仕一邦:如何應對全球危機
2008-11-5 1:06:00 來源:物流天下 編輯:56885 關注度:摘要:... ...
11月3日香港行政長官召集特別會議討論金融危機。從與會人士來判斷,我認為政府可能討論三個主要方面的問題。第一,香港是否能從金融服務業發掘新機會;對于金融產品和金融服務業,應該怎樣加強管理和增加機會。第二,物流業是能帶來高增值的一個行業,也是香港的傳統強項。金融和物流業應該是會議的重點。第三,對發展新九龍文娛康樂區的討論。這個項目與藝術創意產業有關,投資過百億,將是未來幾年政府用錢最大的項目。
現在的全球金融危機到底對香港造成了怎樣的沖擊?一種角度是與1997-1998年亞洲金融風暴和2003年非典時期進行比較。首先對于金融服務業,我認為目前的困難程度與1997-1998年金融風暴相仿。當年有人沖擊港元,現在就沒有這個問題,只是資產價格大幅下降;前一段有對出現擠提的擔心,但在實行存款保障后,大規模出現擠提的可能性降低。其次,從出口來看,1997-1998年金融風暴和非典時期,國際經濟狀況不錯,對出口影響并不大;現在歐美經濟進入衰退,對出口轉口業務影響很大。此外,包括零售業、餐飲業在內的本地服務業都會受到負財富效應的影響——但仍不及非典時期嚴重。非典時期抑制居民外出消費,現在基本沒有這個問題。綜合來說,如果要問明年香港的GDP究竟會增長多少還是下滑多少,因為現在的金融危機史無前例,很難用一些計量經濟的模型進行預測。1998年的時候香港GDP下降了5%,我個人的判斷是,明年香港經濟可能出現負增長——但假如美國的衰退沒有那么嚴重,對全球經濟——包括對香港,影響就不會很大。
具體來看,香港金融服務業仍然是危中有機。過去香港金融服務業的規模跟華爾街不可比,現在華爾街有些走下坡,如果懂得積極探索,香港金融服務業是能找到不錯機會的。比如,現在中國經濟發展的一個障礙是金融和銀行業相對落后,特別是對于私人企業的融資缺乏效率——香港能在這一領域提供不少服務。此外,政府宣布到2010年底前實行銀行存款保障,無論存多少錢,政府都提供保障。但這個政策執行時間太長會出現很多負面后果,比如出現道德風險——部分銀行可能投資一些高風險行業,增加整個銀行系統的整體風險。金融服務業也在檢討監管漏洞,防止雷曼迷你債券等問題再度發生。
比較之下,受世界性需求下降的影響,香港出口轉口業務會是受沖擊最大的領域。出口轉口業務對于香港非常重要——轉口貿易和物流業占到香港GDP的30%,金融服務業大概只占GDP的16%。
遺憾的是,政府基本上沒有政策工具解決香港出口業的困境。首先,香港沒有諸如補貼、退稅一類的政策。更重要的是,香港出口業的沖擊主要來自外部經濟的疲軟——這不是香港可以自己解決的問題。唯一的希望是中國的內需增加。但現實是很多在國內開設工廠的企業狀況也很艱難,珠江三角洲開設工廠現在倒閉非常厲害。不少企業希望關閉沿海工廠后向內陸轉移,但即便實現內遷,這些公司同樣面臨著幾個困難。第一,國際經濟形勢不佳,這些公司可能拿不到足夠的訂單。第二,《勞動合同法》增加了企業的成本。第三,最近一兩年的宏觀調控也增加了運營難度。第四,一些國外投資資金出現撤離。比如前一段出現的南韓、日本投資的企業暗中關門的事件,這些資金可能因為其母國經濟狀況惡化需要緊急撤回。第五,銀行信貸方面,現在雖然頻頻減息,但考慮到經濟狀況惡化、企業可能倒閉,銀行可能出現惜貸;反過來,中小企業因為資金融通困難,可能引起倒閉。目前企業倒閉還不算嚴重,假如美國經濟繼續惡化,未來倒閉潮會擴大,失業率也會上升。所以現在香港政府希望說服銀行不要把資金拿得太緊,但問題的關鍵還是歐美的經濟。歐美的問題只要不是太嚴重,銀行仍然是要賺錢的,不借錢給別人怎么賺錢呢?
總的來說,我認為香港目前的最主要的問題不是流動性問題,而是信心的問題。理論上,香港的所有外匯資產加起來,約有一萬四千多億港元,但是香港總的銀行存款——包括港元存款和外幣存款,大概五萬多億港元。假定最糟糕的情況出現,即所有人都要提取存款,雖然目前香港政府無限量擔保銀行存款,但香港的外匯儲備并不足以支付。其他國家可以通過政府多印鈔票來解決這個問題,但香港實行的是聯系匯率制度,沒有中央銀行,不可能自己去印鈔票,因此不可能像美國一樣無限量增加流動性。在這種情況下,增加市場信心,防止出現大規模擠提,要靠中央的支持。在1972年前香港仍是殖民地的時候,采用聯系匯率,跟英倫銀行掛鉤。理論上,如果上述情況出現,英倫銀行可以多印鈔票給香港。現在香港跟美元掛鉤,美國政府不可能多印鈔票給香港去應付擠提。但中央政府有兩萬億美元的外匯儲備,遠遠多于香港銀行總存款,只要中央政府對香港予以支持,就能增強市場信心,避免最壞情況發生。其他政策如放寬自由行和加快交通建設等,對總量的作用不是那么大,但有助于間接增強投資者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