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寧:構建五大體系,凸顯生態城市特色
2008-12-2 14:35:00 來源:物流天下 編輯:56885 關注度:摘要:... ...
新華報業網訊 近年來,為充分彰顯南京東山新市區“高科技產業城市特色、山水城林生態城市特色、具有歷史底蘊人文城市特色”,江寧區委、區政府在國家和省市環保部門的關心指導下,情系民情民生,堅持環保優先,改善生態環境,超常規運作,大規模投入,強勢推進國家生態區建設,初步形成了比較完善的生態經濟、生態產業、生態環境、生態人居、生態文化體系。
優化發展空間
構建生態經濟體系
改造傳統產業,促進產業結構轉“輕”。依據江寧環境容量與環境承載力,調整產業結構,優化產業布局,對部分小規模、低效益、高污染的企業,堅決予以關閉,為高新技術產業和優勢傳統產業騰出發展空間。幾年來,先后取締“十五小”、“新五小”企業45家,關閉選礦、化工、造紙、電鍍、水洗、印染等嚴重污染企業117家,拆除不符合國家產業政策的水泥機立窯、回轉窯6座,淘汰落后水泥生產能力50萬噸,重點推進污染行業技術裝備革新和重污染行業結構優化升級。
發展支柱產業,促進產業結構趨“精”。堅持先進制造業、現代服務業“雙輪驅動”,愛立信、西門子、長安福特馬自達、中電光伏、南自國電、佳馬儲運、空港物流、吉山軟件基地等項目加緊推進,世界500強企業中的40多家落戶入區,江寧的高新技術產業發展走在省市前列。目前全區高新技術企業達192家(其中國家級12家、省級100家、市級80家),實現銷售收入占全區工業銷售收入52.8%。電子信息、汽車制造、電力設備、軟件研發、新能源、現代物流、航空產業占全區比重70%。
突出節能減排,促進產業結構變“凈”。出臺《關于進一步加強節能減排促進經濟可持續發展的意見》,抓住節能減排關鍵環節,層層分解節能減排目標,嚴格落實節能減排措施。
2007年,全區完成節能減排責任目標并通過上級部門的核查認可。化學需氧量萬元GDP排放強度由2006年的4.92千克下降到3.40千克,二氧化硫萬元GDP排放強度由2006年的3.18千克下降到1.93千克。今年9月上級部門對江寧區上半年污染減排工作進行考核,初步認定上半年COD減排2340.56噸,SO2減排515.708噸,超額完成了半年主要污染物減排任務。
轉變發展方式
構建生態產業體系
培育循環經濟,增強區域環境承載能力。通過安排專項資金支持企業開展清潔生產和推動資源高效利用、廢物循環利用。至2007年底,南京鍺廠有限公司等35家企業通過清潔生產審核,南京三龍水泥集團等25家企業完成循環經濟試點,100多家企業通過ISO14000認證。加快規模化養殖業向生態產業轉型,形成了畜禽養殖—沼氣、沼渣—復合肥—無公害糧油(蔬菜)、奶牛—沼氣—發電、稻—萍—鴨等多種循環農業生產模式。積極發展光伏、光熱、風能、生物能源等多類別新能源,推進消費流通領域節水節能技術運用的廢棄物綜合利用。
堅持自主創新,增強區域環境保障能力。充分發揮開放和科教兩個優勢,自主創新能力建設取得重大進展、形成新的競爭優勢。近3年全區累計承擔了181項國家和省市級重點科技計劃項目,其中解決關鍵性技術項目96項,填補國內空白38項,達到國際領先水平10項,加快推進經濟發展由投資驅動向創新驅動轉變,促進拉長產業鏈,提高附加值。
發展生態農業,增強區域環境支撐能力。依靠科技發展,積極推廣先進施肥技術,大量使用生態有機肥、高效緩釋肥和作物專用肥,化肥施用強度從2005年的258.8公斤/公頃下降到241.7公斤/公頃。大力推廣農業標準化生產,積極推進綠色、無公害、有機農產品基地建設,橫溪西瓜、梅花鹿茸,湖熟板鴨、天闋綠菜等綠色無公害農產品在市場上產生了“品牌+綠標”效應。據統計,全區建設無公害農產品生產基地49個,通過認證無公害農產品79個,綠色食品46個,有機食品4個,“三品”種植面積達到75.71萬畝,占農作物總種植面積的68.02%。
保護自然資源
構建生態環境體系
推進“1144”水環境治理工程。出臺了《南京市江寧區生態區建設暨城鄉三年水環境綜合治理方案》,投資近2億元,對城區外港河、中心河進行大規模截污清淤、疏浚拓寬、引水活化、沿岸綠化美化;關閉難以治理、威脅水環境的企業。目前,全區14條主要水體、23個監控斷面水質均達到相應功能區標準,達標率為100%。
推進集中式飲用水源地保護工程。編制了《江寧區水資源管理“十一五”規劃》,健全飲用水源保護組織領導網絡。以文件形式將轄區內20個水源地劃定為飲用水源一、二級保護區,并立標確界,專人看護。目前,全區20個集中式飲用水源地全部達標,水質達標率為100%。
推進大氣潔凈工程。出臺了《江寧區人民政府關于實施大氣潔凈工程的意見》,下大力整治工業廢氣污染等,減少非電燃煤消耗量;嚴控二次揚塵污染;大力推廣秸稈資源化利用技術,全區良好以上天數比例達86%,環境空氣質量達到國家Ⅱ類區標準。
推進家園寧靜工程。出臺了《江寧區人民政府關于加快推進“寧靜工程”工作的實施意見》,深入開展“生產活動噪聲、建筑施工噪聲、道路交通噪聲、社會生活噪聲”四項整治,嚴格夜間施工審批管理,全區城鎮環境噪聲均達到《城市區域環境噪聲標準》相應功能區標準。
推進“綠色江寧”工程。編制了“具有秦淮文化和綠色文化底蘊特色”的“綠色江寧”總體規劃。近年來共完成造林造綠22萬畝,森林覆蓋率21.91%,城鎮人均公共綠地14.3平方米。榮獲南京市委、市政府“2003-2005年‘綠色南京’建設先進集體”稱號,2006、2007年被評為南京市“綠化先進單位”,2008年被評為“全省綠化造林先進區”。
推進廢棄采石宕口生態修復工程。先后關閉采石企業173家,其中98個宕口實現了自然復綠,46個宕口通過平臺復綠、刻槽復綠、立面掛網復綠等方式復墾,人工生態修復面積已達146萬平方米。
統籌城鄉發展
構建生態人居體系
以城帶鄉,加快環境基礎設施建設。加快“污水處理網”建設,建設6座城市污水處理廠,目前已建成投運4座,另有2座明年投運;建設15座街道集鎮污水處理廠,目前已建成投運的12座,另有3座于明年投運;建設15個村級污水處理設施,對居民集中居住區污水處理設施實行動力式改造。建成污水提升泵站13座,鋪設污水收集管網200多公里,全區污水日處理規模達到30.6萬噸,日處理能力達25萬噸,城鎮污水集中處理率達到82.9%。此外還加快建設“垃圾處理網”、“區域供水網”,2008年底,江寧轄區內基本實現長江供水全覆蓋。
以城促鄉,推進環保主戰場向農村延伸。9個街道成立了環保所,環保主戰場延伸到農村。全面推行規模化畜禽糞便綜合利用,綜合利用率達到99.1%。建成秸稈氣化站20座,秸稈綜合利用率達到96.9%。全面開展城鄉河道疏浚清淤,完成清淤河塘1969面,土方893萬方,基本實現了河塘清淤一遍的目標,全面超額并提前完成省、市下達的清淤任務。加大改廁力度,完成衛生戶廁改造291472戶,衛生廁所普及率達到98%。
城鄉聯動,大力開展環境綜合整治。2006年以來,舊城拆遷總面積76萬平方米,19.5萬平方米的拆遷安置房竣工交付使用。去年起,以保潔、拆違、治亂、整新、增亮、添綠為重點內容,專項治理占道經營、小區環境、車輛停放、農貿市場、渣土車運輸,清理村莊亂搭亂建、亂堆亂放、亂貼亂畫,配套建設排水設施、公共廁所、簡易路燈、垃圾箱、村內道路等基礎設施,相應實施景觀改造、建筑出新等項目,優化美化環境。
彰顯人文特色
構建生態文化體系
實施歷史文化遺產的修復和保護。對全區9個國家級、8個省級和55個市區級文物保護單位進行妥善保護,實施南京東晉、東吳兩個博物館建設工程,國寶級南朝石刻保護工程和古民居修繕工程,整理非物質文化遺產43個。
整合區域旅游資源。堅持適度開發與合理保護并重的理念,建成了牛首山國家森林公園、萬畝竹海公園、青龍湖人居森林公園、長江新濟洲濕地保護區、秦淮河濕地保護區、牛首山國家二級保護動物中華虎鳳蝶保護與科研基地,形成了生態旅游“二圈三帶”,即以湯山景區、牛首山景區、方山景區為主的近郊文化旅游圈,以銀杏湖、南山湖、甘泉湖度假區為主的遠郊度假旅游圈,以寧丹路沿線農業旅游資源開發的瓜果品嘗、花卉觀賞特色農業旅游帶,依托江寧經濟技術開發區、大學城教育功能區開發的寧溧路工業旅游和科教旅游帶,依托淳化的奶牛養殖場、湖熟文化之鄉及農副產品物流中心開發的寧杭路綠色農牧業觀光旅游帶。
營造全民踐行生態文明的濃厚氛圍。創建過程中,我們把深入宣傳發動、營造濃厚氛圍作為凝全民之心、集全民之智、合全民之力的重要舉措,通過多種新聞媒介和富有特色的活動載體,多渠道、全方位地加大宣傳力度,普及生態環保知識,營造全民關注創建、全員參與創建、全社會支持創建的良好氛圍。目前全區9個街道基本達到全國環境優美街道的考核要求,建成省級生態村25個,省、市級綠色學校41所,國家、省、市級綠色社區34個,全國、省級綠色家庭13個,形成了布局合理、層次分明的生態細胞體系。
劉建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