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圍城鄉二元物流 企業難涉農村深水
2008-11-5 11:15:00 來源:現代物流報 編輯:56885 關注度:摘要:... ...
□本報記者李娜
“重生產,輕流通”、“重城市,輕農村”的傳統流通模式,已被與時俱進的政策所拋棄。產銷渠道開始實現對接,城鄉逐步推進一體化建設,也已作為《中共中央關于推進農村改革發展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以下簡稱《決定》)的實施細則列入其中。
此外,在 《決定》中關于穩定和完善農村基本經營制度,重點提出應鼓勵龍頭企業與農民建立緊密型利益聯結機制,著力提高組織化程度。但來自城市的大型企業如何參與新農村建設?其中一個重要難題就是城鄉現代物流的一元對接。而企業面臨怎樣的問題?出路何在?
上下游對接困難
住北京南四環的王大爺,最近心情不太好,他告訴記者,去年種香瓜,剛保了本;今年,改種白菜,卻落得個 “賤賣”的境地,每斤三毛都還賣不出去。王大爺讓記者給分析,明年的市場行情,種啥能賺錢呢?
像王大爺這樣的疑問,在目前農村的自產自銷模式中普遍存在。對從事多年農產品市場交易的北京錦繡大地農產品有限公司總經理王義忠而言,農產品的 “賤賣”現象屢見不鮮,主要在于缺少相關的組織對其生產流程進行指導和監管。
王義忠表示,目前農村的流通水平過低,農產品從源頭市場到一級、二級批發市場的信息體系尚未建立。農產品的上下游渠道過于復雜,無法實現有效對接。
金色谷超市管理有限公司總裁李蘇蘇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要解決農產品從源頭到下游這個產業鏈中的虧損,必須建立農產品現代物流配送體系。
據了解,金色谷最先在國內提出和實現農資銷售、農副產品回收深加工、日用百貨送上門的 “三網合一”工程,并被國家商務部定為2007年全國 “農業物流”重點研究課題,由國家統一供貨,杜絕假農資坑農;回收的農副產品經深加工冷藏,冬季再銷往國內大城市,價格翻番,農民直接受益;日用品送上門工程使農民兄弟足不出戶就能買到國家統一配送的名牌日用品。
李蘇蘇告訴記者,金色谷提出的“三網合一”,被農民俗稱為 “一來二去”。 “一來”可以通過信息網絡建設,將城市需求有意識地分散反饋給各縣市; “二去”通過渠道建設,實施訂單農業,為農民的農產品銷路“牽線搭橋”。在貫徹落實較好的情況下,能將物流成本減少30%~50%。
此外,金色谷也在探索通過搭建農產品交易市場這個平臺,來解決農村農產品市場行情閉塞、單一的現狀。李蘇蘇強調,解決信息不暢、渠道過于復雜的難題,必須形成現代化的農村生產模式,這就要求規模性、專業性的物流企業來組織和協調。
李蘇蘇指出,當前物流的上下游,還沒有實現現代化模式上的對接,因此提升物流意識是關鍵。企業要從生產過程中充分挖掘其第三利潤源,農民要從中實現 “種瓜得瓜、種豆得豆”的效應,必須走現代流通模式之路。
業內人士分析,要打破生產與流通的障礙,必須構建農產品產地流通網絡和銷地流通網絡。在產地流通方面,應建立和完善產地批發市場、農資供應鏈和農產品零售連鎖;在銷地方面,應實現農產品經營連鎖化。當地政府應當鼓勵和扶持產地農民、產地農業公司同銷售地的農產品批發企業和大型超市連鎖建立長期合作關系,保證農產品銷售市場的穩定。
規模效益受制肘
王大爺在接連種瓜、種菜賠本后,開始讀書看報,知道現在養蝦很有賺頭?赏顿Y大蝦養殖,需要一筆數額不小的資金。他問記者,像他這樣的情況,應通過哪種渠道貸款?
對此,李蘇蘇告訴記者: “我們正在籌劃一個項目,關于對農服務的專項資金,通過企業做擔保,為農民做小額貸款。”但這類生產模式如何建立集約式生產和流通?
王義忠告訴記者: “農村現在普遍上采用的還是自然經濟,規模太小、法律主體不清,容易導致交易不清楚,加上沒有擔保基金,制約了城鄉合作。要吸引大企業進駐,亟待解決的一個就是擔;鸬慕。這個基金,應有政府和企業共同出資,并且賦予企業一定的商業化指標,走市場化路線,改變過去以政府主導的運營模式!
對于銜接城鄉經濟建設的大型第三方物流企業,往往希望獲得有保證的規模效益。而這個前提可能是農村相關產業的規;a,規模化流通。
權威數據顯示,截至今年6月,商務部提出的 “萬村千鄉市場工程”已累計投入13.6億元,支持2547家企業建設30萬家連鎖 “農家店”,覆蓋80%以上的縣市,而這也帶來現代物流服務體系建設的需求。
早在2005年,商務部商業改革司曾向外界表示,商務部將通過國家開發銀行安排500億元政策性貸款,扶持全國20家大型流通企業的發展。當時預計2006年安排100億元貸款。但有業內人士稱,實際貸款遠沒落實這么多。
商務部提出的500億元,各地的分配額度都有涉及。具體到從商務部到企業的中間環節,很難落實,主要還是機制問題。李蘇蘇表示,金色谷是中國物流與采購聯合會作為 “十一五”的重點支持單位,在2005年申請的3000萬元資金,在商務部審批后至今,仍未得到國家開發銀行的批復。相關部門之間的互相推諉,使這筆資金無法落實。
這個浩大工程催生著規;、專業化的農村流通,但現代物流配送體系建設卻需要土地、資金等多方面支持,讓很多專業物流企業望而卻步,只有中郵物流等部分傳統農村物流龍頭企業參與。
記者在和李蘇蘇的采訪中,了解到金色谷在河南、四川等地農村農產品市場,已具備完善的上下游網絡體系。她還向記者透露,正和全國新農村建設委員會接觸,在醞釀策劃 “農民的第一張信用卡”。
金色谷夢想著做 “農村的沃爾瑪”,經過長達8年農村物流的摸索,李蘇蘇言談中,仍不敢稱經驗。她告訴記者,由于貸款資金不到位,公司的一系列實施方案被迫延后或擱淺,目前公司還未步入預期軌道。
管理服務兩手抓
記者從全國新農村建設實施委員會了解到,在新農村建設工作組織實施中,縣城商貿物流中心作為一個橋梁或平臺貫穿其中。單純依靠縣城商貿物流中心,在王義忠看來,并不能解決城鄉合作上一系列的制約問題。
城鄉合作,互利是合作之根本。王義忠表示: “在多年的合作中,由于分工不明確而引發的商業糾紛一直存在!
在城鄉合作上,應建立同等的管理平臺。王義忠認為,應在農村建立行業協會。目前,企業進駐農村遇到商業等糾紛時,主要是通過村委會解決,實際上村委員的角色很難處理糾紛時的公平、合理。所謂 “農村行業協會”,屬于一個準政府組織,它應由政府、企業、農民等三者共同參與,并且應具備相對完善的管理制度,比如產業或行業準入標準等。
合作中的商業糾紛,通過相關行業組織或政府提供措施支持,自然能減少矛盾沖突。李蘇蘇認為: “主要還是投資人的審慎,應本著雙贏的理念,找到合適的投資人,然后在資金和合作意向上達成共識。”
現代流通的理想模式是在整個的物流體系中,盡可能地投入最小的成本,獲得最大的利潤。李蘇蘇表示:“農村物流絕不能生搬硬套,大而洋。在倉儲、配送等相關配套設施上,不一定要興建,應在因地制宜的基礎上加以改造,可以從簡易物流出發,再逐步推進。這是現代流通模式發展的一個方向,必須要經過這樣一個過程。關鍵是提高農民的物流意識和宣傳企業的商業模式!
“其次,農村物流必須更市場化。比如,四川多山區,交通運輸容易受阻,去發一趟車,回來是空載,這個就加到成本中,直接增加了農民的成本。假如回來是滿載的,至少可以節約成本30%~40%,再通過集約型管理,以充分、合理的配送,節約成本基本上接近70%!
王義忠建議,在城鄉物流一體化合作上,應采取先試點再推行的方法。目前,我國的農村發展水平不一,應根據發達地區、欠發達地區和不發達地區等進行具體規劃,關鍵在于因地制宜。
李蘇蘇認為,對參與合作的第三方物流企業,必須努力提高服務質量,使配送服務科學化、技術化和專業化。使企業能做到零庫存,賣方也能做到零庫存。雖不可能完全做到,但應朝這個方向去努力,無限地接近,無限的完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