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歡迎來到物流天下全國物流信息網! | 廣告服務 | 服務項目 | 媒體合作 | 手機端瀏覽全國客服電話:0533-8634765 | 設為首頁 | 加入收藏

數字云物流讓您尋求物流新商機!
智慧物流讓您的物流之路更暢通!

搜索
首頁 >> 經濟形勢分析

海峽兩岸經濟實力變化對比

2008-11-19 13:53:00 來源:物流天下 編輯:56885 關注度:
摘要:... ...
改革開放30年,是大陸經濟快速發展的30年,是大陸經濟在世界經濟舞臺上迅速崛起的30年,也是創造了“新的經濟奇跡”、造就了“中國特色經濟發展模式” 的30年。對臺灣來說,則是經歷了從亞洲“四小龍”之首到亞洲“四小龍”之尾的30年,是從輝煌發展的20年到失落的10年。
兩岸經濟規模:從1:13到1:20
改革開放初期,大陸經濟剛剛恢復與起步,經濟規模并不大。這時期的臺灣,則是亞洲經濟發展的一顆新星。1979年,臺灣被國際經濟組織(OECD,國際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列為全球新興工業化國家與地區之一,臺灣也因經濟成功發展而成為亞洲“四小龍”之首,經濟規模等主要經濟指標在香港、新加坡與韓國之上。
此后30年來,大陸經濟快速增長,1979年到2007年經濟平均增長9.8%,創造了世界經濟發展奇跡。臺灣經濟增長則從高速增長轉為中速增長,再轉為低速增長,平均經濟增長率只有7%左右,其中近十年臺灣經濟平均增長只有4.3%,與大陸的兩位數增長有很大差距。
就經濟總量看,受匯率等因素影響,海峽兩岸經濟規模差距呈縮小趨勢。70年代未,兩岸經濟規模差距相當大。依統計,1978年,大陸GDP總量為3645億元美元:臺灣GDP為272億美元;大陸GDP約是臺灣GDP的13.4倍。此后,盡管大陸經濟發展快速,但受人民幣兌美元匯率的持續貶值及新臺幣對美元的升值影響,臺灣GDP與大陸的差距在80年代以前變化不大,90年代以后趨于縮小。到2007年,大陸GDP達到32801億美元,臺灣GDP只有3993億美元,大陸GDP是臺灣的8倍之多。若扣除匯率因素,大陸GDP總量約是臺灣的20倍。
大陸GDP總量排名世界從1978年的第10位迅速上升到第4位,僅次于美國、日本和德國,占全球經濟總量的比例也從1.8%上升到6%。據最新統計,到2008年第一季度,大陸GDP已超過德國,躍居世界第3位。臺灣GDP總量在世界的排名則多年徘徊在第25位左右。
外貿:大陸從落后臺灣到超越臺灣
對外貿易是衡量一個經濟體經濟實力的重要指標之一。臺灣地區是出口導向型經濟,外貿一直是臺灣經濟增長的重要支撐力量。長期以來,直到上世紀90年代初,臺灣地區的外貿總量一直在大陸之上。
改革開放初期,大陸基本上是內需為主的經濟形態,外貿在經濟中的地位不高。依統計,1978年,大陸外貿總額只有206億美元,臺灣地區外貿總額為237億美元,就是說大陸近三十個省市的外貿總量還趕不上一個臺灣省的外貿總量,顯然大陸外貿發展還處在相當落后的階段。
改革開放后,盡管大陸外貿開始快速發展,但臺灣外貿發展也十分迅速,大陸外貿總額仍趕不上臺灣地區的貿易量。1988年,大陸外貿總額增加到1028億美元,臺灣則增加到1102億美元。直到1992年,大陸外貿總額達到1655億美元,才首次超過臺灣外貿總額1535億美元約100多億美元。
此后,大陸外貿加速發展,尤其是進入新世紀后,對外貿易量以每年2000多億美元的金額在增加。2001年,大陸對外貿易總額超過5000億美元,躍居世界第5位;2003年突破8000億美元,超過法國成為世界第4位,2004年首次超過1萬億美元,超過日本成為世界第3位,此后大陸外貿總額一直穩定在世界第3位。到2007年,大陸外貿總額突破2萬億美元(21737億美元)。
盡管90年代以后臺灣對外貿易仍保持較快發展,但遠趕不上大陸外貿發展速度。1995年,臺灣外貿總額突破2000億美元,2006年突破4000億美元,2007年達到4659億美元,只有同年大陸外貿總額的21.4%,就是說在15年之內,大陸外貿總額與臺灣外貿總額相當轉變為大陸外貿總額約是臺灣的5倍之多。
特別是中國大陸作為世界巨大潛在市場的優勢正在顯現,大陸已成為世界許多國家或地區最大的市場,成為帶動其經濟增長甚至世界經濟增長的重要引擎。目前,大陸也是鋼鐵、水泥、手機等至少100種產品全球最大的消費市場。這是臺灣經濟規模與市場容納量所不能相比的。
吸引外資:大陸一年超過臺灣歷年總和
改革開放30年來,大陸經濟開放也從吸引外資開始,外資從無到有,再到大規模增加,成為大陸經濟發展的重要推動力量。然而,改革開放初期甚至在較長時期內,大陸利用外資主要是對外借貸,外商直接投資規模不大,而且主要是以港資為主。
進入90年代以后,外商直接投資才迅速增加,而且呈現近20年的快速增長期。2007年,大陸一年吸引外商直接投資達到748億美元,較1983年吸引外商直接投資9億美元增長了80多倍,而且大陸自1993年以來已連續15年成為全球范圍內吸引外資最多的發展中國家。到2007年底,大陸的外商直接投資規模達到7700億美元,年平均增長20%,高出國民經濟增長1倍以上。
臺灣盡管開放外商投資甚早,50年代初就有少量的外商投資,更自60年代開始鼓勵外商直接投資,也曾取得不錯的成績,但外商對臺灣直接投資總體規模不大。到2007年底,外商對臺直接投資累計只有787億美元,相當于大陸2007年一年所吸引的外資總量。如果加上金融領域的投資,2007年大陸外商直接投資總額達到835億美元,遠超過臺灣歷年累計吸引外資總量。可以說,大陸近30年吸引的外商直接投資是臺灣近60年吸引外資總量的10倍左右,大陸1年吸引外資總額超過臺灣歷年吸引外資的總和。
外商投資的不斷增加與大陸經濟的快速發展,中國不僅正在成為“世界工廠”,而且成為跨國公司地區總部與研發中心的重要據點。外商在華制造基地與研發中心的不斷增加,也帶動中國航運、物流等服務業的發展,中國作為世界航運中心、物流中心與采購中心正在形成。相對的,由于臺灣經濟實力的下降與經濟邊緣化發展,外商總部或采購中心則不斷撤離臺灣,甚至臺灣高雄港作為世界集裝箱大港的地位也迅速下降,僅僅5年左右的時間,高雄港集裝箱運量的從世界排名從第2位降到第8位,成為臺灣經濟衰落的另一征兆。
外匯儲備:兩岸上演“大逆轉”
受外貿順差與外資直接投資等因素影響,海峽兩岸外匯儲備差距也發生了很大變化,也是海峽兩岸經濟實力差距變化的另一反映。
改革開放初期,大陸經濟對外開放剛剛起步,經濟落后,尤其是外匯短缺,外匯儲備不足。雖然隨著經濟的發展,后來外匯不足情況有所改善,但外在90年代以前,大陸外匯儲備量仍然有限。
相對來說,臺灣外匯儲備在80年代末期到90年代末期則迅速增加,其中在90年代中期,臺灣外匯儲備一度躍居世界第二位(900多億美元),僅次于日本,高于大陸。
90年代末期以來,兩岸外匯儲備規模發生重大逆轉,臺灣外匯儲備雖然持續增加,1999年超過1000億美元,2003年超過2000億美元,目前達到2800億美元左右,高居世界第4位;但大陸外匯儲備在外貿順差持續增加與外資大幅流入的情況下,則出現大幅擴張趨勢:1996年就超過1000億美元,2001年超過2000億美元,此后更是大規模增加,2006年超過1萬億美元,躍居世界第一位,目前接近2萬元美元,約是臺灣外匯儲備的7倍之多。
經濟競爭力:“陸上臺降”趨勢明顯
由于大陸改革開放只有30年時間,市場經濟發展更晚,在國際經濟評估機構發表的相關經濟競爭力報告中,大陸經濟競爭力還趕不上臺灣,主要經濟競爭力指標均落后于臺灣,但在發展趨勢上則呈現“臺降陸升”的格局。近年來,臺灣經濟整體呈現走下坡路的低速增長趨勢,加上島內經濟環境的持續惡化以及產業的大量外移,臺灣競爭力指標排名持續下降;而大陸經濟競爭力隨著整體經濟的發展排名則持續上升,而且已有部分指標超過了臺灣,預計用不了多少年,大陸經濟競爭力就會基本上超過臺灣。
就經濟競爭力的科學技術基礎與發展潛力而言,臺灣是無法與大陸相比的。在科學技術發展領域,在高精尖科技領域,大陸不僅一直領先臺灣,而且已步入世界前列。大陸科技發展日新月異,不斷有重大科技成果的出現。特別是“神舟七號”裁人飛船的成功升空、回收,成為全球第三個具備此能力的國家,標志著大陸科技進入一個新的高度。同時,大陸在航空航天、信息、能源、化工、生物等領域的科技水平也在迅速發展,并不斷有重大突破,正在改變著中國在世界高科技產業領域中的地位。而臺灣不僅基礎與高端科學技術發展落后,而且高科技產業發展優勢也在逐步消退,預示著臺灣經濟未來發展的競爭力與潛力面臨更大的危機與挑戰。(
點評此文章 / 寫評論得積分!+ 我要點評
  • 暫無評論 + 登錄后點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