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歡迎來到物流天下全國物流信息網! | 廣告服務 | 服務項目 | 媒體合作 | 手機端瀏覽全國客服電話:0533-8634765 | 設為首頁 | 加入收藏

數字云物流讓您尋求物流新商機!
智慧物流讓您的物流之路更暢通!

搜索
首頁 >> 經濟形勢分析

構筑新格局 實現新跨越

2008-11-23 16:43:00 來源:物流天下 編輯:56885 關注度:
摘要:... ...
 面積最小的城區,產出卻是全市最多的;單位面積土地產生的污染物相對也較少。這種具有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特征的發展方式,在武漢市江漢區得到了體現。2007年,武漢市江漢區第三產業生產總值占地區生產總值的比重達84%,服務業成為該區經濟社會發展的支柱產業。2007年,該區財政收入居全市13個區之首,而九成以上的財政收入源自服務業。
 但是,從整個武漢市來看,產業結構還不盡合理,2007年第三產業占地區生產總值的比重為50.1%,而且生產性服務業比重偏低;第二產業中重化工業比重高達73%,高出全國平均水平6個百分點;萬元生產總值能耗為1.27噸標準煤,高于全國1.16噸標準煤的平均水平。作為全國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建設綜合配套改革試驗區武漢城市圈的龍頭城市,武漢市必須盡快探索一條符合“兩型社會”要求的新型工業化、城市化道路。湖北省委副書記、武漢市委書記楊松認為,“兩型社會”建設過程中的發展是增量的調整。武漢正在從產業布局、空間布局、城市功能、戰略定位等入手,在建設“兩型社會”的更大背景下考慮發展問題。 
  調整戰略定位:
  走新型工業化城市化之路
  “武漢最大的實際就是發展不夠。”楊松說,謀劃好武漢發展藍圖,是“兩型社會”建設的重要內容。
  “我們和先進城市的差距,從表面看,是經濟社會發展方面的差距,深層次的原因在于思想觀念上的差距。”楊松說,武漢要爭取新一輪競爭的發展主動權,解放思想是最緊迫的任務。
  武漢曾經是思想解放的先行者,在改革開放初期邁出了我國經濟轉型的諸多“第一步”:1979年,開放了我國第一個小商品市場漢正街,成為流通領域改革的試驗田與風向標;1983年,武漢洗衣機廠零部件公開招標,成為“新中國第一標”;1984年,公開聘請德國專家格里希出任武漢柴油機廠廠長,為國有企業放眼世界,引進技術和管理提供了成功的范例……
  武漢廣大干部群眾清醒地認識到,和其他先進城市相比,曾經輝煌的武漢落后了。
  武漢市委、市政府提出,“跳出武漢謀劃武漢”,以國際視野重新認識市情,重新審視和謀劃城市發展目標、功能定位、空間布局和產業規劃。
  “中部地區崛起,綜合配套改革,產業梯次轉移,是當前武漢面臨的重大機遇。”武漢市市長阮成發說,抓住這些機遇,探索一條有別于傳統模式的新型工業化、城市化道路,需要武漢廣大干部群眾發揚敢闖敢試的開拓創新精神。
  武漢正以嶄新的姿態加速崛起。
  調整產業結構:
  新規劃4個千億元產業
  武漢市“十一五”規劃中曾提出打造鋼鐵、汽車、石化、光電子信息等4個千億元產業,在武漢城市圈獲批成為“兩型社會”建設綜合配套改革試驗區之后,武漢市委、市政府提出,在原有4個千億元產業的基礎上,再籌劃培育先進裝備制造業、能源環保產業、創意產業、現代物流業4個千億元產業。
  “這種大思路的變化,體現了"兩型社會"的要求與循環經濟的特色。”武漢市發改委主任龍正才說,這種調整不是簡單地解決原有產業的節能降耗問題,而是在建設“兩型社會”要求下主動調整,解決的是整個產業結構的問題。
  鋼鐵、汽車、石化、光電子信息四大支柱產業加上環保、煙草及食品等六大優勢產業,總產值占全市工業總產值的80%。但四大支柱產業中,鋼鐵、汽車、石化都是能耗較高的產業,對此,武漢市在規劃上明確提出了節能減排的目標任務。對石化產業,一方面要求實現清潔生產和集約節約發展,推進資源利用循環化,淘汰規模小、裝備簡陋、缺乏改造能力的企業,一方面引導有能力的企業轉產低污染、高附加值的精細化學品領域。對鋼鐵、汽車產業,要求加快技術創新步伐,加快技術和產品升級,加快節能降耗減排步伐,提升鋼材深加工產品、汽車產品的質量。
  新規劃的先進裝備制造業、能源環保產業、創意產業、現代物流業4個千億元產業,都是能耗較低或有助于降低全社會能耗、提高環境保護水平的產業,符合“兩型社會”建設的方向。這些產業能否快速發展起來,一系列新的動向讓人們充滿信心。
  由武重、武鍋、長動3家企業組建的武漢重工集團有限公司正式掛牌,強強聯合,重整裝備制造業資源,被認為是武漢加快振興先進裝備制造業的重要舉措。
  在能源環保產業方面,2007年武漢市環保產業總產值已經超過200億元,具有雄厚的基礎,而排污權交易的推出、節能減排力度的加大等,也催生了環保產業新的發展機遇。
  在創意產業方面,武漢市依托武漢高校和科研院所比較集中的優勢,把目標定位于工業設計、軟件開發和影視、動漫、出版、演出等文化創意產業。在武漢光谷數字創意產業園,僅軟件設計產業年收入就高達60億元。
  現代物流產業更是結合了武漢的“九省通衢”的天然區位優勢,而建設武漢新港的藍圖,使物流業的前景更加樂觀。
  調整空間布局:
  全力建設武漢新港
  陽邏,一個原本連武漢人都不熟悉的地名,現在正迅速吸引人們的目光。2007年,新洲區工業增幅居武漢市之首,而陽邏地區工業增加值則占到新洲區的70%以上。
  這都是因為一個氣勢磅礴的工程————建設武漢新港。10大作業區,190個生產泊位,橫跨長江兩岸武漢、鄂州、黃岡三地,綿延80公里,吞吐千萬標箱、億噸貨物。陽邏正是規劃中武漢新港的核心區。
  武漢具有“九省通衢”、“長江要塞”的天然區位優勢,建設武漢新港將從空間布局上重新發掘武漢的區位優勢。
  根據規劃,武漢新港南北兩岸連成一體,由武漢三環線、武漢繞城高速、滬蓉高速公路等構成“四縱五橫十聯線”公路系統;京九、武九及其間的鐵路連接線,形成“工”字形鐵路網絡。武漢新港建成后,武漢將重新確立長江中游航運中心的地位,成為中部地區沿江出海的重要通道和長江經濟帶上重要的一環。
  藍圖一經繪就,核心區陽邏就感受到巨大的機遇,一座現代工業新城在昔日的田野上迅速崛起。
  由陽邏長江大橋至陽邏街,綠蔭迎面,一條條繁榮街道擦身而過,一棟棟現代化樓房鱗次櫛比。站在陽邏街高樓樓頂,只見陽邏港口車水馬龍,集裝箱堆積似山,裝卸吊車猶如密林。
  國家稻米交易中心、煤炭配送中心、華中鋼材物流中心、國際商貿物流中心等物流項目落戶陽邏,總投資近百億元。
  北部的開發區內工地密布,武鋼江北基地、華能陽邏電廠、德國西門子、法國阿海琺、亞東水泥、江南紡織等大批龍頭企業紛至沓來。
  “武漢市2007年GDP已經達到3141億元,按照目前的發展態勢,經過七八年的努力,完全有可能突破萬億元。”武漢市委書記楊松說。
  千億元產業的規劃,武漢新港的建設,不僅將改變武漢經濟“西強東弱”的局面,更將使武漢在全國大格局中更好地發揮承東啟西、接南轉北的作用,促進武漢城市圈乃至廣大中西部地區經濟又好又快發展。
點評此文章 / 寫評論得積分!+ 我要點評
  • 暫無評論 + 登錄后點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