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制造”的結構之痛
2008-12-5 11:39:00 來源:現代物流報 編輯:56885 關注度:摘要:... ...
□陸慕寒
全球經濟放緩對中國制造業的影響將會是災難性的。因為中國制造業基本都是大進大出的結構,只有紡織工業情況稍好,擁有原料資源的優勢,但是流通和市場都捏在美歐的手里。
香港中文大學教授郎咸平認為,中國整個制造業出現問題,是因為沒有把握好產業鏈的升級。他認為,中國的企業總是在制造業上下功夫,而面對金融海嘯造成的困境,首要任務是從單純的制造,轉移 到“6+1”的產業鏈環節上去。所謂6,就是包括產品設計、原料采購、倉儲運輸、訂單處理、批發經營和終端零售,這6大塊創造的價值占到了90%,而制造業創造的價值僅是10%。
由于中國制造業在整條產業鏈中間只有加工制造環節這個1,所以資源利用率很低,創造的價值也非常低,因此難以承受外界的沖擊。中國并不缺乏做 “6”的企業,但是由于計劃經濟體制的遺留影響,物流企業做自己的物流,采購企業搞自己的采購,批發的干批發,零售的干零售。每一塊都是相對獨立的,造成交易成本非常高,而效益卻非常低。就高效整合方面的速度而言,發達國家快于我們約10倍,這也是流通和市場都捏在美歐手里的原因之一。
所以,在微觀層面上,當前部分企業所謂的轉型也好,升級也好,其認識并不到位。通過自動化改變我們勞動密集型的現狀,或是通過產業轉移,將過剩的能力向中西部轉移,并不能解決根本問題。寄希望于用放松銀根、減緩人民幣升值和上調出口退稅率的方法來改善中小企業的困境,也只能解一時之困。
既然中國制造業的問題,是處于價值分配鏈的低端,在國際分工中任人宰割,那么政策調整重點,就要鼓勵企業和產業集群進行產業價值鏈的延伸。只有向原材料采購、設計研發、物流、倉儲、銷售網絡、品牌等領域發展,才能創造出現代制造業和現代服務業。
從宏觀上看,國家政策調整的導向,應該側重調整中國制造業的結構性矛盾。這就要求政府大力調整投資和消費的結構,加大資源性產品和要素價格形成機制的改革力度,通過加快財富分配上的調整,堅定地向以內需消費為主導的經濟體制轉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