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連海關小漁村的大變化
2008-11-25 1:05:00 來源:物流天下 編輯:56885 關注度:摘要:... ...
也許,當改革開放春風初來的時候,地處東北的老工業重鎮大連還未感受到,但1984年10月15日在金縣大孤山鄉馬橋子一片玉米地里的一次熱鬧的大會,讓當地老百姓真正感受到:變化來了!“大蓋帽”來了那
是中國第一個國家級開發區———大連經濟技術開發區正式開始奠基建設。不久后,在今天大連開發區金馬路的位置,經常有老百姓看到三三兩兩身穿藏藍色制服,頭戴大蓋帽的人在討論著、記錄著……后來經打聽才知道,那些“大蓋帽”是海關的工作人員,他們是來幫助開發區發展的。“當我們看到國務院下發的《關于批轉“沿海部分城市座談會紀要”的通知》,決定進一步開放大連等14個沿海港口城市,其中還特別提到‘大連是東北三省的主要港口城市,也可以考慮利用日本的資金和技術需要……’時,關領導就要求對開發區這一新事物的海關工作進行研究。”當年的“大蓋帽”,現在的大連保稅區海關關長劉吉良回憶說,“開發區一奠基,我們幾個就時常過去調研,看看具體的工作如何開展。”1985年4月4日,海關總署正式批準大連海關設立駐馬橋子辦事處(籌備處),承辦籌備期間大連經濟技術開發區有關海關業務,包括25歲的劉吉良在內的7人海關工作小組“名正言順”地開始在開發區開展工作。
建設初期的大連開發區,沒有柏油馬路通往市區,從市區趕到開發區工作的劉吉良們每天在路上就要比其他同事多花費3個多小時,經常是兩頭看不見太陽。“當年的辦公地點,只有兩個房間,一臺收音機是唯一的休閑方式。沒有食堂,我們就和開發區的開拓者們共三、四百人擠在大食堂一起吃飯。”如今回想起來,艱苦環境歷歷在目,但劉吉良眼中流露出的是一個創業者的熱情和驕傲,“我們7個人當時是一個小團隊,沒有任命領導,大家就是一門心思把工作做好,也沒有一個叫苦叫累的。”1985年,當時的大連開發區只有幾家中小型電子企業,海關人員最主要的工作是負責開發區管委會及區內新建企業基建設備、電力設備、電線、電纜、車輛、辦公用品的監管和服務。關企魚水情1987年,日本獨資企業大連萬寶至馬達有限公司入駐大連開發區,區內開始有了第一家真正的外資企業。隨后,日本企業紛至沓來,形成了一股“東瀛熱潮”。針對新企業入區急需建廠房和了解國家政策的情況,劉吉良們一方面積極配合開發區管委會做好國家對區內投資企業基本建設物資減免稅政策的落實的工作,另一方面為新企業提供政策咨詢,有時甚至需要手把手地教。可以說,從設廠開始,外商企業就離不開海關,海關服務如何也直接關系到地方軟環境建設和投資吸引力;而地方外向型經濟是否興旺發達也直接反應出海關工作的得與失。1989年入駐大連開發區的佳能大連辦公設備有限公司就用自身的發展詮釋了這種“魚水關系”。歷經19年發展,佳能公司8次追加投資,已經發展成擁有員工7000多人,產值46億人民幣,帶動協作廠家43家的集團內部龍頭企業。“19年里,海關對佳能大連的幫助和指導從沒間斷過。”佳能大連董事長菅井禮評價,“海關的門好進,笑臉多,效率高,服務最好。與振興東北老工業基地的步調一致,真正做到了發展經濟、富國強民的根本點上。”
截至今年上半年,已有46個國家和地區的外商來大連開放區投資興業,共簽約2243個項目。其中世界500強企業43家,平均投資規模達7000多萬美元。黃金年齡再創佳績伴
隨著大連開發區經濟的繁榮發展,大連海關在開發區也取得了長足發展。1992年10月,大連開發區海關正式開關。而今,她已經從籌備初期的7人工作小組,發展成為下轄13個科級分支機構,人員96人,年稅收超10億的較大隸屬海關。海關通關作業時間比2002年提高十倍以上,減免稅備案手續工作量簡化3/5,備案時間由3到5個工作日縮短至30分鐘左右。24年間,雖然在開發區工作的海關人換了一茬又一茬,但是那種開發區特有的不畏艱辛、開拓創新精神完好地傳承了下來。“24歲,開發區和開發區海關都正值黃金年齡,我們將永葆朝氣蓬勃、奮發向上、開拓進取的精神,為‘神州第一開發區’的繁榮發展貢獻力量。”大連開發區海關現任關長徐光如是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