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歡迎來到物流天下全國物流信息網! | 廣告服務 | 服務項目 | 媒體合作 | 手機端瀏覽全國客服電話:0533-8634765 | 設為首頁 | 加入收藏

數字云物流讓您尋求物流新商機!
智慧物流讓您的物流之路更暢通!

搜索
首頁 >> 經濟形勢分析

全面發展的中國與亞洲國家經貿關系

2008-12-22 14:42:00 來源:物流天下 編輯:56885 關注度:
摘要:... ...
 中國與亞洲經濟互補性強,經貿合作潛力大。對外開放30年間,中國與東亞、東南亞、南亞和西亞38個建交國之間高層互訪頻繁、政治互信不斷增強,經貿合作關系持續、全面、快速發展。 
  一、中國與亞洲經貿合作機制日臻完善 
  中國與亞洲國家高層互訪頻繁,經濟交往密切,雙方先后建立了50多個多邊和雙邊經貿對話、磋商機制,其中包括中國與東盟(10+1)、中日韓與東盟(10+3)領導人會議、10+1及10+3經貿部長會議、中日韓經貿部長會議等多邊磋商機制,中泰經貿聯委會等38個雙邊經貿聯(混)委會,以及中日經濟高層對話、中新蘇州工業園區聯合協調理事會、中日及中韓投資合作機制等雙邊磋商機制。 
  與此同時,中國還同東盟、巴基斯坦簽署了自貿協定,同新加坡、印度、韓國商討建設自貿區的可行性,同韓國、越南、印度、蒙古、巴基斯坦等國制定中長期經貿發展規劃,確定雙邊貿易發展目標等。 
  上述磋商機制與經貿發展規劃,為中國與亞洲經貿合作提供了制度保障,明確了發展方向,有力促進中國與亞洲經貿合作關系的發展。 
  二、貿易往來迅猛發展 
  中國同亞洲國家貿易持續快速發展,進出口額由1978年的74億美元增至2007年的7579億美元,30年間增加近102倍,年均遞增17.3%,占中國外貿總額比重超過三分之一。 
  中國與亞洲國家互為重要貿易伙伴的關系進一步加強。2007年,日本、東盟、韓國、印度分別為中國第3、4、6、10大貿易伙伴。在中國10大出口市場中日本、東盟、韓國、印度分別居第4、5、6、8位,在中國10大進口來源中,日本、東盟、韓國、沙特分別居第1、3、4、10位。與此同時,中國成為日本、韓國、印度、越南第一大貿易伙伴。此外,雙邊進出口商品結構更加優化,貿易合作水平不斷提升、領域進一步拓寬。 
  三、投資合作互有所長 
  亞洲國家對華投資持續發展,尤其是2000年以來增長顯著。對華年度實際投資額由1982年的1.8億美元增至2007年120億美元,增加了約66倍,年均遞增18.3%,高出同期中國實際利用外資增幅1.8個百分點。截至2007年底,亞洲國家累計對華投資12.1萬項、協議外資2972億美元、實際外資1490億美元,分別占中國利用外資項目、協議、實際外資總額的19.1%、17.4%和19.5%。2007年,在中國10大外商直接投資來源中,韓國、日本、新加坡分別位居第3、4、5位。受金融危機影響,2008年亞洲國家對華協議投資額大幅下滑,實際投資增速持續回落。 
  中國對亞洲國家投資起步雖晚,但增勢迅猛。累計實際投資由2002年的11.6億美元增至2007年的86.5億美元,5年間增加6倍多,年均遞增達49.4%。特別是2007年中國對亞洲國家實際投資24.4億美元,比上年增長251.5%,凈增14.3億美元。巴基斯坦、韓國、新加坡、伊拉克、沙特、越南等國是中國對亞洲投資的主要地區。 
  四、工程勞務穩步增長 
  中國同亞洲國家工程承包、勞務等經濟技術合作穩步發展。1983年中國同亞洲國家工程承包、勞務合作營業額僅分別為1.8億美元和1.2億美元,2007年增至156.2億美元和26億美元,年均遞增達20.4%和13.7%。 
  截至2007年底,中國同亞洲國家累計簽訂經濟技術合作合同1477億美元,完成營業額911億美元,分別占中國對外經濟技術合作合同及營業總額的38.8%和35.5%。亞洲已成為中國對外承包工程和勞務合作的重要市場。 
  五、中國與東亞區域合作初顯端倪 
  中國與日本、韓國、朝鮮、蒙古同處東亞,地理相近,經濟發展各具特點,互補優勢明顯。多年來,中國與東亞各國在經貿領域保持了良好合作態勢,合作水平不斷提升,以中日韓合作為代表的東亞區合作初顯端倪。 
  1999年11月,中日韓三國領導人在出席當年10+3領導人會議期間以早餐會形式舉行首次非正式會議,正式開啟了中日韓三方合作進程。次年11月舉行的第二次會議決定將該會議定期化。迄今為止,已舉行過八次中日韓三國領導人會議,先后簽署、發表了《中日韓推進三方合作聯合宣言》、《中日韓三國合作行動戰略》、《中日韓合作進展報告》等多項合作文件,指明了三方合作方向。此外,中日韓三國還陸續建立了外交、經貿、財政、信產、環境、知識產權、地震、人事、旅游、海上交通與物流等10個部長級會議,以及中日韓泛黃海經濟技術交流會議等機制。其中,中日韓經貿部長會議于2002年9月正式啟動,由中、韓、日三方輪流主辦,至今已舉行五次會議,三方就貿易、投資便利化和物流、節能減排等領域的合作廣泛交換了意見。 
  六、中國與東盟區域合作穩步推進 
  中國與東盟經貿合作機制不斷完善,次區域合作穩步發展。1991年,中國與東盟各國全部建立或恢復外交關系。1997年12月雙方舉行首次歷史性領導人會議,確立了面向21世紀的睦鄰互信伙伴關系,建立了領導人會議、經貿部長會議、經濟高官會等磋商機制。 
  2002年11月,雙方簽署《中國—東盟全面經濟合作框架協議》,正式啟動建立自貿區的進程。2004年1月實施中國—東盟自貿區框架下的早期收獲計劃,同年11月簽署《貨物貿易協議》,2007年1月簽署《服務貿易協議》,今年11月結束《投資協議》談判。根據雙方簽署的《貨物貿易協議》,從2005年7月起,中國與新加坡、馬來西亞、泰國、印尼、文萊、緬甸等東盟6個成員互相開始降稅。到2010年,中國和東盟老成員的絕大多數產品關稅將降為零,與東盟新成員則在2015年降為零。中國對東盟國家平均關稅已降至5.8%。 
  目前,中國—東盟自貿區建設總體進展順利,將按雙方領導人商定的時間表于2010年全面建成。在中國—東盟合作框架下,中國積極參與的大湄公河次區域經濟合作和東盟東部增長區等合作也得到了穩步推進,一年一度的“中國—東盟博覽會”已成功舉辦五屆。 
  七、中國與南亞、西亞合作更加密切 
  中方一向十分重視發展與南亞、西亞國家的經貿合作關系。 
  為促進與南亞國家的經貿合作,擴大從南亞國家進口,中國于2007年12月28~30日在北京舉辦南亞國家商品展,來自阿富汗、孟加拉國、印度、馬爾代夫、尼泊爾、巴基斯坦和斯里蘭卡的200多家生產和貿易企業參展,共展出10大類、近200種南亞國家特色商品。作為《亞太貿易協定》成員,中國向其他成員國的1717項8位稅目產品提供了優惠關稅,并向最不發達成員國孟加拉、老撾的162項8位稅目產品給予了平均減讓幅度達77%的特別關稅優惠。中國還積極致力于發展同南亞國家的區域合作,與巴基斯坦簽署了《自由貿易協定》和《貨物貿易協議》,與印度完成了“中印區域貿易安排聯合可行性研究”。此外,中國十分重視與南亞區域合作聯盟的合作,2005年11月正式成為南亞區域合作聯盟觀察員國。 
  西亞已成為中國對外承包工程和對外投資的重點地區,雙方互為重要合作伙伴的關系不斷增強。中國對西亞承包工程合作營業額由1983年的1.36億美元增至2007年的52.15億美元,年均遞增16.4%,占中國對亞洲國家承包工程營業總額的30%以上。截至2007年底,中國對西亞國家承包工程合同額和營業額累計分別為363億美元和193億美元。與此同時,中國對西亞國家實際投資大幅增長,由2003年的0.21億美元增至2007年的2.27億美元,年均遞增高達81.3%。截至2007年底,中國對西亞國家實際投資累計13.53億美元,占中國對外亞洲實際投資的21.1%。 
點評此文章 / 寫評論得積分!+ 我要點評
  • 暫無評論 + 登錄后點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