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萬億經濟“新政”鋼鐵業敲杯問羹
2008-11-30 10:19:00 來源:物流天下 編輯:56885 關注度:摘要:... ...
如果說 “天有不測風云”是氣象界在預報出現誤差時的一句“托詞”,那么,今年席卷全球的“金融海嘯”,則是很多從事多年研究、時刻都在探討規律的金融界和經濟界“行家”們始料未及的“尷尬”——“沒想到來得這么快!”、“沒想到來得這么猛!”
為應對國際金融危機,作為世界第四大經濟體的中國,拿出了立足國內、著眼結構調整的擴大內需10項措施,提出了實行積極的財政政策和適度寬松的貨幣政策。這一投資規模達4萬億元人民幣的經濟促進計劃一經宣布,立即贏得了世界各國的高度評價。
作為經濟支柱的鋼鐵業,無疑不會安身事外。
“4萬個億,對扭轉中國鋼鐵業現在的低迷狀態,到底能起多大作用?中國鋼鐵業到底能從中分到幾杯羹?……”
上述問題成為業界關注的焦點。尤其是鋼貿流通領域,對這些問題答案的期待,更是望眼欲穿。
4萬億,能否拉動需求“重載”?
業界自然期望“4萬億”能夠讓“鋼鐵業”這個巨大的軀體恢復體能、運行奔跑,但是,北京科技大學許中波博士給《現代物流報》記者的觀點,似乎有點讓人失望:“4萬億對鋼鐵行業的需求拉動不會太大,造鐵路和公路需要的鋼材不會太多。如果拿100億來造房子的話,消耗鋼材的倍數,比鐵路用鋼要高出5~10倍,造鐵路和公路消耗鋼材的強度不高,對鋼材的拉動主要是建筑鋼材,而造高速公路、鐵路,主要是在路基枕木上需要建筑鋼材,所以,對板材市場來說,更是沒什么大動靜。”
期盼4萬億元拉動內需,帶動鋼鐵業的復蘇,難道真的是一種奢望嗎?11月24日,《現代物流報》記者連線鋼鐵界著名分析師馬忠普。
“4萬億救市就是為了把全局搞活,國家是全方位的來拉動經濟。”馬忠普給出了不同的分析:“各省也在根據中央的政策積極落實一些項目,其實這些項目都是前期做了準備(因為過去國家控制項目比較嚴),從目前來看,各省報的項目已經是十萬億,這十萬億不會一下冒出來,現在看來,各省市規劃社會基金遠遠還不是兩三萬億的問題,從這一點就可以看出,如果我國的4萬億資金拉動起來,建筑鋼材肯定是市場重頭了,對于鋼材市場的拉動,要比預期的快,影響力還是很大的。”
“總體上看,這個過程有可能加快,這樣就對鋼材市場特別是建筑鋼材市場拉動作用非常大。”馬忠普認為,“我們所說的建筑鋼材市場也包括板材,建筑鋼材并不是簡單指的螺紋和線材,現在有些高速公路上的護路板、橋梁板,這都是用中板,還有鋼結構的大樓都是用的板材、焊管,所以對鋼材的拉動力比較大,但國家的著眼點不是拉動鋼材市場,而是拉動經濟、穩定就業、穩定經濟,把經濟加速下滑趨勢調整過來。”
“4萬億救市確實是能給鋼鐵業帶來很大的需求量,4萬億元投資對鋼材的影響主要是建筑鋼材,對其他品種影響不大。”談到4萬億對鋼材市場供需的影響,上海社科院教授、天津國際金屬物流園區總設計師朱春杰教授對《現代物流報》記者如是分析。
對上述觀點,中信建投分析師王喆在接受采訪時表示:“此次政策出臺,對鋼鐵行業建材的正面影響較大。由于建材產能增加不大,為拉動內需,國家在基礎設施、房地產、機場建設等項目上的建設,進一步拉動建材市場的需求,并促使其保持一定的增長。”
但王喆同時表示,冷熱軋產品的需求刺激則不是很樂觀,因為此次計劃的出臺對汽車、家電的影響不明顯,這樣對汽車、家電所需的冷熱軋產品拉動可能較小,所以這次國家出臺的拉動內需政策總體對鋼鐵行業的影響為中性。
4萬億,成效或否“午后芙蓉”?
目前,有的網站及媒體稱,4萬億當中預計有2萬多億用于基礎設施建設,可拉動鋼材需求差不多在1億噸。對此,專家眾說紛紜。
“1億噸用鋼是一種預測,這沒有什么了不起的數字。”馬忠普分析,“從目前來看,鋼材市場價格下來了,我們正常的鋼材消費在4億噸,上個月鋼材產量下降了17%,在歷史上是沒有的,在9月份下降了9.1%,而且兩個月來都是負值,這速度之快,是難以想像的,鋼產量的減產幅度已經超過了20%,生產企業都虧損了,在當前經濟形勢下,討論消費1億噸鋼與否,并不是重要的。”
而許中波在分析后則認為:“鐵路、公路和廉價房這三項加起來也只能拉動3000萬噸鋼材的需求。”
“救市確實是能給鋼鐵業帶來很大的需求量,具體大的什么程度就很難說。”朱春杰提醒業界注意市場庫存,“現在不會有很明顯的體現,這個錢、這個計劃、在項目真正要落實到實處,真正買鋼材,還要有一個過程,明年春節后,這個量上才有所體現出來,現在就是要把市場上的庫存消化,中國每年生產那么多鋼材,實際上在流通領域里面有三分之一沒有消耗,這個量是經過多年的累積,尤其是流通領域,越是實力強的流通商,它囤的量就越多。”
“現在這批巨大的庫存量,突然從市場中釋放出來,雖然跌價以后,大家拼命的拋,拋了以后釋放了一部分,但還沒有真正完全釋放出來。”朱春杰認為, “市場上的量、流通的量還會維持兩三個月的時間,所以,政府投入的錢要到位,項目最后要審定,然后落實招標、落實施工要有一個過程,這些事情落實后,才能有買的需求量,才會拉動鋼材的需求,主要還在明年的兩三月份以后才能顯現出來,這有一個滯后時間差的問題。”
畫餅豈能充饑業界仍需理性操市
無論是流通商、生產企業,還是終端用戶,現在關心的不僅僅是國家4億元的經濟“新政”,還有自己的盈余生存和抗市場風險能力。
“從鋼材市場看,企業不虧本有點贏利就可以了,不能把價拉的太高,拉高了,下游行業都沒有錢,誰有多大承受力呢,這也是抑制鋼價的原因。”但馬忠普認為,“4萬億能恢復市場景氣,鋼廠能結束虧損。
中國10條擴大內需的經濟政策中,著眼結構調整占了不小的份額,因為這些環節處理得好壞與否,直接影響到“新政”的拉動作用。“中國薄板廠太多了,現在不能再建薄板廠了,再擴大產能,就會造成過剩再過剩的局面。”許中波認為,“到明年國外的礦山資產價格比較低,這時候是買礦山的好時候,因為中國最大的缺點就是鐵礦石產能不夠,前兩年礦山價格太貴了。”
“希望鋼貿商不要高興的太早,拉動一億噸也好,八千萬噸也好,那都是兩三個月以后的事,現在是看不見的,也不要去想,鋼貿商規規矩矩的賺錢,賺一個合理的差價,鋼貿商應理性經營、理性投資、理性存貨。”朱春杰力勸大家還是要務實點兒好。
“現在鋼鐵企業明白了,鋼鐵產能的過剩是一個殘酷的現實,過去還有些僥幸,中國還有個大發展,鋼鐵不一定過剩。所以將來企業千萬別沖動,不要再進行一些提高產能的項目。首先要對自己的企業所處的地理位置、地區的原料制點和市場制點有個認識,從中來確認自己的合理規模,然后根據當地的市場特點來確定產品結構。那些沒有高檔和低檔之分,區域性市場需求什么就生產什么,往往暴露了更多的發展短板兒。經濟形勢好的時候,看不出什么。一旦經濟形勢發生傾斜,風險來臨時,往往無力應對,顯得手足無措。比如:附近沒有汽車廠非造汽車板,跟那些地理優勢強的企業競爭,從運輸方面就是劣勢,物流方面沒有優勢。”許中波提醒業界。 (溫麗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