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10萬噸級農業冷鏈物流“航母”
2008-11-19 13:29:00 來源:現代物流報 編輯:56885 關注度:摘要:... ...
□黃昌宏
為了推進物流產業發展,上海將建立相對規模領先全國、容量高達10萬噸級的現代化國際冷鏈物流體系,這就是上海名特農產品國際物流與交易基地 (以下簡稱 “上海名特基地”)。該基地是上海市重點推進項目,由上海南匯現代農業園區和上海谷成置業發展有限公司聯合開發。項目得到了上海市委、市政府、南匯區委、區政府高度重視,經上海市經濟委員會批準建立,項目正式通過上海市發改委立項。基地總體開發規模為100公頃,總投資30億元。基地首期開發規模為336畝,總投資6億元,總建筑面積30萬平方米。2009年7月份首期一批將竣工試運營,2009年12月份前首期將全面竣工啟用。這一基地的建設是農業流通與冷鏈物流結合與發展的范例。
服務“三農”的重大舉措
上海名特基地的建設配合了國家推進 “三農”工作的政策。推進現代農業與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是黨中央、國務院站在新的歷史起點上,從黨和國家的全局出發,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作出的重大戰略部署。新農村建設必須由現代農業有力支撐,而現代農業呼喚現代農業流通,建立在農業標準化與食品安全優勢基礎的現代農業流通將有效抵御市場風險,提高農產品的商品化和市場化程度,有力促進農業產業化,亦將大力推進我國 “三農”工作和新農村建設。
2004年以來,五個針對全國“三農”問題的中央一號文件連續出臺,充分表明了國家對“三農”工作的重視,這一工作對穩定經濟社會發展大局具有特殊重要的意義,更是我國科學發展與促進社會和諧的重大歷史任務。
2008年3月份,商務部下發 《關于加快我國流通領域現代物流發展的指導意見》,特別強調全面貫徹科學發展觀,堅持市場化、專業化、社會化、現代化、國際化的發展方向,初步建立起經濟合理、協調配套、綠色環保、安全高效、覆蓋城鄉的現代物流服務體系。主要工作在于促進流通企業內部物流社會化、大力發展第三方物流、大力發展農村現代物流、加強冷鏈物流體系建設、推廣先進適用物流技術、實施物流示范工程、促進流通領域現代物流可持續發展等。中央政府的這些文件為物流產業的發展提供了政策保障。
獨特的產業優勢
在 2006年 4月 14日召開的“2006年上海食品物流與冷鏈技術發展論壇”上,明確了上海市食品冷鏈物流發展的三大趨勢,即加速冷鏈物流規范標準的國際化、加大冷鏈物流的經營創新、加緊冷鏈物流的人才培養。現代化冷鏈物流將增加必要的冷鏈間、冷鏈柜等冷凍鏈的配置設施,進一步制定和完善 “食品冷鏈操作規范”和“低溫冷鏈物流技術規范”,以促進現代食品物流業健康發展。2007年8月份,上海市 《食品冷鏈物流技術與管理規范》地方標準已通過評審,并于2007年10月1日起正式實施,率先成為國內第一個食品冷鏈物流的地方標準。
上海要實現“四個率先”和建設“四個中心”的使命以及上海特定的經濟地理位置,要求上海必須充分利用“兩個市場、兩種資源”,在全國農業現代化進程中積極發揮“二傳手”作用,為全國農產品 “走出去”、“引進來”提供配套服務,當好合格的配角。
上海具有人才、信息、科技、資本、市場、管理等國際化的集成優勢,完全可以大力發展創匯農業、訂單農業、生態農業、精準農業,成為我國最先進的種源流通基地和農業科技創新轉化和輻射基地。上海要為全國“三農”服務,必須要有新的現代流通商貿業態和組織管理與之相匹配。現代化、集約型的農業資源配置中心、增值服務中心、物流配送中心、價格指導中心、標準控制中心、信息互動中心、金融風險中心和研發培訓中心等集成式農業流通產業鏈的形成。
國際農業流通中心的建設,是上海國際大都市進一步提高城市綜合服務功能、國際競爭能力與發展現代服務業的一項重要戰略措施。上海將依托空港、海港、路港、信息港、保稅港 “五港”的獨特優勢,憑借上海高度國際化、市場化、信息化和法治化的底蘊和軟環境,遵循打 “中華牌”和 “國際牌”的要求,完全有條件率先建設一個能服務全國 “三農”,輻射海內外的世界級國際農業流通中心。流通中心的建設將有利于我國農業流通社會服務體系的推進。
立足南匯做大做強
上海國際農業流通中心的選址,是關系到流通中心成功與否的關鍵。上海南匯 “五港”匯集,在這里建設國際農業流通中心具有無可替代的獨特優勢。在上海南匯發展農業流通符合總體產業布局規劃,上海的空港物流園區和海港物流園區均建在上海南匯,南匯建設國際農業流通中心將成為其重要的組成部分和有益的補充。上海南匯將充分利用現有的優勢,從農業專業物流的集聚逐步向國際物流和口岸物流提升,對整個長三角未來區域經濟和社會發展將是一次千載難逢的機遇。
上海名特基地依據 “高起點、高水平”, “信息化、智能化、自動化”的原則設計,打造面積超過5萬平方米、容積達到50萬立方米、總存儲量達到10萬噸級的現代化國際冷鏈物流體系。其中包括溫層覆蓋包括-7℃~0℃的冷藏立體儲存區、-30℃~-18℃的冷凍立體儲存區以及專門為精致水產品提供服務的-55℃的超低溫冷凍立體儲存區。現代化冷鏈物流中心率先在國內采用了瑞典RadioShut-tle高效率節約型存儲系統,以滿足涉農類的多品類與快響應的運營需求,包括36個確保冷鏈不間斷的卸貨作業平臺。
現代化冷鏈物流中心采用世界最先進的西克氟制冷機組,并選用最先進綠色環保冷媒R404a,以完全確保農產品與食品的保鮮需求和安全衛生要求。現代化冷鏈物流中心將依托廣泛高效的物流網絡,先進的系統倉儲管理模塊,完善專業的倉儲設施和成熟的運作隊伍,為客戶提供包括:倉儲、搬運及裝卸服務、貨物分撥與條碼管理、系統庫存管理與庫存分析在內的全方位專業冷鏈物流服務,實現貨物有效的分撥和在庫管理,有效協助客戶實現庫存管理的精準化、減少存倉成本、縮短貨物周轉時間、緩解生產壓力等最終多贏目標。
現代化農業冷鏈物流是一項新興的復合性產業,涉及運輸、倉儲、貨代、聯運、加工、貿易、信息、檢測、保鮮、包裝等行業,其運作和物流受理關聯很多經濟領域、經濟部門、經濟地域與行政區域。上海名特基地旨在搭建上海服務全國農業的國家級國際性功能平臺,通過現代農產品流通服務,推動農業增效與科技進步,促進糧食增產和農民增收,提高我國農產品的國際競爭力。
上海名特基地是全國最具規模和容量的現代化農業國際冷鏈第三方專業物流區,國際冷鏈物流區將有效整合農業的國際物流、口岸物流、綠色物流、電子商務物流和冷鏈專業物流等;以現代農業創新發展為己任,積極探索現代流通業 “反哺”和 “主導”作用,全面推進我國農產品綠色物流的發展。
現代農業流通服務業是現代服務業的基本組成部分,是支撐和促進國內貿易和國際貿易一體化的載體,是實體經濟中與商品交換直接關聯的產業經濟活動的總和。構建城鄉一體化交換體系和現代農業流通服務體系是重中之重。基地的市場要素培育和功能整合將涵蓋較完整的現代農業流通產業鏈。產業鏈條是農業產業體系的延伸,它可以實施產業帶動項目拉動工農聯動,城鄉互動,可 “跳出農業看農業,跳出農村看農村,跳出開發看開發”。產業鏈的長短,節點有多少,是實現農副產品轉化增值的關鍵。
從現代化冷鏈物流體系的角度而言,針對農產品的產品特性,提供完整的保鮮冷鏈設備和服務,從農產品的預冷處理、冷鏈運輸到冷鏈庫、冷凍庫、氣調庫和減壓庫的倉儲,全程監控農產品的保鮮狀況,以最優質的產品和服務提供給消費者和市場。并針對農產品的季節性和鮮活性的特征,基地將組織強大的冷鏈和保鮮運輸車隊,包括載重2噸、5噸、8噸、10噸、20噸的箱形車和冷藏車以及20英尺、40英尺的附有升降尾門的集裝箱拖柜車,同時對社會車輛進行資源整合,增大整個項目的運輸能力。
現代化冷鏈物流體系是一個龐大的系統工程,比常溫物流的建設投資要大很多。易腐食品的時效性要求冷鏈各個環節具有更高的組織協調性,需要各個環節都有一個統一規范的標準引導。
上海名特基地力爭在5年內建成具有強集聚度、能級度和輻射度的世界級上海國際農業流通服務中心,成為亞太地區有影響力的農業國際集散中心和國際中轉中心,并將逐步發展成為現代化、規范化、規模化和有影響力的大型農產品綜合交易所。
創始人積極率領團隊成員以強烈的社會責任感,加快中外農業流通產業鏈的融合,改善農業服務產業鏈的發展,在農業現代化與商品流通的互動中尋求現代農業流通更大發展,大力推進現代農業的發展和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讓現代農業之花盛開上海南匯,并成為中國農業流通平臺與冷鏈物流完美結合的典范。
(作者為上海谷成冷鏈物流有限公司總經理、博士)