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平:從關隘重重到四省通衢
2008-12-2 14:53:00 來源:物流天下 編輯:56885 關注度:摘要:... ...
“廛市因山成,南平勢不平。”這是郭沫若1962年秋在南平留下的詩句。
的確,交通曾是南平發展的瓶頸。在2.63萬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山巒起伏,河谷縱橫,武夷山、杉嶺、仙霞嶺、鷲峰山四大山脈關隘重重。
南平有6個縣(市)10個鄉鎮115個自然村與江西、浙江交界,是福建的“北大門”,也是海峽西岸經濟區南接珠三角、北聯長三角的戰略通道。乘著改革開放的春風,南平致力于交通基礎設施建設,一個現代化的立體交通網正在形成,南平一步步走出重重關隘,成為四省通衢。
山海交響:
立體交通帶來時空巨變
武夷山水美,惜乎路難行。二三十年前,許多外商攜資而來,卻又攜資而返。
“陸地進不來,可否從空中開辟道路?”南平的決策者大膽設想。
武夷山原有個小型軍用機場,能否擴建為軍民兩用呢。1992年7月13日,武夷山機場擴建工程鏟下第一鍬紅土,閩北人創造了一年內擴建一個機場的“閩北速度”。一位曾經擔任過武夷山市領導的老同志撰文回憶說:“1994年1月15日,武夷山機場正式通航,第一年機場進出港游客8萬多人次,1996年達22萬多人次,在全國142個民航機場中居第51位,被民航界稱為中國民航史上的一個奇跡。”
銀鷹架金橋,縮短了武夷山與世界的距離,引來大批海內外游客。1987年,南平全市旅游人數100萬人次,而2007年僅武夷山接待游客就達543萬人次。
空中航線在延伸,鐵路、公路建設也齊頭并進。
316國道,被南平人看作是開放之路、致富之路、振興之路。經過建設者兩年半的艱苦努力,1996年1月18日,號稱福建“康藏線”的國道316線正式通車了。316線開通后,南平到省城只需3個小時,成為閩北擴大開放、山海聯動的“金光大道”。
橫南鐵路于1997年12月30日建成通車,成為我省第二條出省鐵路通道;原先在福州至南平區間運行的“武夷號”特快旅游列車,1998年12月10日起從武夷山開行。
2004年底,閩北第一條高速公路——福銀高速公路(南平段)建成通車,結束了南平沒有高速公路的歷史;今年底,浦南高速公路將建成通車,這是我省目前在單個設區市境內建設里程最長、投資最大的高速公路,是海西對接長三角、珠三角的重要戰略通道。
目前,南平市正在規劃建設9條高速公路,這些高速公路建成后,將構建起“四縱四橫”的高速公路網,實現縣縣通高速公路。高速公路,成為南平經濟騰飛的“黃金通道”。
航空、公路、鐵路三路并進,立體交通網讓秀美的武夷與奔騰的大海越來越近了。
打開山門:
大交通引來創業潮
“半夜挑擔過高山,爬到半嶺日三竿”,曾是松溪縣路難行的生動寫照,如今,“車輪滾過小村寨,汽車開進山內外”。
改建、擴建316、205國道的“先行工程”于上世紀90年代后期打響,沿路縣市采取鄉鎮按責任路段包干施工的辦法,舉全市之力建設國道。浦城境內有座被人們稱作“危險嶺”的高山——五顯嶺,讓許多走南闖北的駕駛員都望而卻步。浦城人有錢出錢有力出力,5年搬掉5座山,于1996年打開了福建的“北大門”。
“今年松溪到慶元的省際水泥公路建成后,我可以跨省上下班了,每天開車從松溪六墩村到慶元縣黃田鎮的家里,只要20分鐘。”全國第四大鉛筆廠商浙江浙南公司松溪分廠員工沈從初說。這個與慶元縣城距離僅22公里的村莊,2000年以來先后從浙江麗水、龍泉引進投資近4000萬元,創辦企業20家。
大交通引來創業潮。交通基礎設施日益完善,催促著大開放的腳步。2004年,有300多家企業入駐閩北,總投資60多億元。
結合高速公路建設,南平在高速公路互通口規劃建設一批新的工業發展平臺,受到省內外投資者的青睞。今年5月,總投資1.8億元的榮華山產業組團與上海核威實業公司的汽車粉末冶金零部件制造等項目相繼簽約落地。南平市力爭到2010年,產業集中區建成面積達到500萬平方米,落戶企業40家以上,工業產值達到12億元以上。
立體交通構筑創業大平臺,引來人流、物流、資金流。借力浦南高速的穿境而過,僅延平區大橫鎮目前就有永豐紡織等24家規模企業落戶,去年全鎮實現規模工業產值6.51億元,同比增長逾50%,財政收入1068萬元,同比增長近6成。
大交通,大平臺,南平由此對接沿海、拓展腹地。
融入海西:
縱深推進勇當前鋒
“海峽西岸經濟區建設,凸顯了南平市在全省發展大局中的關鍵性、戰略性位置。建設海西綠色腹地,必須不斷完善基礎設施建設,強化樞紐意識,持續有效推進,強力有效運作。”南平市委書記雷春美說
近年來,武夷山、光澤、浦城、政和等方向5條入閩通道建成通車,與江浙等周邊地區的交通更加通暢。
“浦南高速通車后,從南平回溫州只要4個小時左右,這太方便了,我想還會有更多的溫州人會到閩北投資的。”南平市溫州商會會長徐巖程說。
越來越好的交通環境,南平吸引著越來越多的海西經濟發達地區客商的目光,僅2007年,浙商實際到資達22.7億元。
快捷的交通,良好的生態,使南平在海西兩個先行區建設中發揮獨特作用,特別是在海峽兩岸旅游雙向對接中扮演重要角色。在11月中旬召開的海峽兩岸第二屆茶博會暨武夷山旅游節上,南平市與海西多個城市、臺灣旅游同業公會聯合推出了5條“旅游精品線路”,形成客源市場共享機制,南平與長三角、珠三角及臺港澳的旅游交流與合作進一步拓展。
立體交通網縮短了武夷山與世界各地的距離,迎來了大批海內外游客。去年旅游總人數1035萬多人次、旅游收入30多億元。
南平市市長龔清概說,南平要在拓展海西綠色腹地、推動閩臺合作、服務祖國統一大業中,在對接長三角、服務中西部中發揮更大的作用,都離不開做足“通”的文章。只有“通”了,才能更好地發揮縱深推進的前鋒作用。
展望未來:
后發優勢看閩北
11月18日上午,峰福鐵路峰南段電氣化改造工程正式動工,標志著海西新一輪鐵路建設拉開序幕。全省新一輪鐵路建設總里程3050公里,其中南平市建設總里程760公里,占25%。峰福鐵路電氣化改造工程完成后,鐵路將按時速200公里、雙線電氣化標準設計改建,形成長三角經海西至珠三角最便捷的通道。
閩北有4條鐵路建設項目列入規劃,其中,貫穿閩北的京福高速鐵路最引人關注。這條高速鐵路從京滬高速鐵路安徽蚌埠站引出,經合肥、黃山、上饒,至武夷山、南平、福州,將是北京至福州的鐵路快速大通道。
以浦南高速公路領銜的4個在建交通項目將吹響“打開閩北大通道”的集結號:今年底,浦南高速全線貫通;2010年,武邵高速公路建成通車……目前,南平建成、在建及開展前期工作的高速公路項目有9個,總投資達559.6億元,總里程920.39公里,約占全省高速公路規劃里程的17.1%。
到“十一五”末,閩北基本形成“四縱四橫”的高速公路主骨架后,將與福州、溫州、寧波、杭州、南昌周邊大中城市形成3-4小時交通經濟圈,閩北將由“沿海的山區”脫胎換骨為“東部的沿海”。
如果把航空、公路、鐵路比作主動脈,那么,縣鄉村道路就是毛細血管。從2000年開始,南平投巨資改造縣鄉公路,預計今年可基本實現“村村通”,并且條條村道連高速……
“車船無日夕,仿佛在渝州。”郭沫若當年筆下的南平,依舊車船如流,不同的是,行進的速度已非同日而語。南平,正一步步邁出山門,走向大海,在海西大潮中澎湃前行。 (記者 徐樹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