欽州改革開放30年工業經濟發展紀實
2008-12-19 15:13:00 來源:物流天下 編輯:56885 關注度:摘要:... ...
浩瀚的歷史長河中,有些年份,注定會被永遠銘記。
公元1978年,在中華民族的歷史上,就是這樣一個特殊的年份:它是改革開放的原點,是國運從彷徨到昌盛的拐點,是大國崛起、民族復興的支點。
那一年,一場關于真理標準的大討論拉開了思想解放的大幕;那一年,具有歷史意義的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撥亂反正,揭開了改革開放的偉大序幕……
30年彈指一揮間。作為一個特殊的“歷史單元”,它將光炳中華民族史冊;作為一個地級市,欽州譜寫的是一部改天換地的英雄史詩,一闋思想與財富雙重跨越、經濟與社會雙重起飛的春的樂章。
臨海工業——開辟欽州新型工業化道路
曾經,欽州作為沿海滯后發展城市,是典型的農業腿長,工業腿短。1978年三次產業結構為62.9:19.1:18。直到2002年,一二三產業結構為44.92:23.93:31.15,第二產業僅為23.93,比第一產業44.92,將近低一倍。經濟活動人口超過一半在第一產業就業(約55.61%),人均GDP為4636元,低于廣西區平均水平的5969元/人,僅比全國平均水平9101元/人的一半多一點。
1994年,欽州撤地設市。這為欽州從管理體制上轉變經濟發展模式,走以工業經濟建設為主導的發展道路打開了大門。但此后很長時間工業經濟沒有大的起色。原因何在?認識決定行動,行動決定發展。欽州人長期對區情的認識就是:“八山一水一分田外加一片海”。前者意味著“邊遠地區”、“老少邊窮山區”,后者意味著臺風、洪水等自然災害。循著這一區情的基礎認識,曾經大力做“山”文章,做“水”文章,對那片海的興趣也大多是可以發展海水養殖事業。
欽州作為沿海后發地區,現狀就是“發展滯后”,長期陷入一個惡性循環之中:經濟不發達——收入水平低——投資意愿不足——經濟不發達。有沿海地區之名,無經濟發達之實。一位專家來欽州考察后如是說。
“要富康,建大港”。欽州人對這片大海有了新的認識,決心以建設大港口為突破口,帶動全市經濟發展,并于1992年自籌資金建設港口,1994年建成兩個萬噸級起步碼頭。之后幾年,創新建港機制——實行業主建港制,陸續建成了更多更大的碼頭。然而,沒有工業,尤其大工業作為依托的港口,經濟依然冷清。直到1998年,自治區黨委、區人民政府把欽州市定位為臨海工業城市,欽州經濟發展戰略豁然開朗。之后不久,欽州臨海工業融入了更廣闊的背景:泛北部灣經濟合作發展,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建設,風起云涌,讓欽州人眼前一亮:欽州港口和工業建設,不能只局限于中國西南、北部灣兩國四地,還可以“泛北”,直至東盟十國,世界地球村。
眼光放遠了,市場擴大了,一個宏偉的藍圖赫然展現:建設新興臨海工業新城,走大型臨海工業立市、強市之路,這正是與黨的十六大提出的走新型工業化道路相契合。
新型工業化道路,新在哪里?主要“新”在如下幾個方面:新的要求和新的目標。不是只講工業增加值,更不能以犧牲環境為代價,而是要做到“科技含量高、經濟效益好、資源消耗低、環境污染少、人力資源得到充分發揮。”并實現這幾方面的兼顧和統一。以工業化促進信息化,促進可持續發展。
欽州正是根據十六大報告精神,并基于對區情的本質把握,而確立發展戰略:欽州工業化程度低,經濟總量過小,但區位優勢明顯,資源優勢在海洋。
欽州確立的科學發展戰略,正以國務院的決策吻合。今年1月頒布實施的《廣西北部灣經濟區發展規劃》把廣西北部灣定位為重要“國際區域經濟合作區”,目標就是建設“三個基地,一個中心”。《規劃》把處于北部灣頂的欽州,作為欽(州)防(城港)功能組團定位為發展臨海重化工業和港口物流,建成泛北部灣最具活力的加工制造基地和物流基地。
對接《規劃》,欽州響亮提出“實施千百億產業崛起工程”建設,把欽州建成“泛北部灣核心工業區”。
這一明確思路和宏偉目標,可謂高瞻遠矚,氣勢如虹。它事關廣西百年大計,承載著國家發展戰略的重任。這不是偶然的權宜之計。經過多年摸索、實踐、改革、創新,欽州科學發展鐵定走新型工業化道路,顛覆傳統的“路橋經濟”、“前港后廠”的經濟發展模式,經濟發展與生態環境和諧共榮。
自1999年第一家臨海工業項目明鑫食用磷廠在欽州港經濟開發區投產以來,已有26戶臨海工業項目落戶開發區,總投資400多億元。至今已建成投產的臨海工業項目有東油瀝青、新天德能源、大洋糧油等19個。在建工業項目7個,其中中國石油1000萬噸煉油項目、金桂林漿紙一體化工程、欽州燃煤電廠3個為國家級重大項目。預計2010年,開發區臨海工業產值可達800億元,稅收可達60億元。
能源先行,石化、林漿紙緊步其后,這是欽州讓優勢產業航母啟航遠征的三著力棋。
國投欽州燃煤電廠,是國家重點電力建設工程,也是廣西“十五”、“十一五”規劃建設的重點項目,一期工程建設投資47億元,規模為兩臺60萬千瓦超臨界燃煤發電機組,1、2號機組已分別于2007年7月和11月投產,每年可為廣西提供60億度電,相當于2007年欽州電網供電量的2.6倍。二期工程建設規模為兩臺100萬千瓦超臨界燃煤發電機組,投資70多億元,年產值100億元。三期建設后最終建成720萬千瓦的大型燃煤火力電廠。
中石油千萬噸級煉油項目,讓欽州人體會到欽州臨海工業項目之大,產業鏈之長,來勢之妙,發展之美。
項目大在哪里?
投資大:一期建設投資152億元,二期投資800億元;產值大:一期投產年產值400億元,二期年產值1000億元;利稅大:一期利稅達40億元,二期利稅100億元以上。
產業鏈長在哪里?
它的產業鏈之長,是其他項目難以之比擬的。它的下游石化產品:柴油、輕質油及液化氣,聚丙烯等,衍生數十個,無論年產值、利稅都超過主產品石油。
2007年自治區黨委政府在開發北部灣經濟區,建設“七個一千萬”的宏偉藍圖中,將“依托兩大(欽州、北海)林漿紙項目,在北部灣地區營造一千萬畝速豐林”列入其中。
早在十多年前,印尼金光集團公司國際產業發展的觸角就伸到了欽州,成立了以帶動、示范為主的金欽州豐產林有限公司。有資料顯示,欽州全市累計營造以桉樹為主的速豐林達100多萬畝。加上周邊地市,全廣西種植面積達1500萬畝。據了解,廣西金桂紙業林漿紙一體化項目一期工程總投資預計達到85.5億元,年產30萬噸熱磨機械木漿和60萬噸食品級白紙卡,實現利稅8.5億元。今年12月6日,該項目一期工程的核心生產車間——目前亞洲最大的單一化機漿(漂白化學熱磨機械漿)生產線1號化機漿車間主體工程順利竣工,這是該項目一期工程的一個重要里程碑。
欽州港三大臨海工業巨頭,正以科技含量高、經濟效益好、節約資源、經濟循環、環境友好的發展模式,為欽州走新型工業化道路鋪展了一條金光燦爛的光標。
工業園區——成就產業集聚發展
從地圖上看,北部灣這片蔚藍的海洋,就安臥于中國南海西北部的弧形臂彎里,而欽州市則昂首挺立于北部灣之頂。
有人說欽州的工業是從打鐵鋪開始的,這話不假。長期以來,欽州經濟一直以農業為主導,工業只是配角,與此相應的“上層建筑”是縣、地區行署這樣的行政管理體制。“跑”農業是縣委書記、縣長的重頭戲,至于工業有個副書記、副縣長掛帥就萬事大吉了。長期以來工業基礎薄弱,“吃”自然資源和修理修配的國有、大集體企業為主。如食品加工、紡織、木器、制革、制糖、農機修理裝配以及簡單的輕工機械、煤炭開采等等。有人形象地說:一個廠,三個丁,一堆生鐵,三把錘鉗。雖然有點夸張,卻一語中的:規模小,技術含量低,設備落后,效益不佳。
進入上世紀90年代中后期,欽州工業開始步入新的發展時期,新興民營工業破繭而出,如制藥、建材、冶金等產業適時發展,在稅收方面彌補了傳統老工業不景氣欠收的不足,支撐起一片新天地。但是,這些新興工業,依然是在沒有適當集中的前提下分散經營,而且生產規模小、技術含量低,污染環境時有發生。
沒有集約經營就沒有規模效益,難以形成支柱產業,領軍全市經濟社會發展。建設資源節約型和環境友好型的新型工業化,仍然十分渺茫。
2000年以后,欽州得益于中央加快西部開發建設的政策優惠,同時,泛北部灣經濟合作發展,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建設的海外浪潮,也給欽州驚濤拍岸之激勵與鼓舞。大通道經濟開始破土而出,身處“三南”結合部的區位優勢與深水大港的資源優勢,開始發揮強大的磁應吸引力作用,外資民營企業和本地民營企業集聚欽州,風起云涌,遍地開花,蔚為壯觀。
但是,從管理上看,2004年前,欽州工業建設都是見子打子,沒有科學的發展規劃和布局。這種無序的建設,造成“八方開花,戶戶冒煙”的局面,這些都與新型工業化格格不入,勢必給今后強化產業群集快速發展,城市經濟社會和諧共榮埋下隱患。
城市要漂亮,社會要和諧,工業就要現代化。這就急切呼喚一個適合企業安居樂業與和諧發展的樂園,一個產出強盛的生育子宮,一個偉大的催生婆,一個神奇的孵化器,那就是工業園區。
產業向園區集聚,物流向港口集疏,人群向城鎮集聚,人才向區域凝聚,精神向文明提升,這是經濟全球化與區域一體化,以及建設經濟文明、生態文明的必然要求。
工業園區正是順應這種歷史潮流和發展趨勢應運而生,它以集中開發利用生產要素,節約土地資源和水電資源,減少環境污染,提高企業投入產出率為已任,而大受企業青睞。
工業園區建設于欽州,課題嶄新,困難重重,如何破題,這是欽州黨政領導思慮甚多的問題。
工業園區怎樣規劃,如何布局?
二次黨代會描繪藍圖,2005年規劃出爐,布局初步敲定,經過幾年的不懈建設,欽州工業園區形成了四個層次。
自治區級的重點臨海產業園區:欽州港工業區。分為金光、金谷兩個工業園,規劃建設面積為138平方公里,已入園工業項目26個,已投產規模以上19家企業。初步形成了石化產業、林漿紙產業、能源產業、糧油加工廠產業、冶金產業等臨海優勢產業的大格局,成為拉動全市經濟社會科學發展、跨越發展的火車頭,顯示了臨海大工業的強勁生產力。
自治區級A類工業區:河東工業園區、浦北工業集中區。管理模式為一區多園。河東工業園區由小江工業園區、黎合江工業園區、皇馬工業園區三個園區組成,總體規劃面積為30平方公里,各園區10平方公里。已入園工業項目94個,已建成投產企業37個,在建25個,正在開展前期工作32個。特別以香港清華同方公司投資25億元,年產400萬臺數字電視,年銷售收入120億元,利稅9億元和以金橋電子公司投資4億元,年產值15億元以上為標志,展現了城市工業園區的無窮魅力。浦北工業集中區:由縣城、寨圩、張黃和泉水工業集中區4大板塊構成,規劃建設面積13.09平方公里,并按照各自的資源優勢進行不同的功能定位。目前已入園工業達34家,其中把張黃工業集中區的電鍍城、泉水工業集中區的五金城作為北部灣加工制造業的重點配套產業進行專門的規劃。
廣西欽州保稅港區:因其兼有保稅、物流、加工貿易的綜合功能,因而是外向型、國際化的工業園區,規劃建設面積為10平方公里。目前,保稅港區項目建設正在方興未艾。
縣區所屬的工業集中區:除欽南、欽北所轄的黎合江工業園區、皇馬工業園區并入河東工業園區,提升其地位與優勢外,其他均分布于縣區重點鄉鎮的工業集中區之中,接受臨海工業園區的輻射與帶動,煥發出蓬勃的生機。
作為欽州市工業園區之父的欽州港工業區和欽州保稅港區,其輻射力強勁,集聚能力強大,前景無所限量。
經濟發展看工業,工業發展看港區。欽州港工業區作為全市經濟發展的龍頭和工業主戰場,不惜巨資進行臨海工業園區的基礎設施配套。多年來,共籌資數百億元用于水、電、路、碼頭建設,推動工業區綜合競爭能力跨越升級。
欽州港工業區建設,幾大亮點值得回味與贊嘆。亮點之一,便是深水航道擴建工程。
沒有大港口,就沒有臨海大工業。而沒有深水航道,就沒有大港口。
截止2004年,欽州港只建成3萬噸級的航道,而臨海大工業非十萬噸級以上貨輪入港不可。
于是,航道成瓶頸,非攻破不可。
但是,航道擴大工程浩大、復雜,耗費巨資,工程期不短,難度可見。經多方論證,科學規劃,多渠道籌資,聚沙成塔,終于眾志成城。
一條航道炸響開工,引爆多少項目建設禮炮。
這是一條怎樣的航道?
從3萬噸級擴建到10萬噸級的航道!長度30余公里!投資10多億元,幾乎相當2004年全市一年的財政收入總額!
這一具有里程碑意義的航道,是一條黃金水道,一條欽州希望之道,一條金光爛爛的發展之道,一條欽州與海內外工業巨頭共創輝煌之道。
2008年12月6日,欽州港十萬噸級航道正式竣工通航!
航道瓶頸打破了,一批十萬噸級以上碼頭竣工或開工建設了,曾經等待觀望,舉棋不定的巨商賈富,終于奏響篤愛欽州之琴弦,樂章是那樣的雄渾、激越、高昂、動人。
中國港口建設的“欽州速度”和“欽州力度”揚起了投資者的信心。
“將世界拉到家門口”,這是欽州港工業區建設的又一大亮點。它是外向型國際化的園區,因而是高層次、多重意義的工業園區建設。它是廣西欽州,更是中國西面、華南參與世界經濟循環的一個空前廣闊的平臺,那就是今年5月國家批準設立的廣西欽州保稅港區。
保稅港區以其巨大的優勢與魅力,引起眾爭紛紜,最后塵埃落定欽州,既是偶然,也是必然。
這是廣西從山區經濟走向海洋經濟的開局之犁。
這是廣西乃至中國西部真正崛起的破題之作。
這是中國走出國門、走向東盟、走向世界的開鑼鳴道之炮。
世界注目北部灣,春潮涌動欽州灣。
保稅港區迷人的魅力,吸引著世界巨商搶灘登陸欽州。隨著廣西沿海投資公司決定出資100億元,參股開發保稅港區和隨著中遠集團、中海集團、馬士基集團等海內外著名大公司投資參股保稅港區碼頭開發與經營,一批有實力的保稅港區物流項目和一批有潛力的加工貿易企業將落戶欽州港。
不難意料:欽州保稅港區,將是更加國際化的工業加工貿易園區,將成為北部灣更高層次的加工制造基地。
科學發展——鑄就欽州輝煌明天
面對欽州近幾年港口經濟和工業經濟呈現萬馬奔騰,日新月異的局面,人們不禁探究,欽州何以快速發展,跨越發展?
從最初的“以港興市”到“以港興市,以市促港”,中共欽州市二次黨代會響亮地提出了“以港興市,以市促港,項目支撐,開放帶動,建設臨海工業城市”的發展戰略,第一次揚起了“臨海工業城市”的旗幟。三次黨代會上,大港口、大工業、大旅游成為欽州社會經濟發展的主旋律,欽州在科學發展的道路上繼續探索前行。
2008年,在黨的十七大精神的指引下,欽州在繼續解放思想,踐行科學發展中,承前啟后,繼往開來,“以港興工,三化互動”,“千百億產業崛起工程”……成為欽州科學發展的新思路,新動力,新亮點!
一個具有戰略發展眼光的城市管理者,對自己的城市的定位都有著明晰的認識:橫坐標就是它在泛北部灣區域合作發展中的位置,縱坐標就是如何利用城市的發展優勢,實現又好又快發展。
對于沿海后發展的欽州,如何踏上"又好又快發展"的破冰之旅?
長期以來,欽州一直是以“農”為主的農業經濟城市,即使已經進入了新的千年,現代工業也剛剛萌芽,比那些已經進入工業化中后期的發達沿海城市,欽州差距何止十萬八千里?
一個富于科學的發展戰略,就是一面旗幟。從“建設臨海工業城市”的指向到“善于從抓農業工作轉變到善于抓工業發展;從善于管理農村轉變到善于管理城市”的對市二次黨代會精神的具體貫徹。2008年,中共欽州市三屆四次全會確立了“以港興工,三化互動”的新的發展戰略,它高屋建瓴,綱舉目張,而“千百億產業崛起”工程、“三區兩園一航道”工程給予了它強力的支撐,欽州終于從重“農”輕“工”之中轉身而出,扛起工業為主導地位的大旗。
這里凝聚著欽州歷屆決策層的遠見卓識與科學求實精神。
這里體現著欽州發展歷程的艱難玉成與勇于承擔的精神。
……
思路決定出路,欽州工業經濟建設終于掀開嶄新的篇章。
欽州以海洋之懷,吸納各路財神,形成獨具特色的招商引資風景:2005年引進項目265個,到位資金38.39億元,2006年引進項目350個, 到位資金52.83億元,2007年引進項目393個, 到位資金109.87億元。而隨著北部灣區域經濟建設的深入發展,2008年的欽州,風生水起,風云際會--
與欽州科學發展新名詞遙相呼應的是一個個行動之年。這是欽州工業化建設一項項大戰之役,更是科學發展實踐活動的一個個展覽之年。
"企業改革年"、"改善投資環境年"、"招商引資年"、"工業項目建設年"、"工業發展年"……欽州工業化建設進程,層層遞進,環環相扣,漸入佳境,良性突進。
回報給一個個行動之年的是,欽州榮獲一份份厚禮:中國優秀旅游城市、中國最具發展潛力城市、加工貿易梯度轉移重點承接地、廣西欽州保稅港區……
厚禮夯強實力,實力墊高信心,信心撐大理想。正是:波濤洶涌北部灣,千帆竟發航道寬。
實施"千百億產業崛起工程"。依據科學發展觀,調整發展新戰略,是欽州與時俱進,雷厲風行之表現,是秉承自治區產業優先發展,北部灣區域優先發展之宏旨,因而是科學發展觀在新發展階段的提升,是欽州堅定信心和決心發展工業,堅定工業在全市經濟的主導地位,作出產業戰略發展的部署。組織實施這一系統工程,是打好優勢產業群發展之仗,培育積蓄發展后勁的必由之路。
我們可以把這一關系欽州科學發展的浩大工程稱之為"數字產業"發展戰略,這一"數字產業"發展坐標,簡單概括就是:"三個層次,三個超"。
"三個層次,三個超"就是:一是打造一個超千億元的龍頭產業群,一是打造六個超百億元的產業群,三是打造億元產值企業超百家產業群。
——依托石油化工基地,延長產業鏈,石化產業年產值超千億元。
——大力發展以林漿紙一體化項目為重點的造紙產業,以數字電視項目為重點的電子產業,以燃煤發電為重點的能源產業,以糧油加工為重點的糧油加工產業,以鐵合金為重點的冶金產業,以保稅物流為重點的物流產業,使六大產業年產值分別超過百億元。
——以欽州港工業區和河東工業區為龍頭,以縣區工業集中區為重點,提升現有企業,承接產業轉移,使年產值超億元的工業企業超百家。
這些數字產業工程,聚焦一點,就是實現規模以上工業年產值超1800億元,初步確立產業、企業、品牌的優勢地位,時間節點為2012年。
這就是科學發展觀支撐起來的欽州神奇,這是新型工業化龍骨構架的欽州新高度。
目標宏偉,任務艱巨。我們既不可盲目樂觀,又不可妄自菲薄。成功永遠賜予有準備且不服輸的人。
欽州新名詞的背后,有一種精神力量在支撐,那就是民族英雄劉馮精魂孕育而生長的“欽州精神”。上世紀90年代初,欽州人勒緊褲帶捐資建港,書寫了“欽州精神”成就了中國自費建港新篇章。在參與建設區域經濟的偉大工程中,這種“欽州精神”點染上了鮮明的時代色彩,更加鏗鏘瑰麗,宏闊高遠。
以科學發展觀營養發酵的欽州新名詞,豐富的內涵和新奇的外延,客觀告訴人們一個事實:
走新型工業化道路,欽州挺起了脊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