庫存量減少才說明企業經營好轉
2008-12-5 11:11:00 來源:現代物流報 編輯:56885 關注度:摘要:... ...
□葉檀
目前企業面臨困境,挽救企業才能拉動GDP,只有拉動需求、消化庫存、未來有贏利前景,才能刺激企業投資。如果企業庫存增加、無法贏利,那么企業就會減少原材料庫存、下游銷售不暢旺,形成上下游企業一起緊縮的多米諾骨牌效應,沒有企業能置身事外。這是一個互為因果的關系,其中主要的探測指標是企業庫存。
除了用電量與稅收兩項直觀指標之外,考察企業投資意愿最好的指標是庫存與周轉率,庫存減少甚至供不應求,產品與現金周轉率增加,說明企業產品與現金成本降低、收益增加,企業投資意愿自然上升。反之亦然。
任何一個泡沫的產生,都有金融與實體經濟需求雙重借口。在金融危機爆發之前,全球消費者指責對沖基金抬高油價,目前經濟景氣低迷不堪,對沖基金以高價融資、抬高油價無異于自取滅亡。只要金融去杠桿化,油價必然下跌,中印石油需求不過是石油價格火上澆油的借口。美元泡沫與能源需求一起圓了能源價格上漲的迷夢。
目前我國經濟形勢嚴峻,反映在上市公司的庫存中。數據顯示,截至9月30日,A股上市公司的存貨共計19087.72億元,較年初增加4780.83億元,增幅高達33.42%。這一數據刷新了歷史紀錄。根據Wind資訊數據,今年三季報中,兩市78%的上市公司庫存超過去年同期,其中341家公司存貨較年初增加50%,133家公司存貨翻了一番。這給中國股市70%以上的下挫找到了有力的理由。
企業面臨雙重困境,首先是在經濟上升期庫存的原材料大幅縮水,其次是庫存產品占據了大量資金,面臨降價的危險。2008年是銀行惜貸,到此2008年底,企業也不想借貸,市場投資與消費欲望到達冰點。
房地產企業是又一個擁有金融與實體經濟雙重借口的行業。我國房地產企業的擴張模式形成于房地產市場景氣周期,高價拿地、高價售房,維持高價位上的針尖上的平衡。但在很短時期內,市場出現逆轉,主要原材料也即土地價格有價無市,其他原材料的下挫彌補不了土地與房價急跌的成本,只有土地與房價才是實體與金融的最佳結合點。因此,房地產庫存量增加也就成為扳著腳趾就能想到的事。
要解決經濟景氣下滑,唯一的辦法是增加消費。政府出臺積極的財政政策規劃基礎建設項目,目的就在這里。從長遠的角度來看,要提振民間投資和內需,好的方法還有降稅,增值稅轉型為企業降負,個人所得稅起征點上調為消費者降負,輔之以基礎社會保險的完善與市場化的投融資體制的建設,才能起到綜合效果。
企業好轉的標志是庫存量減少,庫存一頭連著消費,一頭連著上游原材料企業,是最實在的數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