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油物流大突破
2008-12-19 12:29:00 來源:現代物流報 編輯:56885 關注度:摘要:... ...
□本報記者柴鳳偉
“企業的快速發展,其實是我
們國家綜合實力的體現。改革開
放30年來,石油物流之所以能取
得如此大的進步,主要依托政府
的政策支持,依托人類科學技術
的發展與進步。”采訪中,中石化
北京石油分公司物流中心一位負
責人這樣評價改革開放30年石油物流的巨大變化。
作為石油產業鏈承上啟下的重要環節,石油物流已經成為石油工業現代化的重要標志。而經過改革開放30年的變革,石油物流也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在政府的大力支持下,改革開放30年來,伴隨石油工業的巨大進步,我國石油物流在方方面面都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績。這其中比較突出的是,石油企業自營運輸體制逐步走向集團化、社會化;各種科學、信息技術得到廣泛應用,大幅提高了油品運輸效率和安全保障;
管道運輸也取得了重大突破。”北
京市成品油流通行業協會秘書長
王順增告訴記者。
步入集團化和社會化
30年來,中國石油工業解放思想,走上了不斷改革的道路。隨著石油工業改革的不斷深化,石油行業企業也從最初的自營物流開始走向了集團化、社會化、專業化。
一方面,石油工業由國家
計劃管理經歷了指令性計劃向
指導性計劃轉變,進而向社會
主義市場經濟體制轉變,并逐
步完善的變革歷程,這使我國
的石油石化業逐步形成了在國
家市場監管體系宏觀調控下,
以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
經濟共同發展的市場競爭新格
局;另一方面,國內石油經營
管理體制改革也不斷推進,打
破地區、部門分割的經營管理
體制,先后成立了中國海洋石
油總公司、中國石化總公司和
中國石油天然氣總公司。
1998年,石油工業又打破了油田、煉廠、銷售分割的經營管理體制,重組成立了中國石油化工集團公司(以下簡稱 “中石化集團”)、中國石油天然氣集團公司 (以下簡稱 “中石油集團”)兩大上下游一體化的石油石化公司。這次大重組優化了石油工業的產業結構,調整了利益關系,形成了競爭與合作的格局。兩大集團實行一體化管理后,為石油物流進一步走向社會化、市場化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長期以來,中國石油銷售企業一直是自營成品油配送,省地二級公司均有自己的車隊。這種非專業化配送模式難以適應建立現代物流體系的需要,同時也為危險品安全運輸埋下了隱患。為了降低企業的成本,同時降低企業的經營風險,中國石油集團各銷售企業開始探索重組配送機制,推進成品油第三方配送。2003年,中石油集團最大的控股子公司中國石油天然氣運輸公司以中國石油集團產業重組整合為契機,進入中國石油區外銷售配送市場,在湖南、湖北為華中銷售公司提供成品油配送服務,探索總結了第三方承運的成功經驗。2004年,中國石油煉油與銷售公司同中國石油天然氣運輸公司簽訂成品油第三方承運框架協議,拉開了重組配送、推動第三方承運的序幕。到2005年底,中國石油天然氣運輸公司已與華東銷售、華南銷售、吉林銷售、內蒙古銷售等銷售企業簽訂了配送協議,當年油品配送量就達到677萬噸,配送車輛達到2685輛,基本建成了運輸效率大提速、配送服務全天候、模塊管理規范化的成品油物流配送體系。
目前,中國石油天然氣運輸公司已在全國31個省、市、自治區開拓承擔成品油和部分省市化工產品及航空油料公路運輸配送業務。中國石油集團成品油運輸配送體制改革取得了階段性成果。
與此同時,中石化集團物流社會化進程也迅速推進。 “中石化集團北京石油分公司從2004年起,全面實行物流外包。在把自有車隊全部社會化后,我們通過招標確認第三方物流商,目前有中多、燕聯、工貿、紅星四家油品配送供應商為我們提供服務。”中石化集團北京石油分公司物流中心相關人士在談到物流社會化改革時表示。
此外,從2002年開始,借助運輸主業的設備優勢,中國石油天然氣運輸公司還先后開拓了蒙古國、巴基斯坦、吉爾吉斯斯坦等國石油器材、設備和水泥、鋼材等物資的涉外運輸市場。實現了涉外運輸業務由弱到強,物流運輸網絡輻射到周邊國家的快速發展。
在進口石油方面,2006年2月8日,中石化集團與中遠在北京簽署了進口原油和油品供應合作長期協議,標志著中國進口原油運輸自主化、國有石化企業物流外包邁出了重要一步。
管道運輸異軍突起
作為中石化的示范油庫和北京2008奧運會配套工程,中石化集團北京石油分公司長辛店油庫于2005年8月正式開始二期改擴建,2007年8月8日開始投油使用。與此同時,北京成品油環城管道也全線投油試運成功。9月16日,航媒管線也全線投油試運成功,兩條管線的投油成功與長辛店油庫的試運營標志著中石化北京石油分公司正式啟動了儲運設施的優化整合,環城管道的全線貫通,為其一二次物流整體優化創造了硬件條件,實現了良好的經濟效益。
值得一提的是,北京石油分公司在此次管道建設上,大規模的采用了先進的科學技術,提高管理水平,保證了管道建設管理的高標準、高水平。輸油管道采用了中國石化自主研發的SCADA控制系統,這也是國內企業首次自主研發的該類型應用管理軟件。
按國家環保局要求,該公司還對管輸下載進行油氣回收改造,將發貨方式由原來的 “上裝發油”全部改為 “密閉式下裝發油”,最大程度避免了油氣揮發造成污染,同時也保證了油罐車在油庫裝油和在加油站卸油過程中的安全性。
這只是我國石油行業加大管道運輸力度建設和實現科技新突破的一個縮影,石油管道運輸作為一種高效、經濟的物流方式,替代傳統物流方式是大勢所趨,對傳統石油儲運格局產生了深遠影響。
近幾年來,中石化和中石油兩大集團公司不斷加大管道運輸建設力度,中石油集團最具戰略意義的是中國第一條跨國長輸管道——中哈原油管道工程于2005年12月正式投產。這意味著中國的能源多元化戰略獲得了重大進展,也意味著中國原油進口物流格局發生重大變化。
2007年6月30日,西部原油管道正式投產試運。西部管道工程是目前國內運輸距離最長、設計壓力最高、設計輸量最大、自動化程度最高、參建隊伍最多的輸油管道之一。西部管道工程建成投產后,與中哈石油管道共同組成 “西油東送”戰略通道,以現代化的管道運輸替代原有的鐵路運輸,進一步打破了以往原油進口物流集中于東部和成品油主要以 “北油南運”為主的流向結構。
據統計,目前國內陸上原油絕大部分已實現全程管道輸送,原油長輸管道總長已近1.7萬公里,形成了東部輸油管網和西部各油田內部局部管網,還形成了具有重大戰略意義的“西油東送”通道。
在大力建設原油管道的同時,中國的成品油管道建設也在加速推進。
2007年8月,蘭鄭長成品油管道進入實施階段。這是目前中石油集團規劃建設的最長的成品油管道工程。
“十一五”期間,原油管道建設主要圍繞進口俄羅斯原油、哈薩克斯坦原油、海上進口油和國內原油上產情況改擴建和新建相應的管道,并根據項目重要性和緊迫性有序進行建設。成品油管道主要將建設蘭州-鄭州-長沙、錦州-石家莊-長沙成品油干線管道以及華北、長三角、東南沿海和沿江地區等區域成品油管道工程。這些管道建成后,我國將逐漸形成成品油區域網絡。
物流信息化大發展
現代石油物流是建立在高度信息化基礎上的。改革開放30年,國內油品物流信息化也取得很大突破。近日,國務院國有資產監督管理委員會公布了對中央企業2007年度信息化水平的評價結果,中石化集團名列前茅。作為中國石油工業兩大巨頭之一,中石化集團一直走在信息化的前列。
據了解,在我國加入世貿組織之際,中國石化銷售公司下屬的19個省區市石油分公司,在油品分銷及運輸中普遍存在流向與運力不相協調等問題。
2002年初,中國石化集團決定以天津石油分公司為試點,實施成品油二次物流優化項目。項目運用供應鏈優化技術,以美國艾斯本公司的RETAIL配送優化軟件和天津分公司、石化盈科公司聯合開發的配套物流管理軟件為平臺,積極推進物流信息化建設。
試點取得成功后,中石化集團全面推廣艾斯本的油品銷售解決方案。通過實施艾斯本成品油優化方案,中國石化能夠基于準確的需求預測,并計算把成品油運送到每個加油站的最經濟的方式,從而優化補貨調度,確保加油站適時地收到油品。2005年中國石化系統內石油分公司基本完成系統上線,中國石化集團成品油銷售二次物流系統優化工作基本完成。
在安全運輸監控方面,中石化集團也做足了文章。2004年5月,中石化北京石油分公司引入GPS衛星定位系統。車載GPS系統的投入使用,GPS車輛監控系統的使用,使石油公司運輸車輛管理方式發生了本質改變,車輛超速違章行駛大大降低,油品配送時間得到了保障,油品安全生產得到有效控制,運輸路線科學合理,大幅提升了車輛管理的科學性、時效性。此外,中石化集團還在各大油庫建立起周界報警系統、電子巡更系統、油氣泄漏報警系統、消防設施系統等先進的安防系統。借助各種信息科技手段,中石化集團最大限度地確保了油品在物流過程的安全和高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