引領發展現代產業體系,按照重工業化、高加工度化、高技術化和高附加值化方向,努力做大支柱產業、做強優勢產業。要以沈西工業走廊和大連“兩區一帶”為核心聚集區,加快建設具有國際競爭力的先進裝備制造業基地;進一步推動冶金、石化等原材料工業向高加工度方向發展,努力形成精深加工產業集群;大力發展電子信息、生物工程與制藥、新材料等高新技術產業,廣泛應用信息技術改造傳統產業,不斷推進高新技術的產業化和產業的高新技術化。
農業壯,則基礎牢。要積極推進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轉變,大力發展設施農業、特色產業,推進國家優質特色農產品生產和加工基地建設,發展農業產業化經營,提高農業現代化水平;切實加強農業基礎設施建設,改善農業生產條件,增強農業抗御自然災害能力;鼓勵發展縣域工業和鄉鎮企業,大力發展農村服務業,加快工業化、城鎮化進程。
三產快發展,則經濟快增長。遼寧推進服務業大發展、快發展,既要重點發展交通運輸、現代物流、金融保險等生產服務業,又要大力推廣連鎖超市、餐飲旅游等消費服務業;既要運用現代信息技術和管理手段改造傳統服務業,又要加快發展技術含量高、產業關聯性強的現代服務業;既要發展就業容量大的勞動密集型服務業,又要發展各類新興服務業,加快提高服務業的比重和水平,盡快成為拉動經濟增長的新引擎。
——遵循宏觀調控規律,運用“三大杠桿”穩定經濟發展。財政、金融、價格共同組成了實施宏觀調控的“三大杠桿”。當前面對國際金融危機的影響,國家及時調整宏觀經濟政策,決定實施積極的財政政策和適度寬松的貨幣政策,并制定了擴大內需促進增長的十條措施,強調進一步擴大投資和信貸規模,支持民生工程建設、重大基礎設施建設、生態環境建設和災后重建,強力拉動經濟增長。遼寧在貫徹落實中央決策過程中,一定要遵循經濟發展規律和宏觀調控規律,抓住機遇,咬住目標,迎難而上,順勢而為,千方百計促進全省經濟保持又好又快發展。
“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云帆濟滄海。 ”回顧過去三十年,遼寧宏觀經濟在改革開放實踐中實現了歷史性跨越;展望未來振興路,遼寧人民信心滿懷、意氣風發,向著更加宏偉的目標昂揚奮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