調查結果顯示:國內四成企業可能裁員過冬
2008-12-19 14:19:00 來源:物流天下 編輯:56885 關注度:摘要:... ...
過度裁員不利于企業未來發展
胡軍華
[ 物流、高科技制造業與金融行業成為薪酬增長率降幅最大的三大行業。依次整體薪酬增長率降幅為4.9%、4.3%和4.1% ]
一項覆蓋全國的調查結果顯示,四成受訪企業表示可能通過裁員的手段來縮減成本,以應對嚴峻的經濟形勢。人力資源專業研究人員對此表示,國內企業應該汲取1999年和2003年金融危機的教訓,過度裁員帶給企業的傷害更大。
太和顧問公司與韜睿咨詢公司日前聯合發布了一項“全球經濟危機對于中國企業人力資源管理的影響”的調查報告,結果顯示:“全國有42.7%的企業表示可能進行人員削減。在可能進行人員削減的企業中,平均的削減水平為12.5%。”該調查數據收集時間為2008年11月10日到11月21日,共涉及全國各地區356家企業。
太和顧問高級合伙人季征表示,企業最有可能裁減的人員是一般操作層和普通專業層的員工,其次是一般管理層員工。“一般管理層也成為裁員重點對象的原因比較特殊,實際上有一些公司的生產經營情況并沒有發生大的變化,但是負責人用金融危機作為一種借口,將那些效率不高的部門和管理層淘汰掉,在平時要這樣做難度要大很多。”季征解釋說。
除了裁員,降薪也是部分企業縮減營運成本的重要選項,尤其是降低底薪。調查顯示,全國47%的企業表示可能會推遲薪酬調整,45%的企業不會進行調整,只有 4% 的企業表示會提前執行相關調整。大多數企業在調整薪酬的過程中,將調整的重點放在了基本薪酬和獎金方面,53%的企業會對基本薪酬進行調整,52%的企業會對獎金計劃進行調整。
在各大行業中,物流、高科技制造業與金融行業成為薪酬增長率降幅最大的三大行業。物流行業整體薪酬增長率降低4.9%,金融業薪酬增長率降低4.1%,高科技制造業華東地區薪酬增長率降低4.3%。季征表示,全球金融危機金融業首當其沖,在中國主要表現為外貿出口受到沖擊,所以與出口相關度較高的物流和高科技制造業受到的影響也比較大。
裁員、降薪之外,減少甚至取消招聘是企業在人力資源方面“動刀”的第三條途徑。調查表明,從全國市場的角度看,35%的企業減少了招聘人數,30%的企業只對核心和稀缺人員進行招聘。社會公開招聘會、媒體招聘廣告和校園招聘這三項是最優先被企業考慮停止或暫緩的招聘途徑。
這次調查一個出人意外的發現是雖然企業普遍關注在人力方面削減成本,但并不是企業過冬的第一選擇。
在接受調查的企業中,64.8%的國內企業首選策略是“縮減運營成本”,其次是“努力提高客戶服務質量與滿意度”,“減少人力資本投資”被列在第六位。而在“公司主要采用的控制成本途徑”選項中,受訪企業首選的是“優化業務流程”和“減少日常營運開支”,“削減與人力資源相關的投入”被列在第五位。
季征認為,那些將注意力只放在裁員和降薪上的企業并不明智,他說:“由于新勞動法的影響,如果不能通過人員削減后利潤提高的方式彌補人員流失的賠付成本,可能造成公司成本的上升,大規模的人員削減會造成員工的心理恐慌,‘人人自危’現象的蔓延,可能影響公司現有員工的整體敬業度,造成員工敬業度下降,甚至核心員工的流失。這將成為企業在度過冬天后再圖發展的巨大障礙。”
因此,季征認為,企業應該重視優化人員編制,有依據地合理確定不同部門的崗位定編,增加崗位價值,提高在崗員工的工作效率,注意保留核心員工。
對于降薪,季征說:“薪酬成本無疑是人力成本中重要的部分,控制薪酬增長(或者下調薪酬),無疑可以大幅度降低企業的經營成本,但是過于積極的調整策略可能會使企業的薪酬競爭性大大下降。降低薪酬增幅(或者薪酬下降),會讓員工感到公司發展受阻,影響員工的信心。我們的建議是調整薪酬構成,增大變動部分,這樣可以降低公司的經營風險,有效通過業績管理,提升員工的工作效率。”
韜睿咨詢高級顧問張剛峰進一步提醒:“1999和2003年國際金融危機期間,國外不少企業大量裁員,大幅削減薪酬數量,短期內縮減了成本,但是經濟復蘇以后,企業沒有足夠而且合適的人才去抓住機遇,結果仍然被市場所淘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