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造“鞍山模式”
2008-11-23 16:40:00 來源:物流天下 編輯:56885 關注度:摘要:... ...
在一般人看來,以“鋼都”著稱的鞍山市,工作的重點自然應該是工業和城市,這不假,但不全面。近些年來,這個城市的黨政領導及各相關部門的同志,自覺沖破慣性思維的束縛,在實行“以城帶鄉”取得顯著成果的基礎上,在堅持貫徹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的“工業立市”發展方針的同時,明確提出“一手抓城市,一手抓農村;一手抓發展,一手抓民生”,堅定不移地實施全方位、多領域的城鄉統籌,以推進城鄉之間在規劃、基礎設施建設、產業發展、市場、公共服務和社會管理六個方面的一體化為根本任務,堅持把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廣大農民群眾的根本利益作為解決“三農”問題的出發點和落腳點,通過成功實現城市和農村互動互進、融合發展和城鄉群眾共享改革發展成果,使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總體水平得到全面提升。今年前三季度,全市縣域地區生產總值同比增長22%,財政一般預算收入同比增長45.4%,都高于全市和全省縣域的平均水平。
確立“鞍山模式” 全力破除城鄉二元結構
作為一個在老工業基地振興中不斷取得新進展的工業城市,也時常面臨著這樣的困惑:相對于城市工業的發展速度之快和質量的穩定提高,農業和農村發展一度緩慢得令人心焦。從一些統計數據看,連續幾年位居全國百強縣前列的海城市與后面追兵間的距離越來越近,臺安、岫巖兩縣農民收入的增長也曾不夠理想,縣域經濟發展明顯跟不上城市發展的快節奏。
為了打破這一僵局,鞍山市委、市政府先后提出過“以城帶鄉”的發展戰略,取得了一定進展,城鄉統籌、協調發展的思路也越來越明晰:要把工業與農業、城市與農村、城鎮居民與農村居民作為一個整體來看待,以工業理念發展農業,以城市思維建設農村,以市民的觀念提升農民;通過體制改革、政策支持和財政傾斜,使整個城鄉社會經濟實現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他們給自己確定的目標是,真正破除城鄉二元體制,改變城鄉分割狀況,消滅城鄉差別,使城鄉逐步由二元走向一體,由分割走向融合。這一思路的提出及在實施過程中取得的明顯成果,不僅得到了城鄉群眾的一致擁護,也得到了各級領導及專家學者們的關注和稱贊,將其概括為新農村建設的“鞍山模式”。
要切實實現這一具有歷史意義的轉變,不僅要有思想觀念上的突破和升華,更要有一項項扎扎實實的具體措施,特別是要有實打實鑿的財政投入。對此,鞍山的領導同志的認識很明確:不僅要堅決克服公共財政資金投入中 “重城輕鄉”、“顧城失鄉”的習慣做法,而且正因為農村發展較慢、欠賬較多,在一段時間內必須有所傾斜、特別加重。去年,鞍山市本級財政對“三農”的投入達到創紀錄的6億元,比上年增長了50%;在今年初確定的全年財政預算安排中,這種投入的規模達到了9億元,又比上年增長了50%。今年年初,鞍山市委、市政府頒布的 “加強新農村建設的實施意見”,十六條具體安排中每一項都明確列出市本級財政在每個具體項目中要投入的額度,用農村群眾的話說是“刀刀見血”,沒有一條是泛泛的一般要求。
在資金和精力的投入上,鞍山市既圍繞總體目標又結合實際,認真搞好每個縣(市)、鄉鎮以至每個村屯的具體規劃,不干只顧進度、勞而無功的蠢事。大到一個區域的產業定位,小到村莊內的居民點設置,都進行科學的規劃分析;對一些礦藏儲量掌握得不是特別準確的地區,則一次撥款上千萬元進行資源勘探。
這一年多時間里,鞍山市各級領導抓農村和農業發展的深入和扎實程度之高,給城鄉群眾留下了深刻印象。主要領導除了外出開會,每周的工作安排上都有關于“三農”的內容,項目現場、村莊農戶,都經常可以見到市領導的身影。原來,市級機關中多數把工作重點放在城區。一些干部曾認為農村的事和自己沒什么太大的關系,現在,絕大多數部門的同志不僅在認識上有了明顯的轉變,覺得自己應該為農業、農村和農民盡一份責任,而且所承擔的考核指標中都有相關的內容。來自農村的基層干部及農民群眾,再來這些部門辦事時,不再有被當成“外人”的感覺了。
抓園區落項目 實現縣域經濟發展新突破
通過認真總結多年來的經驗教訓,鞍山市的各級領導清醒地認識到,加速發展縣域經濟,對于如期實現城鄉統籌的階段性目標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健康發展的縣域經濟是在統籌基礎上實現城鄉一體化的重要支撐和推動力量,其實質是農村工業化、農業現代化和農村城鎮化的協調一致、穩步推進。 (下轉第二版)
在“統籌”和“一體化”思想的指導下,鞍山市各縣(市)進一步明確了自身發展的定位,不僅徹底摒棄了只顧及自身的農業或礦產資源而忽略全地區總體情形的狹隘意識,還積極沖破行政區劃的局限,按照市場規律來揚長避短,加快發展。海城市積極參與鞍海新經濟帶建設,努力實現與鞍山主城區間的空間對接、產業集聚和一體化發展,使之盡快成為鞍山對外的新開放帶、鞍山經濟的新增長帶和遼寧沿海經濟區與沈陽經濟區間互動發展的新連接帶,成為東北地區縣域經濟發展的先導區和遼南商貿物流中心及交通樞紐城市;臺安縣則抓住沈西工業走廊建設沿海產業大道、基礎設施貫通境內的機遇,實現超常規、跨越式的發展;岫巖滿族自治縣要與丹東市及大連的花園口開展積極互動,主動融入沿海經濟帶,爭取用三年左右時間建成為鞍山及周邊大中城市經濟發展的給養地和旅游休閑的后花園。
在發展縣域經濟這個大題目下,鞍山市著重提出,要繼續堅持工業在縣域經濟中的主導地位,引導縣域工業走規模化、集約化和特色化的發展道路。大力提高縣域工業園區建設水平,增強承接城市產業輻射的能力,促進城鄉產業的互動發展。按照城鄉統籌的新思路,全地區的產業布局要進行較大幅度的調整,一些產業或重點項目將成為縣以下區域的發展主力。由于有了科學發展的觀念,有了城鄉統籌的思維,全地區沒有再出現原來一說發展工業就到處建廠、處處冒煙的情形,而是代之以經過科學規劃、可以實現經濟、社會和環境效益一齊收獲的工業園區建設的有序進行。今年初,鞍山市本級財政特地安排出7000萬元專項資金,用于支持幾個重點縣域工業園區的電力、道路等基礎設施建設;還安排資金1000萬元,支持海城、岫巖為建設礦產品深加工園區而進行的“騰村建區(居民小區)”工程。到目前為止,全市共開建縣以下的工業園區16個,動工面積達39平方公里,占規劃面積的52.7%;累計完成基礎設施建設投資達近9億元,有的園區已經實現了“六通一平”;入園項目達到近500個,其中投資5000萬元、建成后年銷售額可達10億元的大項目58個;今年前九個月,這些園區對當地財政一般預算收入的貢獻率已經達到25%。在集聚優勢項目、主導產業升級和支撐城鄉統籌發展的各個方面,這些園區越來越突出地發揮著重要作用,日益成為加速實現農村城鎮化的新引擎。夯實設施農業基礎構建現代農業新格局
實施城鄉統籌,是加速實現城鄉一體化發展的一個根本目標,是更快提高農民的收入水平,使他們過上比城市居民還要強的生活。而盡管隨著農村二三產業發展規模的逐步提高,農村經濟結構和農民的收入結構會發生很大的變化,但在一個相當長的時間里,來自農業的收益仍將是大多數農民的主要收入來源。因此,迅速提高農業生產水平,便成了解決“三農”問題的當務之急;而其中的關鍵則是迅速提高農業生產的基礎條件,大力發展設施農業。
在鞍山市設施農業發展的歷程中,于2006年正式啟動的“鞍羊線”和“鞍營線”、“張莊線”三條設施農業產業帶,是備受各方關注的一個亮點。其中僅今年市本級財政對設施農業的直接投入就達到1.08億元。今年前9個月,全地區新建各類溫室大棚、養殖棚舍19688棟,新增設施漁業面積4萬平方米,新增設施農業專業村40個。目前,全市設施種植業面積已經發展到50萬畝,占種植業總面積的14%,而實現的產值已經占到種植業總產值的50%。與此同時,市、縣兩級還積極支持從事其他農事產業的鄉村盡快改變生產狀況。全市的果樹生產大都分布在東部山區,灌溉條件跟不上一直是這些地方果農增產增收的主要障礙。今年市里投入資金3000萬元,支持新建41處引水上山工程,鋪設各類管路545公里,新增果樹灌溉面積6.25萬畝,基本解決了以南果梨為重點的果樹灌溉問題,使每畝果園平均增產200公斤,為果農增收提供了保證。
基礎條件的根本性改善,使全市的農業產業化發展水平大大提高。今年,市本級財政專門撥款近3000萬元,加大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和防災體系的建設;對農事龍頭企業和生產基地建設的投入也達到4400萬元;還安排投資2100萬元,專項用于專業市場和農產品物流網絡的建設,從根本上解決農產品增產后的賣難問題。目前,全市無公害農產品產地認證面積達到耕地、果園總面積的94.1%,其中今年新認證的面積是過去6年總和的1.8倍。今年前9個月,全市農業產業化項目固定資產投資完成額比上年同期增長29%,新發展農民專業合作組織為全年計劃的1.36倍。在海城市中小鎮,日漸成熟的專業市場和相對完善的組織體系,已經為該鎮創建全市設施農業示范鎮提供了良好的產業基礎。這個鎮的負責同志說,按照總體規劃,他們今年準備再新建12個設施農業生產園區,新建4000棟蔬菜大棚,使全鎮溫室蔬菜生產面積在原來基礎上翻一番,達到3萬畝,最終實現戶均一棟、人均一畝、農民人均純收入過萬元的目標。
國家統計局鞍山調查隊前不久公布的一項監測結果顯示,鞍山市農村全面建設小康實現程度已經達到67.9%,比上年提高了6個百分點,比全省平均水平高出10.4個百分點。其中人均可支配收入去年底達到4439.8元,高出全省平均水平28.4%。而今年前9個月,全市農民人均現金收入同比增長了27.3%,高于同期生產總值增長幅度5.3個百分點。這些數據生動地表明,以城鄉一體化為目標的設施農業加速發展,確實使廣大農民大受其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